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摘 要:由于近年來我市連遇干旱,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導致水稻供水不足,延遲泡田及插秧時間,因此推廣水稻節水栽培是解決水稻供水難的必要措施。本文闡述了節水栽培的技術原理,并介紹了品種選擇、旱育秧技術、田間水分管理技術等配套技術。
關鍵詞:凌海市;水稻;節水栽培;配套技術
水稻是我市的第二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市第一大耗水作物。然而近幾年來,由于連續干旱缺水的影響,已嚴重威脅著我市的水稻生產。為此我們研制出適合我地區水稻生產的高效節水栽培技術,通過采用水稻節水控灌技術和規范化旱育稀植技術,每畝可比常規灌溉節水400方左右,節水30%以上,增產10%以上,節本增收100-150元。
一、節水栽培技術原理
水稻原產于干濕交替的沼澤地帶,具有水陸雙重的適應性。首先,從水稻需水規律來看,水稻需水有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兩種形式。在有水層栽培的條件下主要是生態需水,水的作用是調溫、調肥、洗鹽和滅草等,并不是生理上需要很多水分,在水分不足條件下,如果能滿足水稻的生理需水,大部分品種仍可正常生長。生態需水不是水稻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只要在需水的關鍵時期保持土壤濕潤,不建立水層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供給水稻生理需水,這是節水栽培的理論依據;其次,高產水稻要求水、肥、氣、熱協調的土壤環境,處于北方稻區,長期淹水栽培所帶來的許多弊端,已成為高產水稻的障礙,這是節水 栽培的實踐必要性;第三,依據我省和北方自然氣候特點,研究與其相適應的節水栽培措施,既可節水又利于高產,這是節水栽培的可行性。
二、節水栽培配套技術
1.選擇適宜的抗旱節水品種。適合我地耐旱抗性強的品種有秋光、鐵粳5號 、遼鹽241、丹粳8號、旱72號等。
2.采用旱育秧技術,培育壯秧。旱育苗既省水,又抗旱,產量高,是抗旱節水的有效措施。
(1)做好曬種、選種、消毒和浸種等種子處理工作,以保苗齊、苗壯。
(2)選好秧田,應選擇灌排方便,避風向陽的菜園地、常年旱地或庭園做為秧田。
(3)做好秧床,秧床面積10米×1.8米較為合適,先平整后翻耕三次以上。
(4)合理施肥,防早衰。在施肥上要注意用腐熟的農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增強耐旱能力。
(5)實行旱育秧,采用無紡布覆蓋育苗,因為無紡布育苗苗床溫度變化幅度小、濕度低、病害輕、秧苗壯,所以,插后秧苗分蘗早、分蘗多、成穗率高。
(6)控制澆水次數,旱育秧的核心使秧苗在接近旱田條件下生長,出苗后盡量少澆水。待早晚床上干燥、早晚秧苗葉片無水珠、或午間葉片因旱打卷三項指標出現一個時,要灌一次透水。一般播后10-12天灌第一次水,整個育秧期只灌2-3次水,有利于地下部生長,培育旱根。
3.田間水分管理
(1)返青期管理。返青期用水層護苗3-4天,維持吸水與蒸騰的平衡,提高秧苗成活率。護苗的水層深度,要根據苗齡和天氣狀況而定。天晴一般以建立5厘左右水層為宜,并視苗大小,以最大水層不超過秧苗上部全出葉的葉耳為好。若遇陰雨天,氣溫較低,則一般以建立2--5厘米的水層較好。
(2)分蘗期管理。返青或齊苗后應及時中耕施肥一次,再過7-10天,可視苗情再追肥中耕一次。此期土壤濕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的范圍內。分蘗盛期以后,適當控制水分,若此時期每畝苗數已達30萬,則應停用水肥。有效分蘗期采取淺水層結合適當斷水落干的淺水勤灌方法,確保早發穩發適期夠苗。即田間灌一次水,保持3--5天淺水層,以后讓其自然落干,待田面無明水、土壤濕潤時,再灌一次水,如此往復。對于土壤通透性不良的低洼田以及有機肥足、秸稈還田多的田塊,還要適當增加斷水次數,脫水露田通氣,以利促進根系生長和分蘗發生。分蘗末期至穗分化期。此期水漿管理的中心是擱田,有利強根壯桿,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一般當群體總莖蘗數達預期穗數80~90%時即脫水擱田,分次輕擱,每次擱田時間約為0.5個葉齡期(4-5天),擱至0~5厘米土層含水量達最大持水量的70-80%,相當于土水勢為-0.035~-0.025Mpa時再復水,生產上以田中間土壤出現3-5mm級細裂縫為覆水標準。生產應用上具體還要視品種、栽培方式、肥料水平等而定。
(3)拔節孕穗期管理。拔節前后應視苗情追施一次攻穗肥。水稻進入孕穗期后,要注意及時防旱灌水。其土壤濕度不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七月中旬施用一次呋喃丹可防出現白穗和老母蟲傷根。
(4)抽穗揚花至成伏期管理。水稻揚花灌漿期是需水高峰期。從抽穗前10天直至乳熟,土壤濕度應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70-90%范圍內(土壤能用手提成團,且不易碎,手上有明顯痕跡)。黃熟期可降至70%左右。抽穗前后,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5)提高藥效的管水技術。栽后4~5天結合追施分蘗肥及時搞好化除,化除后保水4~5天,水層深度30毫米左右。根據病蟲情報,抓好稻薊馬、稻象甲、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曲病等病蟲害綜合防治,對發生在稻株下部的病害和使用內吸殺蟲劑類農藥的,在病蟲防治時,應建立淺水層,保水3天左右,以提高病蟲防治效果;對發生在稻株上部的病害,在用藥防治時可不建立水層。同時要根據天情、苗情、蟲情合理處理防病治蟲與擱田的關系,一般情況下擱田要服從治蟲。7月中旬需治蟲時,應先治蟲后擱田;7月20日左右治蟲時,應先輕擱或在已行輕擱后治蟲,然后再擱田到標準。
參考文獻:
[1]冷靜, 李君. 淺談水稻抗旱節水栽培[J]. 北方水稻, 2006(s1):24-25.
[2]劉慶學, 馬冬梅. 水稻節水栽培實用新技術[J]. 現代農村科技, 200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