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雯嫻
摘 要:我國建筑市場的木材用量多年來持續增長,而我國林業資源還不十分充足,人工造林對我國林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杉木作為用材樹種,生長快、產量高、用途廣,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樹種。而杉木造林的重要環節是良種推廣以及其相關的技術應用,本文對良種造林的技術,尤其是種子園良種培育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希望對推進杉木造林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杉木;良種;種子園;育苗;栽培
杉木是亞熱帶樹種,在我國南方分布范圍較為廣泛,生長速度快,成材周期短,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我國重要的人工造林樹種。要做好人工造林,良種選育及推廣是其重要環節。杉木本身存水能力較弱,過多的積水會導致枝干腐爛,因此,杉木在育種及造林過程中都要注意排水,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管理,這就增加了生產成本,但與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相比,杉木造林仍然顯示出其較高的價值,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好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的應用,以促進杉木造林的發展。
一、杉木良種造林的重要意義
杉木造林的首要環節是良種選育,而通過種子園進行針對性地培育幼苗能有效地提高林木成材率和經濟效益。
《林木良種審定規范》(GB/T14071-1993)是我國林木良種的標準規范,其中要求針葉樹種種子園良種所帶來的木材增加量要在10%以上。《杉木速生豐產用材林》(LY/T1384-2007)則規定的杉木速豐林生長指標,6年生時平均高為4.5m、平均胸徑為5.3cm。而據某林科所杉木種子園的種子試種后與當地普遍種子對照來看,在這兩項規范的標準上均有更優異的表現,而且這種優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生長階段都相當明顯,這就證明了通過種子園產生的杉木良種,對人工造林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
二、杉木的良種推廣造林技術
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主要分為育苗和栽培兩方面的技術:
1.育苗
(1)種苗選擇。杉木造林可采用實生苗造林和無性系苗造林,無性系苗造林最好采用優良無性系組培苗或扦插苗,實生苗造林最好采用杉木良種基地生產的種子園種子育苗。
(2)苗圃準備。杉木害怕積水,選用圃地應當避開粘性土地和積水地,選用的土壤應當肥沃、附近有水源,最好選用砂土和輕壤土。苗圃的整治要與季節配合,在秋季進行深耕,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初春則要細耙,平整前要施足基肥,細耙后作床,不低于20cm,寬約1-1.2m;播種前一周還要進行消毒處理,農藥選用硫酸亞鐵,每畝用量為15-20kg。
(3)播種。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具體辦法是用質量濃度為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浸泡,時間為1-2小時,在這一環節要注意的是浸泡后要對種子進行徹底清洗;播種量為每畝8-10kg;播種時間一般在春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后還要進行麻布保濕的處理,具體方法是先用2cm厚的細土覆蓋,再用稻草或稻殼進行覆蓋。
(4)苗期管理。種子出苗后應當及時清理覆蓋稻草,但要注意在日照下降時進行處理,同時要用深色遮陰網設置50~60cm的陰棚,以避免日曬,這一時期的幼苗最怕日光曝曬;苗期管理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除草,整個苗期一般需8-10次;杉木喜溫喜濕,但又怕積水,因此要時刻注意用水,在干旱時及時補水,但水又不能過量,以滲透床面為宜,在有積水時要及時排水。
