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青
摘要:本文從中國園林建造過程中的“漏窗”藝術入手,和中國文學創作中的含蓄蘊藉手法進行比較探析,指出林語堂散文創作中具有的一種頗似園林建造技藝的“漏窗”手法,從而論證了文學藝術與園林藝術之間的那種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密切關系。全文以林語堂散文作品的文本解讀為主,比較探析,類比推論,強化論證了林語堂散文創作中的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情真意遠、自然飄逸的“性靈”“閑適”特點。
關鍵詞:林語堂;園林建造;散文創作;漏窗;性靈;閑適
藝術創造和藝術感覺有許多相通之處,而文學藝術與園林藝術之間的那種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密切關系似還未能引人注意。如果細加推究玩味,就會發現,園林作品中的文學想象和文學作品中的園林描寫其實具有密切的通融互滲之處。造園林者胸中別有丘壑,為詩文者落筆自有寸心,創造方法的選用和藝術技巧的滲透之中所呈現出來的形象思維確是一脈相承或同出一轍的。
園林藝術的建造技藝多姿多樣,異彩紛呈,但最具有中國民族傳統特色的技藝當推“漏窗”藝術。園林建造程序中的漏窗藝術不同于一般建筑里的窗扉建造,外形看是一種滿格的簡單的裝飾性的透空窗,但卻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一種特別建筑藝術處理工藝,俗稱為花墻頭、花墻洞、花窗。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把它稱為“漏磚墻”或“漏明墻”。“凡漏窗有觀眺處筑斯,似避外隱內之義”(《園冶》卷三),漏窗可以使兩側相鄰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窗內窗外之景又互為借用,隔墻的山水亭臺、花草樹木,透過漏窗,或隱約可見,或明朗入目,倘移步看景,則畫面更是變化多端,目不暇接。以蘇州園林為例,出色的漏窗景觀不勝枚舉,如滄浪亭、拙政園、怡園都有長長的復廊,廊間以一個個的漏窗溝通,空靈異常。滄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園長廊的三十多種漏窗,都已名聞天下。滄浪亭沿河墻,一字排開,連綿不斷,透過水光云影,讓人感到園外的滄浪之水仿佛是園中之物,“借景”效果特別顯著。由此可見,園林建造中的漏窗藝術,拓寬了園林的視角空間,使天然固存的自然景觀生化出一種想象力和情趣感。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漏窗”建造細節,竟使大自然別具一種空靈淡遠的藝術體驗。因“漏窗”而萌生的朦朧之感、蘊蓄之美盡在其中。似霧靄中的大山,更顯峰巒嵯峨;又似月光下的美人,更顯窈窕綽約。
高明的文學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也深諳“漏窗”之道,著名文學家林語堂便是此中的優秀代表。唐弢曾評林語堂先生曰:“他談儒家、談道家、談中國文化,我總覺得隔一點什么,好像在原來事物的表面涂上一層釉彩似的”。這里的評價實為對先生的極力褒賞。所謂“隔”,恰似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之漏窗,漏窗虛實乃生變化,似隔非隔,景物依稀,若隱若現,似有還無,層次分明,小中見大。若泉之有孔,谷之有隙,山之有竅,人之有眼。有藏有露,具有“避外隱內”的意味。
曾幾何時,語堂先生入乎其內,“身在此山中”,書生意氣,鋒芒畢露。年輕時亦曾激進而歐化過,墨守而拘泥過。而至先生旅居美國,賽珍珠邀其撰隨筆散文《吾國與吾民》,先生以成熟男人之睿智和穩重,審視及闡述中國之獨特文化。這本書一面世就榮登排行榜之首,令老美大開眼界,這才知道中國有辮子,女人有小腳,還有積極入世之儒家文化和玄妙高深之道家哲學。唐弢因此評說:林語堂先生是用西方的眼睛來看中國人,看中國文化,看中國的儒家的道家的。即以異鄉人之眼反觀中國文化,自有其魅力自是一種美。語堂先生曾經頗為自得地提起一位朋友評論他的話語:朋友說“我的最大長處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這原意不是一種暗襲的侮辱,我以為那評語是真的。我最喜歡在思想界的大陸上馳騁奔騰。我偶爾想到有一宗開心的事,即是把兩千年前的老子與美國的福特(henryford,美國汽車大王)拉在一個房間之內,讓他們暢談心曲,共同討論貨幣的價值和人生的價值。或者要辜鴻銘導引孔子投入麥克唐納(前英國內閣總理)之家中,而看著他們相視而笑,默默無言,而在杯酒之間得完全了解”。以異鄉人之眼反觀中國文化,這恰如墻是隔斷,窗子卻是與外界相通的。窗芯線條是隔斷,但是它的漏洞卻是與外界相通的?!案簟碑a生出了一種距離美。若近乎“零距離”,入偌大園林而無漏窗之隔,一覽而無遺,則也許意味盡失,美之不存矣。曾見一精辟比喻說,語堂先生于中國文化之“隔”,若是一條如長江之河,中國住“長江頭”,先生則住“長江尾”;若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先生在“這頭”,中國則在“那頭”。先生雖旅居美國30余年,未嘗敢一日忘記中國文化,其作品雖多用英文寫作,而內容實為中國文化之精魂神髓,他選擇和介紹極具中國特征的文化與人生觀。先生與中國文化并非漸行漸遠,實則在時間、空間和心理上愈發親近,似隔而非隔。至后期,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中的漏窗技藝的使用愈加從容。
漏窗不僅能因“隔”而使周遭景物有虛實遠近之變化,從而有拓大境界之奇,本身也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圖畫。特別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漏窗,有“四雅”之稱,所謂“四雅”即指古代文人所喜愛的琴、棋、書、畫四樁雅事。四個不同形狀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圍棋棋盤、函裝線書、畫卷,這些富于鮮明文化特色的圖案內容,為園林增添了不少的雅氣。再加上窗下栽植的南天竹、石竹、羅漢松等等,四季常綠,與粉墻漏窗相配,既具有形式美,又飽含耐人尋味的幽雅情調。還有古代文人所鐘愛的體現高風亮節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松柏延年,翠竹虛心,菊花隱逸,巖石堅貞,都為園林增添了些許清雅的氣息。園林中的漏窗不僅自身形式美觀多樣,又能與室外之景相互交融。通過漏窗,可看到室外樹木花草搖曳多姿,光影撲朔迷離,置身室內,仿佛又融入自然。