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悅

摘要:朱敦儒生于洛陽長于洛陽,深受洛陽文化的影響,除卻直觀描寫詞人自己在洛陽自在豪放的閑散生活外,《樵歌》中還有11首詞明確提到洛陽的景觀,如洛水、伊水、嵩山、天津橋、銅駝陌等等,多方面展現了洛陽獨特的秀美繁華。通過對《樵歌》中這些詞的分析,可以更好了解洛陽這幾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學景觀,揭示出《樵歌》中的洛陽文學景觀具有的非同尋常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朱敦儒;《樵歌》;洛陽;文學景觀
一、朱敦儒與洛陽
朱敦儒,字希真,是南北宋交替之際的一位重要詞人,也是南宋存詞最多的詞人,著有詞集《樵歌》。朱敦儒生于洛陽,長于洛陽。因早年家境富足,他常常與友人登山踏水,詩酒自娛,好不快活。在這長達四十五年的前半生中,洛陽的街道、園林和山川于他而言不僅是一片故土,更是他詩詞創作的催化劑。他筆下描繪出洛陽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體現著朱敦儒對洛陽輕狂生活的熱愛與眷戀。
洛陽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心地帶,在北宋時期又稱的西京,它與都城汴京合稱為“兩京”,是除卻汴京外的文化重鎮。洛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歷來就有“九朝古都”之稱,更因《周易·系辭上》中所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河圖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洛陽所承載文化內涵也是極其深厚的。因此,久居在此的文人墨客自然而然地從心底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朱敦儒也不例外。他為自己生長在洛陽而自豪,不求入仕做官,但愿詩酒為生,這些在他的詞中都有明確的體現。
洛陽的繁華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其自然景觀亦是獨步天下?!缎绿茣酚休d,洛陽“前值伊闕,后據氓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1)洛陽南對龍門山,北靠北邙山,洛、伊、瀍、澗四條河水蜿蜒其中,優厚的地理環境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洛陽花木繁盛、名園眾多,為文人墨客提供了許多交游賞樂的好去處。
二、《樵歌》中出現的洛陽景觀
《樵歌》中共有11首詞明確提到洛陽的景觀,如洛水、伊水、嵩山、天津橋、銅駝陌等等,多方面展現了洛陽獨特的秀美繁華。為了更直觀的了解《樵歌》中出現的洛陽文學景觀,先大致將《樵歌》詞中有關洛陽景觀的統計于下:(見表1)
按照曾大興在《文學地理學概論》中的說法,文學景觀應“屬于景觀的一種,卻又比普通的景觀多一層文學的色彩,多一份文學的內涵……一個文化景觀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景觀,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屬性,還有文學屬性。”(2)曾大興老師將文學景觀分為虛擬性的文學景觀和實體性的文學景觀,而《樵歌》中出現的這些洛陽文學景觀,屬于實體性的文學景觀。
文學景觀不僅僅只是某片區域的旅游景點。因文學作品的書寫,文學景觀具有了文學創作主體的主觀情感,是文學家的主觀情感和景觀本身的具體形態的相互結合與統一。當讀者在了解、品味的過程中,過往的創作主體寄托于其中的感情就會重現,使得文學景觀超越了原本單純意義上的客觀物象,融入了其自身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氣質,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力?!堕愿琛分新尻栁膶W景觀的書寫在詞中的表達共有兩類:一是寫于南渡前,詞作內容多為紙醉金迷的享樂、男歡女愛的纏綿、疏狂恣意的唱酬,詞風輕快疏朗,展現了西都洛陽閑散自在、愜意舒心、詩酒風流的生活特性;二是寫于南渡后,詞作內容為感懷故園往事,追憶往日的狂游生活,詞風郁郁蒼涼,表現出一位故園不在、痛苦難抑的漂泊者內心的痛苦和悲嘆。
三、《樵歌》的洛陽文學景觀及其特征
(一)洛水、伊水
伊水,是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全長268公里,流域面積6029平方公里。伊水與洛水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哺育著文人的詩情和靈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朱敦儒生長于洛陽,同樣受河洛文化的影響,他的內心充滿著對伊水、洛水的崇敬之情,字里行間都是對洛陽山水深深的自豪感與由衷的歸屬感。在他為數不多的一首詩中曾寫到:“青羅包髻白行纏,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陽城里住,臥吹銅笛過伊川?!保?)在洛陽生活的這四十五年中,他賞花游園、登山臨水,以風流才子的性情縱情聲色之間,自由自在、輕狂不羈地度過了前半生的太平歲月。他常常約上三五好友,面對著滾滾江流,豪情暢飲、自信吟詩。如《臨江仙》:
