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呂穎
摘要: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印度青年帕萬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莎希達與家人團聚的故事。電影從始至終都呈現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與對話的現象,從沖突走向對話的過程也是兩種宗教世俗化演進的過程。本文通過呈現的婦女地位現代化、父權溫和化以及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碰撞下的真誠對話,探析印度教世俗化的表現。
關鍵詞: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印度教;世俗化;現代化
“世俗化”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公元17世紀的歐洲,西方學者對其進行了多種闡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學術界對世俗化的理解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國學者拉里·施奈爾將世俗化解釋為六個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指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逐漸擺脫宗教阻礙而日趨理性化。[1]反言之,宗教逐漸從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退縮到相對獨立的信仰空間。印度教世俗化進程是由英國殖民主義作用下的外源性現代化和民族主義運動等內源性的現代化共同推進的。
一、婦女地位的現代化
印度是一個幾乎全民信教的國度,根據2003年《印度年鑒》統計,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占11.67%。印度教不僅是印度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也有著婆羅門霸權的歷史傳統。談及印度教,繞不開種姓制度這一核心。印度的種姓制度架構著印度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早期吠陀時期開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對印度人民有根深蒂固的影響。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婚姻關系、親子關系、社會關系等。
種姓制度下,婦女倍受歧視與壓迫。古印度婆羅門教典籍《摩奴法典》就是以確認和保護種姓制度為核心內容,法典里規定:“婦女少年時應從父;青年時從夫;夫死從子;無子從丈夫的近親族;沒有這些近親族,從國王;婦女始終不應該隨意自主。”[2]種姓制度是印度現代化的絆腳石,印度安培德卡爾博士曾呼吁:“印度社會是建立在等級的不平等原則上的,他對一些人意味著高貴,對另一些人意味著卑賤,如果我們繼續長期否定平等,我們就是在拿我們的政治民主冒險。”[3]雖然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在1947年正式被廢除后仍然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消除種姓差異和歧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印度社會的平等,從而促進了男女平等以及婦女地位的現代化。
劇中拉茜卡的形象是婦女現代化的典型體現。她待人接物的善良與熱情,她對帕萬不遺余力的支持以及對沙希達的關懷和照顧,這些都為影片傳遞出溫情。此外,單從印度女性角度來看拉茜卡——可以自由進出家門,擁有受人尊敬的教師職業,遇到問題隨時向父親發出質疑,有勇氣向眾人宣布自己心有所屬……拉茜卡的家庭地位與社會身份讓我們看到印度女性逃離壓迫和桎梏是走向個人獨立和自由的希望。
二、父權的溫和化
達亞南德是劇中印度教世俗化的另一位體現者。作為拉茜卡的父親,達亞南德的父親形象與近兩年在中國上映的《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等印度影片中的父親形象大相徑庭。在達亞南德身上沒有壓迫和專制,沒有家庭暴力,沒有逼迫或利用女兒成為自己圓夢的工具,能看到他作為一家之主人的威嚴與對家人的保護和尊重。達亞南德打算把女兒拉茜卡嫁給好友的兒子,但是當父親看到女兒堅定果敢地拉著帕萬向父親坦白時,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好友。面對難堪且憤怒的友人,甚至可能是今后不相往來的家族絕交,父親選擇尊重女兒的意愿。
父權的溫和化與婦女地位的現代化緊密相連、相互促進。電影中表現出的父權溫和化只是印度教世俗化較為理想的一面,與現實相比恐怕還是大部分家庭的幻夢。父親的地位在印度家族中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婦女則是家族中受壓迫最嚴重的群體。據光明日報觀瀾工作室于2017年5月12日發布的一篇時評《摔跤吧!女孩憑什么不可以?!》記錄,在印度過去十幾年間約有800萬女嬰被墮胎,44.5%的女孩在18歲之前就被家人安排結婚,女性的就業率不超過33%……這樣令人發指的數據令人心痛于印度婦女兒童現狀,現實中的父權的溫和化不容樂觀,迫在眉睫。
三、宗教碰撞下的真誠對話
電影的敘事背景即印穆不合的歷史背景。早在19世紀初,英國人利用印度各邦國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割孟加拉,促生穆盟,利用憲政改革分化族群利益等一系列手段對印度實行“分而治之”政策,達到分化瓦解印度的目的。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自此印巴分治,隨之而來的印穆沖突也愈演愈烈。印穆教派沖突不僅是英國對克什米爾地區“分而治之”殖民政策所導致的結果,也是宗教信仰、社會結構以及具有破壞性的軍事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4]印穆相互認同一直以來是歷史難題,兩大族群的利益之爭總是與基本價值觀和信仰交織在一起。頗感欣慰的是,影片以此作為敘事背景,使人看到“他者”與“我者”的碰撞除了兵戎相見,還有一座連接在兩種宗教之間的和諧溝通的橋梁,而帕萬正是這座橋梁的搭建者。
主人公“猴神”帕萬是象征正義與大愛的英雄人物,在不得已偷越印巴邊境時,帕萬恪守教條,絕不說謊,冒著被槍斃的危險堅持等待巡邏隊的許可后才離開。這樣一個虔誠到近乎偏執的印度教徒何時開始放下執念并一步步邁向世俗化呢?當他沖破內心屏障,主動邁入清真寺為沙希達禱告的時候;當他假扮穆斯林女性爭取脫離險境的時候;當他為了躲避的巴基斯坦警察的追捕而要求記者撒謊的時候;當巴基斯坦人民高喊著“猴神兄弟”,帕萬也向對方做出穆斯林禱告手勢“真主保佑”的時候……平安護送沙希達回家是帕萬不愧于自我內心的使命,正如卡斯特利奧在《答加爾文書》寫道:“生命比任何教條更神圣”,而完成使命的過程即帕萬放下執念的世俗化過程。
世俗化并不等于放棄信仰,而是既對自己的信仰虔誠,同時也尊重他人的信仰與思想。印度教有印度教信奉的真理,伊斯蘭教也有伊斯蘭教所信奉的真理,在兩種真理的碰撞下,阿訇未將伊斯蘭教義強加于人,也未將這個奇怪的印度教徒視為“異端”,他慷慨的給予信任、尊重和幫助。相遇和分別的時刻,“他者”和“我者”的對話充滿哲思。相遇時,帕萬因信仰哈奴曼神徘徊在清真寺外不肯進去,阿訇真誠歡迎:“不是穆斯林那又怎樣,兄弟,這里歡迎所有人,所以我們的清真寺從不鎖門。”分別時,帕萬不肯稱“真主保佑”來與阿訇告別,阿訇卻微笑著對他說“羅摩神萬歲”……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通過建立多種二元對立的結構模型,[5]在對立和沖突中呼吁以人為本,消除隔閡,表現人類的共同信仰——愛與包容。帕萬、達亞南德、拉茜卡三人身上都從不同側面不同程度體現出印度教世俗化。“世俗化”是印度教在傳統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依目前現實來看還是一個漫長的社會變化過程,相信印度教的世俗化能以尊重人權為前提,繼續在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張佳佳.獨立后印度世俗化政策與印度現代化[D].山西大學,2014.
[2][法]迭朗善譯,馬雪香轉譯.摩奴法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30.
[3]鄭艷萍.論印度社會的貧富分化及政府對策[D].鄭州大學,2007.
[4]邱永輝.歐東明.印度世俗化研究[M].巴蜀山社,2003:68-96.
[5]武采雯.解讀印度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以《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6).
(通訊作者:呂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