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琦
摘要:1975年,廣東省潮安縣西山溪的一座明代墓葬中,發現了明宣德七年抄寫的南戲《劉希必金釵記》,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南戲演出本。本文從《金釵記》文學情節出發,論述“大團圓”結局的不合理之處。
關鍵詞:《金釵記》;劉文龍;大團圓
《劉希必金釵記》(以下簡為《金釵記》)講述了劉文龍高中狀元后出使匈奴,被單于留住十八年才設法逃出,克服種種阻礙后終與妻子蕭氏團圓的故事。現存的宋元南戲作品極少,尤以《金釵記》時間最早,它也是現存唯一一部關于劉文龍故事的完整南戲演出本。劉念茲認為:就其文獻價值,可說是現存南戲劇本中僅次于《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本,應名列第四種;就其出土文物意義,是迄今所發現的戲曲劇本中,時代最早的一個古本。它具有珍貴價值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金釵記》雖是“大團圓”結局,但古代戲曲中,并不是所有的“團圓”都在文本中有合理化的過程。妥協、殘缺的團圓即為團圓模式中一種讓人感到突兀的類型。其似乎無法與全劇的情感及情節發展完美融合,總有某些方面并不完滿,讓人可惜。筆者分析《金釵記》中內含了三方面的不合理。
一、人物劉文龍
對劉文龍來說,在個人意志與統治意志出現矛盾時,越堅持越反抗,卻越是陷入了更深的悲劇。劉文龍為六旬父母和妻子拒絕了曹相遣媒,憤怒的曹相以權謀私奏了一本,使得劉只得差送明妃,出使番邦;劉經過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單于國,完成使命后,又被番王看上想招做女婿。雖一口回絕,卻在番王威逼下勉強從命,與公主成親后便在單于長期住下。上述情節都向我們揭示了一系列現實和人生不可克服的悲劇沖突。然而,在戲劇的結尾,故事卻理所當然得將困境化為轉機:公主幫其逃離;曹相的刁難也不再存在;皇帝封其為侯;神仙也阻止了妻子尋死。原本的悲劇沖突在這些種種的轉機下全然消失了。
另一“元傳奇”版本的佚曲中,劉文龍離家前信誓旦旦:“焉敢戀歌姬,忘故里。”可當他在京游冶時,卻證明事實并非如此:
[正宮過曲]對酒當歌,問柳尋花,風流少年相宜,鳳盞龍餅,捧勸共飲情舒。閑把琵琶自撥,管別是一般風味。全勝是三島十洲,且教無事縈系。
佚曲將劉的負心行為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筆者大膽懷疑其祖本結局是否為圓滿,還是應為早期《張協狀元》類的婚變戲、負心戲。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故事的流傳,人物的命運逐漸由逆境轉向順境,在矛盾發展到難以收拾的時候,便以突然的外界幫助使主人公一家得以團圓而結束全劇。但這種外界力量,在筆者認為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受傷害的個人與苦難現實之間的矛盾,更不能完全消除悲劇,戲劇只是通過最后的“團圓”轉移了觀賞者對夫婦分離二十一年苦痛的注意力。
二、妻子蕭氏
女性角色中,蕭氏誤以為劉文龍已死,其屈服于世俗跳河自殺的行為,讓我們意識到蕭氏雖作為有自我意志的個體,卻更是一位被壓迫在最底層的女性。《金釵記》第二十四出中蕭氏唱到:
……雨阻云堅水遠山又長,只為虛名薄利兩分張,教人怎不、怎不愁斷腸。拆散錦鴛鴦,拆分金鳳凰。教奴恨殺,恨殺薄倖郎。……雁過衡陽,如何信息無半張。
她日思夜想,由憶夫變得怨夫。一晃十八年,公婆經常為不該讓劉文龍外出求取功名而吵架,家中日益貧窮,蕭氏典當自己的釵梳來奉養公婆,但因不是長久之計,因此二老想招贅宋忠作為依靠。《金釵記》第四十一出中蕭氏不肯再嫁,二老一再相強:
我和婆婆年老,漸覺日落西山,你又沒下稍,如何支持。……是虛是實,他人黃的金白的是銀,富貴無比。真個不嫁,我來去下河死。……
反抗無果的她來到橋邊投河自盡。顯然,蕭氏已然成為了“倫理綱常”的犧牲品。作品雖以男女忠貞不渝的愛情為主題,但無形中倫理道德卻成為了束縛人行為的強大力量。雖然戲劇結尾蕭氏被皇帝封賞,得到了所謂的好結局。但她卻是不得不向主流思想低頭: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丈夫的再娶后,都以“忠孝綱常”為借口,消磨了苦等二十一年的她對丈夫愛、怨的基本要求。
三、單于公主
戲劇在為這對夫婦制造幸福結局的同時,不得不讓另一位女子——單于公主做出犧牲,在《金釵記》第四十二出中,劉文龍為公主大篇幅地講述“忠孝情義”之理:
……今日懶能出去,將一本二十四孝故事書在此……狀元特說與奴家知會……公主聽說,這婦人行孝有趙貞女,因為兒夫蔡伯皆去求官,……為女婿,數年不得歸期。……不想道君家有垂白發之父母,三日之妻房,致使君身夜寐不安。……我不能奉公婆,誤君不能仕父母。狀元,你寬心再等幾時,奴家設計驀地私下送到鎮疆境外……
劇作者通過劉文龍之口將“忠孝情義”詳盡道來,將單于公主塑造成被漢族倫理觀念迷惑,自愿成全丈夫孝道而犧牲終身幸福的少數民族貴族女子。筆者認為,這對于單于公主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盡管作者沒有采用《琵琶記》中那種“兩女共侍一夫”的辦法來解決矛盾,但公主的形象卻一樣過于理想化了,感覺失去了人性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
四、總結
此前,南戲學界對《金釵記》的研究多在戲劇學的領域,相對削弱了劉文龍故事的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筆者將《金釵記》放入劉文龍故事系列中,旨在通過對其“大團圓”情節的理性審視,從主題學角度考察“劉文龍”故事的文學內涵,也希望為日益興盛的南戲研究提供個案參考。
參考文獻:
[1](明)佚名撰.劉念茲校.宣德寫本:金釵記[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2]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京劇匯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
[3]陳歷明.《金釵記》及其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