生長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記流年?;ㄩg相過酒家眠。乘風游二室,弄雪過三川。
莫笑衰容雙鬢改,自家風味依然。碧潭明月水中天。誰閑如老子,不肯作神仙。(4)
“化日”指太平盛世,“二室”即嵩山的太室峰和少室峰,“三川”即伊水、洛水、黃河。該詞一開始就表明詞人自豪于生長在洛陽,可以享受太平盛世,因此可以任由“流年”似水般流逝而毫不在意。
在朱敦儒南渡時期,詞人也常?;貞洰斈暝诼尻柕娘L花雪月、自在瀟灑。如《雨中花》的上片通過回憶“伊川雪夜”,“洛浦花朝”的游玩,展現了詞人當年在洛陽紙醉金迷的生活:“故國當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馬長楸。對蔥蔥佳氣,赤縣神州。好景何曾虛過,勝友是處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斷狂游?!保?)《水龍吟》一詞里亦寫道:“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保?)詞人回憶在洛陽時曾經過伊水、登嵩山,拜訪當時同為隱士的好友巢父和許由,到如今,往日和友人縱游山水的歡樂生活夢一般的消逝了,自己將近年老,卻漂泊他鄉不能北歸,真真感覺是場南柯一夢,不禁淚如雨下。
(二)嵩山
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洛陽,是洛陽東面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嵩山雄險奇絕、層巒疊翠的風景壯美無比,引得無數文人作贊美之詞。朱敦儒所作《望海潮》一詞中贊美的就是嵩山的太室、少室諸峰的巍峨壯麗:“嵩高維岳,圖書之淵,西都二室三川。神鼎定金,麟符刻玉,英靈未稱河山。誰再整乾坤。是挺生真主,浴日開天。御歸梁苑,駕回汾水鳳樓閑。”(7)
又因嵩山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圣地,許多隱士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嵩山作為他們的隱逸之地。從前文的《水龍吟》中,可以看到朱敦儒早年也通過隱居嵩山這一行為來標榜自己清高的文人風尚。
朱敦儒的名作《鷓鴣天·西都作》也是早年于嵩山隱居所作,詞中流露著輕狂與不羈,蔑視功名利祿,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8)
首句以“山水郎”自居,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寫自己不喜塵世、熱愛山水,坦蕩直爽,豪氣四溢。他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與風流。
(三)天津橋
天津橋始建于隋,廢于元代。初為浮橋,后為石橋。《元和郡縣圖志》“河南縣”載:“天津橋,在縣北四里,隋煬帝大業元年初,造北橋以架洛水,用大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若日月表勝之象。”(9)天津橋位于洛陽城中軸線的中心位置,是連接洛陽南北兩處交通的要塞之處。由于隋人常以洛水的流水來比喻天上的銀河,將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宮”,因此,這座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便稱為“天津橋”。
天津橋地處交通樞紐,當時的商人已將天津橋作為城中最繁華的地帶而著意經營,因此兩邊開滿的了各類市集、酒家,來往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朱敦儒在《鷓鴣天》曾回憶當年洛陽天津橋的熱鬧:“天津帳飲凌云客,花市行歌絕代人。穿繡陌,踏香塵,滿城沈醉管弦聲。”通過詞人回憶的個人視角,展現出天津橋一片蓬勃生機的城市圖景:天津橋旁的酒肆坐著幾位豪情狂飲的俠客,附近的花市,即賣牡丹的集市來往的行人絡繹不絕,穿過綺麗如繡的市街,踏起一陣香塵,此刻不知從何處傳來一陣管弦之聲,滿城的人都停下的動作,在樂聲中沉醉不已。
