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泓竹
摘要:電影《特洛伊》講述了愛情作為導火索的戰爭悲劇,向觀眾展現了充滿血腥和殺戮的戰爭場景。電影刻畫了無數偉大的英雄,展現了他們內心復雜矛盾的一面。此文從電影本身出發,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設置、題材選擇三方面分析影片所特有的悲劇性。
關鍵詞:《特洛伊》;悲劇性;沖突矛盾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美的表現形式中屬于崇高美。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用視覺呈現的手法將《特洛伊》的悲劇性呈現出來,使其更加具有感天動地的偉大力量。在電影中,英雄們如阿基里斯、赫克托爾甚至特洛伊老國王都是具有悲劇性的;國與國、人與人甚至人內心的沖突也體現著悲劇性;戰爭與愛情是悲劇永恒的題材,這一切的悲劇性都是基于戰爭,戰爭襯托了愛情的偉大,而愛情更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總之,整部電影無論從人物形象、情節設置還是題材選擇都具有極其濃厚的悲劇性色彩。
一、人物形象:英雄的悲劇
電影《特洛伊》是根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改編,它和史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淡化甚至抹去了神的痕跡,展現的是真實的具體的人的形象。對人物的塑造更加豐滿具體,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突出,更加符合邏輯。在這部具有濃厚悲劇性色彩的電影中,情節的發展離不開英雄人物的推動,而英雄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情節的發展不斷完整豐滿。
阿基里斯是古希臘第一勇士,為了榮譽而生。他在告訴母親自己猶豫是否加入聯軍討伐特洛伊的時候,母親就告訴他要么參加聯軍一去不返但是名留千古榮耀無比,要么留下來過平安但最終被遺忘的生活。阿基里斯當然選擇了前者,其實在問母親前他就已經作出了決定,他是為戰爭和榮耀而生,他注定了要為榮耀而死。
赫克托爾是特洛伊第一勇士,智勇雙全,在歸國的船上看見海倫時,他就意識到戰爭的到來;在希臘聯軍打了敗仗準備撤退時,赫克托爾堅持窮寇莫追,但是老國王相信了祭司的話,決定追擊,這一決定幾乎就注定了赫克托爾的死。他重視榮譽但是更愛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子民,他在決斗前就知道自己的結局,為他人指明了生命之路,為國家留下了希望。
除了阿基里斯和赫克托爾外,還有很多人可以被稱為英雄,比如特洛伊國王,在親愛的兒子被殺死并拖走后,夜里孤身前往阿基里斯的營地,希望要回自己兒子的尸體帶回去安葬。他跪下來祈求,這一跪并不低微,反而讓人對他更加充滿敬意。再比如奧德修斯,他是智謀型的英雄,只有他勸動了阿基里斯加入戰爭,因為他深諳阿基里斯渴望榮譽渴望名留千古的決心。
電影里面的每一個英雄人物都刻畫得生動具體,充滿悲劇性,讓觀眾在觀看時既佩服他們的英勇偉大,又嘆息他們的悲慘結局。
二、情節設置:沖突體現的悲劇
戰爭這一題材,基本就奠定了整個影片的悲劇基調,而具體的情節設置讓悲劇精神更加豐滿。《特洛伊》的大體情節還是從《伊利亞特》來的,情節安排合理,整部影片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
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在影片的最開始就可以看見斯巴達和特洛伊之間存在過三十幾年的沖突,而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王后海倫,直接導致了整個希臘聯軍和特洛伊的戰爭。其實即使海倫沒有被帶走,希臘聯軍和特洛伊都會有戰爭的,因為特洛伊阻擋了阿伽門儂統一整個希臘的步伐。國與國之間的沖突是整個影片發展的
前提。
集團內部之間:阿基里斯本就不愿替阿伽門儂賣命,在阿伽門儂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利搶了女祭司布里塞伊斯后矛盾更是激化,阿基里斯拒絕參戰,直接導致聯軍的潰敗;先知和赫克托爾之間也存在巨大沖突,先知認為他們的勝利是太陽神決定的,所以在聯軍潰敗后按照太陽神的指示應該乘勝追擊,國王聽了先知的話,后果可想而知。
