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棉花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良好的棉花田間管理技術,可幫助農戶增產創收,提高農戶棉花種植能力,在此基礎上推行新型農田管理理念及手段,推動我國農業良性發展,使農業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技術,以期提升棉花種植成效。
一、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技術的應用
棉花花鈴期主要是指其開花至吐絮生長發育期間,主要分為初花期、盛花期兩大生長階段,在初花期時棉花生長生殖并進,生長速率較快,在盛花期時棉花營養生長不斷削弱,主要出于生殖生長狀態,80%--90%的營養物質被輸送至花、蕾、鈴等器官,為其吐絮提供能量。處于花鈴期的棉花吸收能力較強,根系生長能力較弱,根莖下部較為粗壯,植株體態相對緊湊,節間短、向上漸細、果枝壯,且呈橫向生長狀態,葉片大小適當,葉色正常,脫葉情況相對較少,花蕾肥大。通常情況下,通過觀察棉花花鈴期長勢,可掌握田間管理要點,以此為由靈活調整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措施,使相關技術更具有效性。例如,棉花植株松散、高大,莖稈上下較粗,節間長且稀疏,果枝較細,且呈斜向生長狀態,葉片肥大,葉色不正常,存在落葉現象,花蕾相對較小,則說明棉花長勢過盛,水、肥過量,需農戶合理調整田間管理方案,科學應用相關技術,確保棉花生長狀態良好,為提高棉花生產總量及質量奠定基礎。
二、探討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主要技術
1.施肥管理。棉花花鈴期施肥總量約占追肥總量1/2,依據棉花長勢予以調節,通常情況下不超過追肥總量70%,施肥時間、方法及施肥量需根據土質、棉花長勢、氣候等因素合理控制,確保施肥管理科學、可行。例如,若棉花種植區域土質較干,且處于干旱期,蕾肥、基肥相對較少,棉花生長不旺盛,農戶則需在花鈴期早施肥,并適當追加施肥量,以667m2為基準,尿素約為10kg,磷酸二銨約為15kg,專用棉花肥料約為20kg,若該種植面積未施底肥,則需以1--1.5倍為基準增加施肥總量,滿足棉花花鈴期生產需求。針對測土配方種植區域,需依據施肥卡進行管理,合理控制澆頭水時間,需適當減少追肥量,通常情況下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40%,并將剩余60%的肥量分兩次隨水追施,針對澆頭水、晚澆水棉花田,需適當增加追肥量,肥量約占總追肥量的60%,剩余40%肥量在第二次澆灌時追施。
2.打頂及打群尖管理。依據棉花田疏密程度,決定打頂及打群尖管理時機,例如在棉花田生長密度較大時需早打頂,若棉花田生長較為疏離需晚打頂,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例,一般棉花每畝1800株到2200株,通常以1.1m到1.2m為基準控制棉株高度。通常情況下,7月中下旬開始打頂,八月中上旬打群尖,針對生長過于旺盛的棉花田,需農戶依據棉花田管理經驗打老葉,確保田間光照充足,通風狀態良好。
3.澆灌管理。處于花鈴期的棉花需依據溫度、長勢靈活控制澆灌時機、澆灌量及澆灌方式,提高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質量,例如若棉花種植期間適逢高溫,棉花葉面面積大,蒸騰率隨之提高,植株需水量增強,需追加澆灌量,若處于干旱時期,且葉片脫落現象嚴重,需在澆水過程中追肥,重點掌握第一次及最后一次澆灌時機及澆灌量,合理控制頭水及第二次澆水銜接時間,通常情況下,頭水在6月中下旬依據棉花苗長勢予以澆灌,最后一次澆水則在8月中下旬。
4.種植與培土管理。花鈴期棉花結合追肥耕種,旨在減少雜草,提高土壤透氣性,耕種宜淺,避免棉花根莖受到傷害,根莖系統早衰,提高植株水、肥等營養物質吸收率,使其蕾鈴不會脫落,落實棉花種植與培土管理目標。
5.化控及追肥管理。根據花鈴期棉花生長狀態決定是否額外施加化肥,以及追肥次數、追肥量,例如棉花長勢旺盛則加大化控力度,增加化肥追加總量,若棉花長勢較弱,應較少應用化肥,減少施肥次數。大田操作需施行根外追肥、化控一體化管理技術,以667m2棉花田為例,頭水澆灌時追加3g左右縮節胺,140g左右尿素,100-130g磷酸二氫鉀,在第二次、第三次澆水時,追加5g左右縮節胺,150--200g磷酸二氫鉀,并在其中添加微量元素,在棉花打頂后需減少化肥用量。
6.病蟲害管理。棉花花鈴期需側重防控紅蜘蛛、棉鈴蟲及蚜蟲,農戶通過實時監管、及時干預,積極應用生物管理技術代替化學管理技術,提高棉花花鈴期病蟲害管理質量,化學藥品使用量、使用方法均需合規,農戶農藥使用時間需以當地農技部門的預測預報為準,將藥物噴灑在蟲卵上,在蟲卵孵化高峰期用藥,為提高棉花產量夯實管理基石。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棉花花鈴期田間管理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可知,農戶需根據棉花生長狀態科學應用管理技術,秉持因地制宜、科學可行原則,優化配置田間管理資源,通過施肥、打頂及打群尖、澆灌、種植與培土、病蟲等管理,提高棉花產量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