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

摘 要:簡述赤霉病在我區發生情況、特點、發病原因及危害,通過不同藥劑防效對比試驗,篩選出理想的防治藥劑,為小麥赤霉病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赤霉病;試驗;防效;藥劑
一、試驗條件
試驗地設在界首市靳寨鄉聶馬試驗站內,試驗地屬于潮土類,淤土土種,PH值8.1偏堿性。田間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玉米,栽培方式為麥/玉輪作,由于近年來秸稈還田率高,田間菌源廣泛存在,小麥品種為淮麥24,赤霉病抗性一般。試驗小麥與2017年11月1日機械播種,播期比正常播種時期略晚,播種量25kg/畝,藥劑拌種。
二、試驗設計及施藥
1.試驗設計及處理。本試驗共有5種藥劑和清水對照6個處理,分別是1.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總有效成分含量59.7%(多菌靈含量13.5%、咪鮮胺含量46.2%,)畝用量23克;2.戊唑噻雷酮(勇護)總有效成分含量27%(戊唑醇含量25%、噻雷酮含量2%,)畝用量35ml;3.氟環多菌靈懸浮劑(谷思)總有效成分50%(氟環唑10%、多菌靈40%)畝用量70克;4.氰烯戊唑醇懸浮劑總有效成分含量48%(氰烯菌酯含量36%、戊唑醇含量12%,)畝用量60ml;5.苯甲丙環唑乳油總有效成分30%(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15%)畝用量20g;加清水對照共六個小區,每個小區333.3㎡ 。小區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其中處理1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處理2戊唑噻雷酮, 處理3氟環多菌靈懸浮劑, 處理4氰烯戊唑醇懸浮劑, ?處理5苯甲丙環唑乳油 處理6清水對照。
2.噴施藥劑方法及時間。第一次噴施時間是小麥齊穗期,4月18日下午晴天,新型電動噴霧器人工噴施,噴頭為扇形噴頭,清水噴施空白為對照區。為了試驗準確性,有專人配施藥劑,有一人一次完成作業任務。折合每畝兌水30kg均勻噴施于小麥穗部及上部葉片上;第一次噴藥每小區加等量的魚蛋白葉面肥及噻蟲胺防治蚜蟲。第二次噴施時間4月24日,小麥揚花后期,下午晴天。每小區按照第一次赤霉病藥劑畝用量噴施,沒有加葉面肥及噻蟲胺。
三、藥效調查方法計算
以小麥穗部發病情況劃分病情嚴重度,共分5級,0級:無病;1級: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級: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4-1/2;3級: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1/2-3/4;4級:病小穗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5月14日在小麥赤霉病顯癥后調查一次;5月23日小麥灌漿后期病情穩定后調查藥劑防效,以穗為單位,采取每小區S型5點取樣法,每點用0.25㎡圈子隨機套圈法取樣。每套一圈總穗數及各級病穗數,每小區取樣1.25㎡。統計調查總穗數及病穗數,加權平均病穗率分析嚴重度,計算病指防效。每種藥劑病穗率=每小區總病穗數/調查總株數*100;病指=∑(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4)*100;赤霉病病指防效(%)=(CK區病指-PT病指)/CK病指*100。
四、試驗結論
1.不同藥劑對小麥生產安全性。
處理1藥劑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處理2藥劑戊唑噻雷酮, 處理3氟藥劑環多菌靈懸浮劑, 處理4藥劑氰烯戊唑醇懸浮劑, 處理5藥劑試驗苯甲丙環唑乳油 處理6清水對照。 經第一次施藥后和第二次施藥后多次目測觀察,5種藥劑處理的各小區小麥生長正常,葉片平展,葉色濃綠,與CK區基本一致,均未見畸形穗及其明顯藥害癥狀,表明5種藥劑在正常劑量下對小麥生長安全。其中苯甲丙環唑還兼治小麥紋枯病、銹病、白粉病等。
2.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病穗、病籽的防治效果。(見表1)
小麥孕穗至揚花期后期氣溫忽高忽低,雨水中等,累計降雨量50.3mm,田間濕度大,有利于赤霉病菌源侵染,第一次施藥后有一次降雨過程,雨量不大,氣溫偏低,第二次施藥后有一次連續三天的陰雨天氣,不利于小麥灌漿。從表1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藥后一個月左右小麥赤霉病病情穩定后調查記載,清水空白CK區赤霉病病穗率32.56,病穗率極高,但病穗級別一般,一級病穗偏多。病指9.16,病籽4.05%,相比藥劑防治的小區發病最重。氰烯戊唑醇在5種藥劑中防效表現最好,平均病穗3.57%,病指2.29,平均病籽1.23%,病穗防效89.03%,病指防效75;其中平均病穗從低到高依次是處理4、處理1、處理3、處理5、處理2;病穗防效依次是處理4、處理1、處理3、處理5、處理2;病指和病指防效依次從低到高依次是處理4、處理1、處理3、處理2、處理5;病指和病指防效是對應的。采用DPS新復極差法進行方差分析,處理4與處理1之間防效差異顯著。達不到極顯著。處理4與處理2、3、5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
五、結論及建議
含量48%的氰烯戊唑醇懸浮劑、含量59.7%的通知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含量27%的病蟲害戊唑噻雷酮(勇護)、50%的通知氟環多菌靈懸浮劑(谷思)對小麥生長都是安全的,未見明顯藥害;30%的苯甲丙環唑乳油由于連續多年使用,小麥赤霉病菌源對此藥產生抗性,防效明顯下降。建議與其它藥劑混合使用和換用藥劑。通過對比試驗得出:含量48%的氰烯戊唑醇懸浮劑防效最好。
本次試驗田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屬1級發生,兩次施藥時間間隔7天,分別為齊穗期和揚花后期。在淮北中北部麥區,赤霉病輕發生或者中等發生年份,可在小麥揚花初期適當加大劑量一次用藥防治。如在抽穗揚花期遇多陰雨天氣,或者在預測赤霉病大發生及重發生年份要進行補治(二次用藥);輔助使用植物調節免疫劑和減量增效助劑。加強防治,以更好地控制赤霉病菌源蔓延,減少病害損失,為農民挽回更多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張寶強,張雅,田新月.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防效試驗[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06):65-66.
[2]辛一蘭,陳金喚,嚴福祥,候小寧.小麥赤霉病不同防治適期防效對比試驗報告[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