這種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藝術手法,創造出園林中一種詩畫的情趣和深遠的意境。而對于向往大自然、追求自由、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林語堂先生而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他曾說,“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而在《生活的藝術》里也多次提到沉醉于自然的美?!白屛液筒菽緸橛眩屯寥老嘤H,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林語堂始終傾慕于天人和諧、不露匠心的中國傳統古典園林,而不齒于精雕細刻、修剪整齊的歐洲幾何式園林。先生曾說,中國藝術的沖動,發源于山水。西洋藝術的沖動,發源于女人。西人知人體曲線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線之美。自然界好曲,如煙霞,如云錦,如透墻花枝,如大川回瀾。他在《春日游杭記》中寫道:“到西湖時,微雨。揀定一間房間,憑窗遠眺,內湖、孤山、長堤、寶塔、游艇、行人,都一一如畫。近窗的樹木,雨后特別蒼翠,細茸茸綠的可愛。雨細蒙蒙的幾乎看不見,只聽見草葉上及四陌上渾成一片點滴聲,村屋五六座,排列山下。一屋雖矮陋,而前后簇擁的卻是疏朗可愛的高樹與錯綜天然的叢蕪徑草坪。其經營毫不費工夫,而清華朗潤,勝于上海愚園路寓公精舍萬倍?!贝翱蚨ǜ瘢瑢⒓氂曛械倪h景、近景、動景、靜景、人物、建筑、草木鑲嵌在一起形成一幅畫,從而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園林的古典美。
每一個漏窗都是一幅美妙的大自然的圖畫。語堂先生是如此的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對一些國人在園林建造中盲目地照搬和模仿外國建造技藝的做頗為不滿。曾尖銳地率真地進行了批評:“某些中國人的精神——他們把自己的社會傳統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拋棄掉,而瘋狂地去追求西方的東西,可自己又不具備西方的傳統,他們的精神更為丑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園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國式園林,卻為一個猶太人所擁有。所有的中國人都醉心于什么網球場、幾何狀的花床、整齊的柵欄,修剪成圓形或圓錐形的樹木,以及按英語字母模樣栽培的花草。”而對于真正的美,則極力推崇。《京華煙云》里林語堂先生對園林城市北京城是這么描寫的:“千真萬確,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內點綴著湖泊公園,城外環繞著清澈的玉泉河,遠處有紫色的西山聳立于云端。天空的顏色也功勞不小。
語堂先生始終喜愛著看花賞月,深得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趣。晚年林語堂在臺灣陽明山的半山永福里選址造房,新居的庭內由竹、石、蒼蕨、蘿藤等植物營造了一個小魚池?!罢杏袌@,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蓖ピ豪锿高^窗閣,光影迷離斑駁,添了無盡的翠意和生氣。在如此鬧中取靜的地方,林語堂造出了一個自己的中國式小園林,度過了最后的十年光陰。十年里,日日對著山光云影,耳邊傳來鳥兒啾鳴,讀文寫字,好不愜意。他在塵世中猶如在大自然里悠閑地、樂觀地詩意棲居。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卻同時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內,城市生活極高度之舒適與園林生活之美,融合為一體,保存而未失,猶如在有理想的城市,頭腦思想得到刺激,心靈情緒得到寧靜……”園林集中了天地間一切美質,處處皆詩,隨時隨地能孕育詩心,激發文情。因為深受著園林的自然雅趣,林語堂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便有了無窮無盡的靈感。而中國傳統的園林建造藝術又往往借鑒文學作品的描繪情境完成。譬如在東晉大文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人們向往的人間仙境,對造園藝術和文學發展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林語堂先生卻在藝術創作中將園林之美描摹得極為生動細致。如《京華煙云》里,語堂先生也把北京城的自然美寫到了極致,突出表現了這座園林城市的“棲居”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許多時候,園林的主人是文人,而許多造園家卻本身就是杰出的文人,如《園冶》的著者計成即是一位園林建造大師,又是大明一代著名的畫家文人。林語堂先生雖然不是園林建造大師,但其園林欣賞的美學造詣顯然不失為一位優秀的園林建造藝術家?!皶奶幉槐卦谶h,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間想”,可以說這是領略到文學與園林結合妙境之后的一種獨到體悟。所以,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園林的意境與文學的意境通過園林與文學的相互融合來達到最佳的統一。文學與園林就是這樣,走上了并行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明)計成.園冶(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3.
[2]唐弢.西方影響與民族風格[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65.
[3]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2.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155.
[5]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271.
[6]林語堂.京華煙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82.
[7]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193.
[8]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