人內心的沖突:在這場戰爭中,似乎雙方每個人都是正義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理想而戰,所以每個人都是堅定不移的,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是矛盾沖突的。
阿基里斯,在和赫克托耳激烈的斗爭中勇猛無比,殺死赫克托爾后還把他的尸體綁在馬后拖回營地,這樣的他似乎冷酷無情。但是在夜里特洛伊國王請求他把尸體還給他的時候,他親自把尸體收拾好還給了國王。他是英勇無比的,但他不是冷血無情的,對赫克托爾這樣的對手,他是敬重的,如兄弟一般。
赫克托爾,一個英勇理智的人,在看到弟弟把海倫帶上船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一邊是自己親愛的弟弟帕里斯,一邊是責任。在帕里斯和斯巴達國王決斗時,他雖然恨帕里斯的懦弱,但是還是違反了決斗精神殺死了斯巴達國王。
帕里斯,在他拐走海倫的時候,在他和斯巴達國王決斗的時候,在他最后去尋找布里塞伊斯的時候,他一直在怯懦和勇敢之間做斗爭,最后勇敢戰勝了怯懦,他肩負起了光復特洛伊的使命。
特洛伊國王,他是恨阿基里斯的,因為他殺了自己親愛的兒子,但是他又不得不跪下來親吻阿基里斯的手,請求他把兒子的尸體還給他,一個年邁的父親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心應該有多痛苦無法預知,但是他內心激烈的矛盾沖突還是可以體會到的。
影片以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為基線,將人和人,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很好的表現出來,使事出有因,豐富了人物形象,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也使影片更具有感人的悲劇力量。
三、題材選擇:戰爭與愛情的悲劇
戰爭和愛情是悲劇永恒的題材,戰爭中的愛情幾乎注定是悲劇性的,而愛情也更加襯托了戰爭的殘酷。戰爭是必然的,但換來的結果是什么?是阿基里斯、赫克托爾等英雄的死、是特洛伊的毀滅和遍野都是無人收的尸骨,所有人都是戰爭的犧牲品。
由于戰爭,整部影片都被籠罩在悲劇氛圍中,愛情則加重了影片的悲劇感。帕里斯和海倫的愛情直接導致了特洛伊之戰,即使他們的愛情是真摯的,但是犧牲者太多。赫克托爾和妻子之間的愛情是整部影片中最堅定的愛情,在希臘這樣一個文化氛圍中,按斯巴達國王的說法,女人就是拿來生小王子的,可赫克托爾堅定著對妻子的愛,這樣的赫克托耳也是令人敬佩的,但是他的妻子因為戰爭永遠失去了他。阿基里斯和布里塞伊斯之間最開始是不平等的,但是最后兩人都被對方深深吸引了,阿基里斯為了她甚至要放棄自己一直追求的榮譽。阿基里斯最后也是為了救她才死的,他心甘情愿,因為她讓他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戰爭是殘酷的,愛情是美好的,但是戰爭中的愛情幾乎都是悲劇的,這樣的愛情總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震撼人心的悲劇審美體驗。
四、總結
電影《特洛伊》是一部悲劇,戰爭的主題就奠定了它悲劇的基礎,而愛情也讓這部悲劇擁有更加強大的感人至深力量。影片里每一個英雄人物都刻畫地入木三分,他們的形象隨著影片的展開不斷豐滿深刻,他們的結局也讓人嘆息難過。悲劇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它的目的不是讓你悲傷難過,而是在悲傷難過之后給你巨大的力量讓你能夠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戴曉園.從互文性角度看《特洛伊》[M].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3).
[2]杜麗華,馬曉瑩.壯麗的史詩:《特洛伊》評析[J].電影文學,2013(07).
[3]張潤,史立英.《特洛伊》:神話戰爭的人性化詮釋[J].電影文學,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