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堂慧 邵靈珍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市農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由過去以單純的糧食生產為主到現在的多渠道發展農業,由過去的粗放耕作到現在的科學種植,由過去的簡單追求產量到現在的高產優質。如今,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就是在農村,人們已不僅僅是滿足于吃飯問題,而是在吃飽肚子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才能吃好、吃得健康的問題。因此,推廣應用綠色種植技術,生產綠色產品,不僅對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更是對人類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作者根據近年東湖街道的農業結構情況,選擇近幾年種植面積較大的特色作物——薏苡作為題材,對綠色種植技術推廣應用效果作出了一系列調查和總結,發表本文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薏苡;綠色種植技術;推廣應用
薏苡又稱薏仁俗、五谷、六谷等,屬于一年生粗壯草本植物,莖直立,高1-1.8米,叢生,分枝多,葉互生。籽粒含淀粉,具有健脾、除濕、清熱、排毒等功效,可供食用、釀酒、入藥、做糕點等。薏苡全身都是寶,除籽粒外,莖葉可作造紙原料,根部也可入藥。近幾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薏苡已成為我市農業開發項目中的主導產業,全市種植面積每年達30萬畝以上,毛谷年總產量達10萬噸以上,按平均每噸4000元計算,年產值已經超過4億元(加工成薏米后價格更高),我辦種植面積每年達1萬畝以上,因此,政府特別重視,農民積極性也高。根據人們對綠色食品的依念和需求,全市如果在種植過程中全部按照綠色種植技術來生產,將會使薏苡單價再上一個臺階,這無論對薏農還是整個社會,都將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效益。
一、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概念
綠色,通俗的說,綠色就是大自然的本色,是生物生長的規律。綠色種植技術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采取一些高效、低能、環保、健康的手段,生產出符合人們生活品質,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農作物產品,這是新時代、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意義
1.安全性
一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始終是威脅人民健康、困擾人民生活的巨大隱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就是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遵循植物的生長規律,從生產環境、種植技術、施肥技術、病蟲防治技術等方面,減少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的投入,確保生產出的農產品不含有害物質,或有害物質含量大大低于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對人類健康做到零威脅。
2.經濟性
當今社會,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物質的需求開始實現由數量向質量轉變,優質的農產品固然會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愿意出高價購買“綠色”標識的產品,因此,可大大提農民的高經濟效益。
3.社會性
發展綠色農業,生產綠色食品,在農民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人們能夠吃上健康的食品,減少了人體對有害物質的涉入,對人類身體健康和整個社會的經濟都將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提高社會效益。
三、薏苡綠色種植技術的具體措施
1.綠色種植技術
(1)環境選擇。發展綠色農業,首先要選擇無污染的環境作為種植基地,確切的說:就是空氣、土壤、水源條件好,無污染。這是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先期條件。就興仁的自然環境氣候來說,這是一個得天獨厚優勝條件,幾乎每個山間角落都可以滿足。
(2)清潔田園 ?降低病蟲源基數。在入冬后及春播前(12月-2月)搞好田園衛生,及時清除田間地邊雜草,帶出田園進行銷毀,能大大減少田間病菌和蟲源基數,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3)施足底肥 ?增施有機肥 ? 減少化肥施用量。在整地前要先施足底肥,每畝用腐熟農家肥或市場出售的商品有機肥2000-3000公斤,加復合肥30公斤(或磷肥50公斤、鉀肥15公斤、氮肥10公斤),拌勻撒施于地面,然后進行翻耙整地。播種時有條件的,可用清糞水將窩穴淋濕,以確保出齊苗壯。
(4)種子消毒。薏苡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消毒處理,一是選擇市場上出售的包依種子直接播種;二是對非包依種子進行精選,去雜去劣,然后進行溫湯浸種或藥劑拌種。(溫湯浸種法:即將薏仁種子裝在竹籃、篩子或其它竹木濾器中,放入50—55℃的熱水中不停地攪拌10—15分鐘左右,撈出,用冷水除去余熱,濾干即可播種。藥劑拌種法:用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420ml+水2公斤拌種100公斤,涼干后即可播種)。