(5)病蟲害防治。猝倒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這一病害與積水、過多使用氮肥,以及曝曬等因素都有密切關系,我們應當盡量避免上述因素,以提高苗木的抗病力。如果已經發病,也要盡快處置,避免病害擴大,處置方法是用1%波爾多液噴灑,每周一次,連續4-5次。蟲害原因一般是苗圃管理上存在漏洞,如果土壤濕度較大,未得到及時處理,雜草未及時清理,則蟲害就易于發生,主要為地老虎和蠐螬,蟲害發生后要及時殺蟲,可噴灑90%敵百蟲500-1000倍溶液噴灑。
2.栽培
(1)林地選擇及整治。杉木喜溫喜水,造林地要選擇近水或者氣候條件濕潤的地帶,杉木成長尤其是人工速生林需要大量的水肥供養,土壤條件也要肥沃、濕潤,但同時,杉木存水能力較差,過多的積水不僅引發病害,杉木會發生枝干腐爛的現象,所以還要具備良好的排水性能,杉木還喜好酸性土壤,雖然易于在山坡地種植,海拔不宜超過1500m。我國南方大范圍的氣候高溫多雨,也廣泛存在著酸性土壤的地域,杉木林的營造具有良好的基礎。
林地選擇好后還需要基本的整理,有條件的林地整治可采用挖機進行橫山帶狀開帶后挖穴;或者全墾加大穴,其中全墾翻土深度20~30cm,這樣大規模的林地整治可以徹底清除雜草以及灌木的地下根系,減少林地后續的清理雜草的工作,減少撫育強度。
(2)造林。造林不僅要選好林地,還要注意時間,這個時間主要是掌握不同的季節和氣候條件。通常地講,杉木造林在1-2月份進行,實際上各地存在著差異,在同一地區,不同的海拔也存在差異,時間選擇按氣候是立春前進行,這時候的林木新芽尚未萌出,樹液流動緩慢,地面上的枝干部分還在休眠,而地下的根系活動已非常活躍,選在這一時節造林,易于生根成活,后期長勢也有保障,而超過這一時節,則林木養分就很可能優先供養枝干抽梢,不利于根系發展,影響植株的整體生長和存活。
幼苗移栽時要注意把苗木種在穴的中央,營建的林木位于山坡地時,苗梢向山下,重要的是要注意舒展根系,以便根系順向水平舒展,防止窩根。一般杉木幼苗如果在40cm左右,則要求苗莖入土一半,如果苗高大于40cm,則苗入土15~20cm左右。
造林還要注意木間距,如果是按照大規模大徑材的標準來進行規劃,則初始株行距應當按照2 m×1.5 m的間距營造;營建后10年可以進行疏伐,伐后密度130株/畝,而后每隔5~6年進行間伐,最后密度50株/畝左右。
(3)磷肥漿根。幼苗移栽前要進行磷肥漿根,經過處置后的杉木根系發達,抽梢快,長勢好,而且這種處置技術簡便易行。具體方法是首先對肥料熟化,每50公斤黃泥土加10公斤磷粉攪拌均勻,混合后再用糞水潑濕堆漚,等待發酵腐熟后,每250株苗木約用1公斤處理好的肥料蘸根,處置后再栽培。
(4)撫育。雜草的清理是幼林撫育的重要內容,要根據營林時間安排不同強度和目標的鋤草。最初3年強度較大,每年的3~4月和8~9月各進行1次全面的鋤草,以壓制雜草和灌木的生長,防止爭奪杉木的養分,鋤草時的深度為10~20cm;經過初期的清理,林木基本上形成生長優勢,可以壓制其他雜草和灌木的生長,在8年后,進行1次全面割灌劈草和修枝,修枝主要是要體持形態和去除多余的枝條,高度在立地1.8m左右。
林木撫育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施肥管理,施肥一般要結合林木營建的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方法,在林木栽培時肥料與回土混合后回填,這次施肥稱為基肥,這對幼林發育十分重要。此后的施肥就稱為追肥,一般是結合林木的間伐進行,追肥通常采用溝施法,首先要在樹冠下的上坡開一條弧形溝或在樹的兩側各開一條長40~60cm,寬10~20cm,深15~20cm的溝,在溝中施肥,然后回填土,在雨后施肥的效果較為理想。
三、結語
我國的杉木具有廣泛的種植范圍,作為人工林具有生長快、質量好、經濟效益高等突出優點。經過實踐發現,良種推廣以及配合合理的栽培技術,可以大大促進杉木林業發展,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閉林海,周建龍.杉木種植問題與優化建議闡釋[J].農技服務.2017,(19): 75-79.
[2] 王中. 杉木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的研究[J]. 南方農機, 2017, 48(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