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軍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41-02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鐘聲,信息技術學科以昂揚的姿態走進了校園,融入了課堂,然而,在農村學校,“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應試”的評價機制,常常使師生在該學科前默默地加了一個“副”字,時間一長,信息技術課要么在校園里名存實亡,要么在課堂上變得冷冷清清。筆者以為,如果做到以下幾點,一定能讓信息技術課走出這種“冷落”的局面。
一、擴充信息“容量”,讓信息技術課“實”起來
信息技術課從其教材的編排來看,注重了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指導、圖示標志等方面的設計。從其內容的容量上看,具有少而精、易而淺的特點,往往學生一看便知,一學就懂,但對于某一學習內容的“根”挖掘得較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倘若一味地“教教材”,用“教材”教,學生不僅會因內容簡單而敷衍了事,而且會因囫圇吞棗而一知半解;倘若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需要擴從容量,引導學生大膽地操作探究,不斷地溯根求源,不僅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會啟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弄懂、吃透。長此以往,也培養了他們務實的學習態度和求實的人生追求。以我縣所用豫科版信息技術教材為例,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視頻信息的編輯》時,在學生學會了運用教材推薦軟件Windows Movie Maker剪輯影片、完善并保存影片后,再給學生適當講解當下流行的“格式工廠”、“愛剪輯”或者“會聲會影”等音視頻制作與格式轉換軟件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將已知知識與預知知識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擴充了信息容量,也使課堂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實”了起來。
二、提高技術“含量”,讓信息技術課“新”起來
在大多數同學眼里,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副”課。豈不知,信息技術課更是一門實用性強、工具性強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提高其操作應用的技術含量,才能讓信息技術課向“新”的領域擴展;在課外實踐中,只有不斷挖掘其技術含量,才能使信息技術課煥發新的生機和魅力。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倘若不斷向學生展示其新的技術,新的功能,必使學生以新的視角、新的追求面對該學科,接納該學科,學好該學科。如在向學生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島嶼熱潮—數據篩選》時,正當學生學無趣味時,教師若能適時引入“按顏色篩選”和“文本篩選”進行處理操作,學生必然會被其巨大的功能所迷惑,從而使他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并以新的姿態、新的認識去不斷探究,深入學習。
三、拓展學科“分量”,讓信息技術課“熱”起來
在農村學校,同學們關注“應試”學科的時間多,投入“信息”操作的精力少,加之一些學校的“信息化”設施相對落后,漸漸地在學生心中產生這樣一個誤解:這個學科可有可無,這門功課可學可不學。在教學中,教師倘若能不斷克服學生的這一偏見,并不斷地拓展信息技術課的分量,必會使信息技術課“熱”起來。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Flash動畫制作》時,剛一開始上課,同學們就暴露出一種極不耐煩的樣子,看得出他們的眼睛正盯著那道數學題,他們的手里正比劃著那個英語單詞,然而,當我放了一個用Flash制作的優美的動畫片后,同學們立刻興高采烈,我趁機導入課題,引導學生細心制作,大膽嘗試,同學們體驗到成功,認識到該課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從而使幾欲“冷凍”的課堂頓時熱起來。
四、凸顯教育“質量”,讓信息技術課“活”起來
信息技術課純屬理科,為此,在大多數教師眼里,總認為“理科是個硬桿子”、“理科總套死公式”,永遠是那樣一板一眼,按部就班,飽藏“郁悶”的知識性,缺乏“鮮活”的教育性,其實不然,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只要不斷地挖掘教材內容,必能捕捉到該科的育人功能,從而使信息技術課走出“規矩”,彰顯“活力”。如在教學《網上購物》一課時,在講授學習要點、方法技巧的同時,適時講解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以及中國移動支付的發展經歷,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樹立團隊精神及服務意識,該學科的教育效益就會立竿見影,該學科的育人功能就會充分發揮,此時,何愁信息技術課不煥發出勃勃生機呢?
除以上幾點外,上好信息技術課,還需確保上機質量,每次上機前讓學生明白活動內容,預期目標,從而讓學生在同伴互助及教室引領下不斷探索,學以致用,切記學生上機時為所欲為,放任自流。
做到以上幾點,相信信息技術課堂將會更加“靚麗”,信息技術教學將會實效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