張杰
【摘要】語法翻譯法又被稱為“傳統法”或“古典法”,是一種通過借助母語并運用翻譯的手段來學習目的語的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被長期使用,然而近年來隨著漢語的交際功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被強化,語法翻譯法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和排斥。本文試從語法翻譯法在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教學中運用的條件和好處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語法翻譯法 對外漢語 初級綜合課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科項目“絲綢之路”地區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研究(編號:2016RW
YB14)。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12-01
語法翻譯法(Grammar?鄄Translation Method)是一種通過借助母語并運用翻譯的手段來學習目的語的方法。它出現的時間很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歐洲的拉丁語教學中去,因此又被稱為“傳統法”或“古典法”。到了二十世紀中期,興起于美國的聽說法在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影響日趨顯著,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習者的母語持排斥的態度,認為母語會產生負遷移作用,在教學中弊大于利。然而,正如2009年德國語言學家Wolfgang Butzkamm和John A.W.Caldwell所言,母語是“打開外語語法之門的神奇朗匙”。作為每個學習者最先掌握、使用的思考和交流工具,母語無時無刻地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發揮著作用。那么,既然無法避免母語的影響,在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對母語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呢?有“現代語法翻譯法”之稱的認知法提倡在不濫用母語的情況下,“適當使用學習者的母語,特別是進行母語與目的語的對比,可用母語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現象,以利于目的語的學習。”
在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語法翻譯法長期被教師們所使用。然而,隨著漢語的交際功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被強化,語法翻譯法的影響越來越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師們忽視和排斥。這樣一來,學習者的母語對漢語學習能起到的促進作用也就十分有限了。筆者認為,語法翻譯法在如今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并不是完全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在初級階段的綜合課上,有效地運用語法翻譯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母語知識和技能,往往能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地使用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背景和條件,筆者認為在對外漢語課堂上有目的地使用語法翻譯法應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學習者處于初級漢語學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者所學習的詞匯、語法相對比較簡單,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和使用的內容。并且同其母語間恰恰存在著比較大的共性,而包含了比較復雜的漢語文化背景及漢語使用習慣的內容涉及較少,這就為語法翻譯法的有效使用提供了可能。
第二,學習者來自共同的母語環境。語法翻譯法能夠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是教師對學習者的母語有較好的認識和理解,能夠熟練、準確地使用學習者的母語。因此,如果學習者來自不同的母語地區,教師往往很難同時掌握多種語言,這樣一來就不能有效地使用語法翻譯法進行教學。
第三,教師教授的課型應為初級綜合課。處于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所接觸的課程大致分為綜合課、漢字課、聽力課和口語課,因為各個課型所要求的教學目標不同,所以并不是每種課型都適合使用語法翻譯法。筆者認為在聽力、口語等著重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課型上并不適宜過多使用語法翻譯法;而在綜合課上,特別是綜合課的詞匯及語法教學部分,借助學生的母語,使用翻譯的方法能快速準確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
在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語法翻譯法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理解較快。由于漢語水平處在初級階段的學習者掌握的漢語詞匯較少,教師能夠用于教學的漢語詞匯有限,特別是一些比較抽象的詞匯也很難快速有效地借助實物來進行講解,比如:“愛”、“忙”、“謝謝”、“因為”等等。這時候運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翻譯能夠直接、快速地幫助學習者理解詞意。
第二,能夠幫助學習者樹立學習信心,保持學習的動力。在初級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的排斥語法翻譯法,僅靠漢語或使用別的手段來進行教學,很可能會使學習者使用過長的時間來理解簡單的內容,或始終處于對所學內容模糊的認知當中,這會加深學習者的畏難情緒,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而語法翻譯法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這一階段學習者的學習難度,讓他們能夠在母語與漢語的對比中發現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敢于開口,樂于開口。同時,在翻譯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歸納總結其母語與漢語之間的異同,找到規律也為學習者今后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幫助。
第三,能夠有效地檢測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北京大學劉頌浩教授在其論著中表示,大部分成人學習者第二語言水平雖然可以無限提高,但無法達到母語者的程度和水平。這就意味著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盡管學習者的漢語能力和水平在不斷提高,然而,當他們接收到通過漢語承載的信息時,依然在其腦內有一個快速的翻譯過程,在學習的初級階段這一過程就更為明顯了。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加以利用,教師可以在對學習者所學的內容進行復習和檢測的過程中,通過逆向使用語法翻譯法,讓學習者把學習的漢語內容用其母語表述出來,也就是將其接收到漢語指令后腦內進行的翻譯過程外化出來,從而達到檢測其對所學內容理解與否的目的。
總之,在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教學中,語法翻譯法雖然比較傳統但依然能夠在某些方面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不應為了過于求新而對其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同時也不能一味地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進行創新和變革。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教師應根據自己所教授的內容及對象來確定適合學習者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Butzkamm,Wolfgang & Caldwell, John A. W. The Bilingual Reform:A Paradigm Shift in Foreign Language[M].Gunter Narr Verlag,Tubingen, 2009.
[2]何瑞. 淺談語法翻譯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大學學報,1998(4).
[3]劉頌浩,《第二語言習得導論》,2012: 54-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