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鑒

摘 要:2017年7月份我鎮新莊村中寨組一農戶拔來一叢水稻稻株,到鎮農業服務中心反應他家的水稻有枯死現象,經自己和鎮農業服務中心其他同志下到田間查看,了解調查農戶,該壩稻田在6月份被漲水淹過,同壩田有40%的稻田發生該病害,發病率在30%左右,發病稻株的稻葉中脈深褐色長條斑,嚴重的葉片已經枯死,枯心等現象,本文就這一現象展開深入鑒別與防治技術。
關鍵詞:水稻細菌;稻田病害;水稻褐條病
一、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為害癥狀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從苗期到穗期都可能受到侵染危害。開始發病多在秧苗心葉下一片葉片,先在葉片中脈出現褐色小點,以后向上下擴展成為褐色或紫褐色條斑,病斑與葉片長度接近或相等,邊緣清晰,病重時秧苗枯死。成株期發病,先在葉片與葉鞘交界處發生,病斑黃褐色,呈水漬狀,然后沿中脈上下延伸,上至葉尖下至葉鞘基部,形成深褐色長條斑,嚴重時全葉枯黃,縱卷而死。葉鞘發病,病斑呈不規則形,初為黃色,后變為黃褐色,直至腐爛。心葉未抽出時發病,則不能繼續生長而死于心內,成為假枯心,故有“心腐病”之稱。這種枯心應與水稻鉆心蟲(螟蟲)引起的枯心區分開,特別是新病區,往往不加辨別,易被忽視。劍葉發病,先在劍葉葉鞘上出現水漬狀條斑,后擴展到劍葉,沿中脈形成褐色條斑,并伴有早穗現象,穗頸伸長,穗部小枝梗淡褐色,彎曲畸形,谷粒褐色,多不結實,部分稻穗破葉鞘而出,或裹在葉鞘內成“悶死胎”,莖上倒生須根。所有病部用手擠壓均可見到乳白色至淡黃色混濁菌液流出,病部組織有腥臭味,這是本病的特征。
其癥狀如下圖:
通過查閱資料和與上級植保部門專業人士探討,診斷為水稻細菌性褐條病。
二、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病原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中文名為:細菌性鞘腐病,拉丁學名為:PseudomonasoryzicolaKement。病原形態特征:菌體桿狀,單生、偶爾成雙,一端有1-3根極鞭。病原在種子上和病組織中越冬成為下年侵染源。病菌主要通過傷口侵入機體,也可通過水孔、氣孔侵入。病原菌可在水存活20—30天,并可隨水流傳播。
三、發病流行規律
稻種萌發第一片真葉時顯現癥狀。低洼受淹稻田,或連日暴雨、受洪水淹沒的田塊都易發病。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開始出現癥狀。發病輕重與稻苗受淹時間長短成正相關。高溫、高溫、天氣悶熱有利于發病。秧苗期及分蘗盛期發病重,幼穗分化期較輕;生長嫩綠的發病重,黃瘦的發病輕;矮桿品種發病重,高桿品種發病輕。
四、綜合防治技術
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建立排灌系統,避免稻田受淹。
2.品種選擇抗病品種選用抗病良種,一般矮桿品種發病重,中、高稈品種發病輕。
3.抓好種子消毒處理,用強氯精浸種消滅菌源或種子消毒處理對可疑稻種采用溫湯浸種的辦法,稻種在50℃溫水中預熱3分鐘,然后放入55℃溫水中浸泡10分鐘,期間,至少翻動或攪拌3次。處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溫,可有效地殺死種子上的病菌。
4.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遲施氮肥,配合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的抗病能力。
5.加強田間管理,平時要防止深灌積水,以避免稻株感染,同時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來增強稻株抵抗力。對被淹沒的稻田,應及時排水曬田,要盡量防止田水串流串灌,防止病菌隨水流傳播。為增加植株營養,提高抗病力,可適當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也可每畝撒施石灰或草木灰30-40斤,以控制病害擴散和促進稻根新生。
6.化學藥劑防治:每畝用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60公斤噴灑,或用50%抗枯靈500倍液噴灑防治。在秧苗期可用50%代森銨水劑1000~2000倍液噴灑,大田期用2:1:500的波爾多液噴灑,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對初發病或發了病的田塊,立即畝施用20%葉青雙100克兌水30公斤噴灑,也可用同時用農用鏈霉素500—600倍液噴霧或噻菌銅防治。
參考文獻:
[1]楊春蘭.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菌lipo和pppA基因功能及殼聚糖的抑菌機理研究[D]. 浙江大學, 2015.
[2]申榮萍, 韋鴻雁.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發生特點及防控對策[J]. 安徽農學通報, 2015, 21(16):78-79.
[3]李偉, 肖衛紅, 方東光,等.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識別與防治[J]. 湖北植保, 2015(2).
[4]劉春紅, 劉明霞. 論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5):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