天津橋不僅是熱鬧繁華的市井之地,同時還是游人欣賞洛陽城風景的一個絕好平臺。徐松在《河南志》中對此考曰:“過橋,又合而東流,經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為魏王池(與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與洛水潛通,深處至數頃,水鳥翔泳,荷芰翻復,為都城之勝地)?!保?0)因此,文人墨客多喜在橋上或信步、或駐足地欣賞四周的美景,為后世留下許多優秀的詩篇,如白居易《天津橋》:“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葺葺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11)描寫的就是天津橋春天楊柳依依、生機盎然的春日盛景。劉希夷《公子行》中的“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12)則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公子春游的情景。
(四)銅駝陌
銅駝陌,即銅駝街,它是洛陽東城區內的一個里坊,南襟洛水,西傍漫河,因道路旁曾有兩枚相對的漢鑄銅駝而得名。這里居民眾多,人煙稠密,在暮色降臨之際,家家炊煙裊裊上升,氤氳繚繞的炊煙仿佛細雨紛紛揚揚,從天而降,故稱為“銅駝陌”。“銅駝暮雨”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這里的風光佳景常常引得無數游人的觀賞和詩人們的吟詠。
最受文人喜愛吟詠的是銅駝陌的柳樹,如駱賓王詩云“銅駝路上柳千條,金谷園中花幾色”(《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13),王觀的《木蘭花令·銅駝陌上新正后》一詞贊美“銅駝陌上新正后,第一風流除是柳?!眲⒂礤a的《楊柳枝詞九首》(其四)“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14)贊美了銅駝陌楊柳生機蓬勃,愉悅人心。
而朱敦儒筆下的銅駝陌景觀充斥著濃重復雜的國仇家恨,他在兩首詞中分別寫到:
草草園林作洛川,碧宮紅塔借風煙。雖無金谷花能笑,也有銅駝柳解眠。
春似舊,酒依前,何妨倚杖雪垂肩。五陵俠少今誰健,似我親逢建武年。
(《鷓鴣天》)(15)
淡淡薰風庭院,青青過雨園林。銅駝陌上舊鶯聲。今日江邊重聽。
落帽酒中有趣,題橋琴里無心。香殘沈水縷煙輕。花影闌干人靜。
(《西江月》)(16)
這兩首詞都是朱敦儒在離開洛陽南渡后所寫,都通過回憶銅駝陌的美景表達了對故園的回憶、追憶之情。在《鷓鴣天》一詞中上下兩片成今昔對比,當年洛陽的園林花木、碧宮紅塔,景色是多么美好,只要看到金谷園的花和銅駝陌的柳,就會遺忘的干干凈凈。而如今,朝廷茍居在江南,詞人再也無法回到曾經的故土,只能在回憶中去尋找當年的景色?!段鹘隆芬辉~則將舊年的“銅駝陌”與現在的“江邊”這兩個不同地理空間通過鶯聲相連在一起,仿佛是往昔與現實之間的相互對話,在時空交錯之間更加增添詞人國破家亡的愁苦悲痛之情。
四、小結
總而言之,朱敦儒《樵歌》中的洛陽文學景觀具有詞人強烈的情感指向。一方面,它體現了洛陽的陪都地位和閑適散淡的城市文化。在太平清明的社會環境下,洛陽漕糧殷積、經濟富庶,是一個熙攘華麗的大都市。朱敦儒贊嘆伊洛的滾滾長流,嵩山的巍峨壯麗,還有天津橋、銅駝陌的熱鬧繁華,他為自己生長在洛陽而產生自豪。另一方面,因南渡避亂,陌生的地理環境與人文風俗帶給朱敦儒難以融入的困難感。因此,他緬懷過去閑適自在的洛陽生活,回憶曾與友人等嵩山、臨伊水,詩酒年華、自在逍遙;聽到一陣鶯啼,思緒卻回到當年繁華的銅駝陌。通過解讀這些文學景觀,我們看到一個詞人對過去時代的追憶與留戀。這些文學景觀還原詞人洛陽生活的場景,隱射出了一副故園風貌的畫卷,讓詞人在此中尋求片刻的溫暖和慰藉。
注釋:
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183頁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233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48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2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6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3頁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第132頁
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卷5),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43頁
彭定求等:《全唐詩》(卷451),中華書局,1960年,第5099頁
彭定求等:《全唐詩》(卷82),中華書局,1960年,第885頁
彭定求等:《全唐詩》(卷77),中華書局,1960年,第837頁
彭定求等:《全唐詩》(卷365),中華書局,1960年,第4113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8頁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