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娟 陶躍順 李金山 胡星寶 張吉祥



摘 要:田間試驗觀察了吡蟲啉等5種藥劑對馬鈴薯地下害蟲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結果表明,5種藥劑均對馬鈴薯安全,而且對地下害蟲防效達到40%以上,個別藥劑防效達到70%,展現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藥劑;馬鈴薯;地下害蟲;生長;安全;防效
為篩選出對馬鈴薯地下害蟲有較好防治效果的化學藥劑,估測試驗藥劑對馬鈴薯安全性的影響,作者特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辦事處張東村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藥劑
600克/升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廣西國泰農藥有限公司
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15%毒死蜱顆粒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
3%辛硫磷顆粒劑,山東埃森化學有限公司
2.試驗田小麥品種及試驗設計
馬鈴薯品種為荷蘭15號,2018年3月6日播種,畝播量100千克。土壤類型為潮土,有機質含量為15.93g/kg,PH值為7。試驗區內栽培管理條件完全一致,并和當地農業栽培措施一致。
試驗共設5個藥劑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共計6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個小區40m2,隨機排列。于播種當天進行用藥1次。
3.試驗對象
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4.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1)苗期:出苗10天后調查每個處理組馬鈴薯的出苗率。
(2)中期:出苗30天后調查每個處理馬鈴薯的存活株數。
(3)收獲期:①調查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的蟲口密度(頭/m2);②馬鈴薯收獲后調查馬鈴薯塊莖的蟲果率情況(%)、產量、商品薯產量等。
二、結果與分析
1.苗期調查。2018年3月16日(藥后10天)調查,平均株距24.2厘米,行距80厘米,6個處理出苗率均達到85%以上,其中,經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600克/升吡蟲啉懸浮種衣劑處理后,出苗率達到91%以上。
2.中期調查。2018年4月8日(藥后30天)調查,每個處理的用藥區馬鈴薯存活率為90%以上,生長均未出現異常現象,無藥害發生,說明試驗中使用的藥劑及劑量對馬鈴薯安全。
3.收獲期調查。2018年7月7日進行調查,試驗地塊的地下害蟲大多為蠐螬,個別地老虎,未發現金針蟲。
(1)地下害蟲蟲口密度、防效及被害率調查。空白對照的蟲口密度達到2.083頭/m2,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600克/升吡蟲啉懸浮種衣劑處理后,蟲口密度不足1頭/m2,防效60%以上;15%毒死蜱顆粒劑處理后防效50%以上,3%辛硫磷顆粒劑處理后防效達到40%以上。每個處理調查了100個塊莖,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處理被害率最低,3%辛硫磷顆粒劑處理被害率稍高。
(2)產量和商品薯產量調查。使用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后,畝產量和商品薯產量為處理中最高,比空白對照分別增加4.7%、11.5%。
三、結語
實驗表明:5種藥劑均對馬鈴薯安全,且對地下害蟲防效達到40%以上。其中,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防效達到70%,展現了較好的防治效果;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600克/升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對地下害蟲防效達到60%以上;以上3種藥劑在生產中防治馬鈴薯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效果較好,但產品必須在取得馬鈴薯的登記后才能推廣應用。生產中單用一種措施對馬鈴薯產量影響不顯著。
參考文獻:
[1]郭慶海、呂衛東、張秀成、李淑艷、劉華;2種種衣劑拌種對馬鈴薯蠐螬的防治效果[J];《貴州農業科學》2018年第05期.
[2]楊賢莉;15%樂斯本顆粒劑防除馬鈴薯地下害蟲試驗[J];《中國園藝文摘》;2012年06期.
[3]成世偉;吡蟲啉拌種馬鈴薯增產效果分析 [J];《陜西農業科學》;2013年第01期.
作者簡介:韓明娟(1982-)女,大學本科、學士,現任山東省平度市植保站副站長、農藝師,從事病蟲草害防治工作。
注:基金項目: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濟南綜合試驗站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