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倩
【摘要】小語課堂應該由“零碎”到“整體”,由“封閉”到“開放”。應該真正地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的“真體驗、真品味、真收獲”為落腳點,以此打造生機盎然、情理俱進、厚重多彩的理想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游園不值 整體把握 拓展開放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20-01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游園不值》是一首千古名詩,其中“關不住”和“出墻來”蘊含著多重哲學意味、審美意味和生命意味,值得孩子們反復品味和深層揣摩,有諸多“生成點”和“延伸點”值得師生去挖掘、去領悟、去深思。正因為如此,此詩也成為名師進行公開課的首選教材。那么,如何深入到此詩的深處,“指點給學生看自己琳瑯滿目的發現和發明,從而將自己的言語睿智傳遞給他們”呢?[1]
一、由“零碎”到“整體”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標準的這一提法尤其適合于古詩教學,適合于打造有效高效、扎實平實的語文課堂。
以《游園不值》的教學為例,一教師有以下這樣的環節:1.釋義:“應”的意思,“憐”的意思,“屐齒”的意思,“小扣”的意思……類似的詞語釋義有10多個;2.解釋每一句的意思,每一句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上環節中讓學生師生陷入到了涵蓋每一個字詞解釋的沒完沒了的活動之中。一節課就在這樣的一詞一釋中快速“滑”過,且“滑”過無痕,且“滑”過無重點。同時造成的另一個尷尬是:孩子們幾乎無暇朗讀品味、無暇整體把握、無暇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夾生”現象太多,更談不到靜靜地有質量的思考,靜靜地有意義的品讀。
細究此文,不難發現,全文只有一個中心問題,即:抓住“關不住”和“出墻來”進行整體把握就夠了,其它的都可以讓學生自學。揪住這樣的問題讓孩子們多讀、多思、多悟,其實已經做到了整體把握和提綱挈領,所以,針對學生具體真實的學情進行整體把握,才是古詩教學中我們所更加需要的境界。無疑地,整體把握才是通向古詩有效學習的坦途,才是讓所學所得長久地貯存在孩子們記憶庫中的好路子。
二、由“封閉”到“開放”
語文“積淀性、綜合性、人文性和開放性”的屬性,決定了語文學習不能拘囿于教參,不能固守于教材。小學古詩文教學亦然。有效的古詩文語文課堂應該由“封閉”變為“開放”,不應沉浸在“自留地”或“標準答案”里。如何打破孩子們的慣性思維,如何走出狹小的一方小天地,如何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應該成為教師打造高效古詩文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仍然以《游園不值》的教學為例,且看以下教學片斷: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雪夜訪戴不遇》嗎?(教師多媒體出示《雪夜訪戴不遇》并簡單講述其內容)
師:現在大家把《游園不值》和《雪夜訪戴不遇》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什么相同點,對你有什么啟發?
生1:兩首詩都是去拜訪一個人,卻沒有遇到主人就回來了。
師:僅僅是“不遇”這個相同點嗎?有沒有其他的曲同工之妙,比如他們兩人都看到了什么?其心情如何呢?
生2:都欣賞到了美景,雖然沒有見到主人,但已經心滿意足了。
生3:“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說明“興盡”,“春色關不住”也說明“興盡”,這就是兩首詩的相同點。
師:哇,你們說得真好。對,他們都在不遇中“有遇”,在“不值”中“有值”。
……
可以發現,這樣的拓展讓孩子們的思維更加開放:由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到王子猷的“興盡而返”,由“不遇”到“遇”,從“不值”到“值”的延伸,孩子們的眼在洞開,情在滋養,心在延伸:是呀,遇不到主人又有什么遺憾?這滿園的春色讓人賞心悅目,不正是此行的目的嗎?同樣的,王徽之見不到戴逵也沒有什么遺憾的,路途中達到“興盡”的境界,也不正是此行的目的嗎?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語”[2]。引入恰如其分的拓展性資料,可以促使孩子們的思維由“封閉”走向“開放”。而在這一開放的過程中,孩子們從更多的語言的深處找到了一些思想的相通之處,并從中悟出了什么,好像“撥開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何樂而不為呢?
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背景下,小語課堂如何由“零碎”到“整體”,由“封閉”到“開放”,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都有太長的路需要行走。小語教師應該不為外部虛浮的熱鬧和表面的花哨所迷惑,應該真正地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真正以學生的“真體驗、真品味、真收獲”為落腳點,以此打造生機盎然、情理俱進、厚重多彩的理想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3.
[2]楊富昌.行走在“玩語文”的路上[J].教師博覽,201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