(5)適時播種,規范化種植,合理密植。具體播種期因品種而異,一般3-5月播種。在本市種植的薏苡種大多為“興仁小白殼”,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上旬-4月中旬。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寬行70-80cm,窄行40-50cm,窩距40-50cm,早熟種可密些,晚熟種可稀些。每穴播種6-8粒。
(6)加強田間管理。在薏苡作物生長期間,要分別采取間苗補苗、中耕除草、配方施肥、合理排灌、摘除腳葉、人工輔助授粉等措施,確保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逆性。
①間苗補苗。在幼苗具有3-4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和補苗,每穴留壯苗5-6株。
②中耕除草。分2次進行,第一次在苗高10-20cm時淺除;第二次在苗高60-80cm時進行培土。
③配方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2次施肥,第一次每畝淋清糞水2000公斤(或施復混肥15-20公斤);第二次淋清糞水3000公斤或施復混肥20-25公斤。
④合理排灌。薏苡整個生長期應保證有足夠的水分,若遇干旱要在傍晚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后要排除積水。
⑤摘除腳葉。薏苡拔節分枝后,要摘除第一分枝以下的老葉和無效分蘗,利于通風透光。
⑥人工輔助授粉。在薏苡開花期,于上午10-12點(不在雨天進行)用繩子或竹竿等工具振動植株使花粉飛揚,對提高結實率有明顯效果。
2.綠色防治病蟲害技術
(1)農業防治。一是按照以上介紹的一系列綠色種植技術措施,搞好作物健身栽培,增強作物抗性;二是與烤煙、蔬菜、豆科等作物實行合理輪作,減少病蟲害的循環浸染危害。
(2)物理防治。在作物生長期,利用害蟲成蟲具有趨光、色、味等特性,選擇在田間安裝殺蟲燈、性誘捕器,糖醋盆、插小草把等可誘殺粘蟲、螟蟲的成蟲,降低田間產卵量,減輕幼蟲為害;懸掛黃板,可有效防治薏苡蚜蟲。(糖醋液制作方法:紅糖1份+醋4份+白酒1份+水20份+90%晶體敵百蟲0.2份)
(3)生物防治。針對薏苡作物,主要是盡可能使用生物農藥或低毒農藥,保護田間有益生物(如蜘蛛、七星螵蟲等)。可用蘇云金桿菌、苦參堿、魚藤酮、印楝素、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殺蟲劑防治螟蟲、粘蟲;可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孢芽孢桿菌生物殺菌劑等防治葉枯病、枯心病。
(4)人工防治。根據某些病蟲的發生特點,可采取人工摘除的手段進行防治。如:在小地老發生期,清晨到田間被害株附近查找幼蟲(一般多在土面或1cm深的淺土層);粘蟲產卵期,查找摘除卵塊(卵粒饅頭形,單層列成塊狀,多產在枯黃葉尖或葉鞘);在黑粉病發生期(掌握在瘤狀孢子膜未破裂,黑粉末散落前)進行人工摘除病株。
(5)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突發性、危害又較重的病蟲害,如:每年6月下旬-7月上旬,是粘蟲的發生高峰期,害蟲繁殖速度快、危害性較大,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如:菊酯類、阿維菌素等,我們要掌握在幼蟲低齡(2-3齡幼蟲比率較大時為最佳防治時期)用藥,必須嚴格按照說明配藥,不能任意加大藥量。
(6)推廣使用先進藥械。在施藥過程中,采用低容量、超低容量、小霧滴噴霧技術,如:靜電噴霧器、植保無人機等,可減少藥液用量50%以上,大大減少了農藥的投入量。
四、推廣應用效果
2018年東湖街道辦事處實施綠色種植示范1000畝,據調查:示范區內的薏苡產量平均畝產364.5公斤比對照區平均畝產335.2公斤增產29.3公斤,如果采用“綠色”標識實行專賣,平均每公斤薏苡毛谷比普通薏苡谷至少高出2元。照此推算,實施薏苡綠色種植技術,每畝地可增加產值58.6元。同時還可減少農藥用量,每畝節約防治經費10元以上,無論從社會經濟、人類健康、保護環境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應用效益。
五、 推廣應用措施
1.加大對綠色種植技術的宣傳和普及力度
由于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很多農戶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認知程度還比較低,更不知道怎么去做。這就要求相關職能部門(農業、環保、質監等)必須要加大宣傳和普及的力度,爭取政府支持,充分發揮政府在其中的主導性作用,逐級宣傳,提高農戶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認識和了解。
2.政府應當積極推行惠民政策
政府應當積極推行惠民政策,為農戶提供相對應經費支持,適當給予相對應的一些綠色種植補貼,鼓勵農戶自覺接受和認真實施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生產出更多符合人們需求的綠色產品。
3.建立綠色種植示范基地 ? 開展現場培訓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由于很多農戶知識水平較低,無法對該技術有較深層的了解和認知,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好試驗示范,建立種植示范基地,邀請農戶實地參觀,讓他們親眼目睹和直觀感受。通過現場講解和宣傳,使他們對綠色種植技術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和認識,讓他們從心里接受,在行動上落實。
六、結語
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生產綠色食品是當今社會人民生活的必然需求,我們應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促進該項技術全面普及和推廣應用,保障我市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李堂慧(1974-)漢族,貴州,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