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紅
摘 要:水產養殖是個舊市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個舊市將水產養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2018年水產品產量5348噸,實現漁業總產值1.7億元。在水產養殖中,個舊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運用生態養殖技術,走漁業綠色化、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發揮的應用優勢,隨后結合個人工作經驗,分別從水域環境控制、科學喂養飼料和進行常見疾病防治等方面,就如何運用生態養殖技術提高水產養殖產量與質量展開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水產養殖;生態養殖技術;疾病防治;共生原則
以往很多水產養殖戶只關心產量,忽視水產品質量。隨著消費升級和人們健康環保理念的增強,綠色、健康的水產品不僅市場售價更高,而且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就進一步刺激了養殖戶轉變養殖理念,將生態養殖技術運用到水產養殖中。但是調查發現,部分水產養殖戶對這些生態養殖技術的理解不到位,運用不熟練,并沒有取得預期的養殖成效。作為漁業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也必須主動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時向水產養殖戶傳授經驗、技術,促進本地生態水產養殖的發展。
一、生態養殖技術應用優勢分析
以往的水產養殖中,由于很多養殖戶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采用粗放式的養殖模式,不僅難以控制養殖成本,而且經常會爆發病害,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就是要運用科學的理念、現代化的技術,推動水產養殖產業升級。例如,通過優選水產品種,可以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后期養殖中水產品不易生病,既可以減輕管理壓力,又提高了養殖效益;還可以通過水質監控,動態的掌握水域溫度、氧氣以及浮游生物的變化情況,實現了對養殖水域環境的動態管理,營造了健康水域環境,也有利于水產的快速生長。
二、生態水產養殖技術要點
1.水域環境的控制
在水產養殖中,水域環境是決定養殖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從前期選址到中期管理,都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重視。首先,養殖戶應當選擇一處原理工廠或居民區的干凈水域,并使用設備進行水質檢測,確定符合水產養殖要求后,進行水域整理工作,例如要張拉防護網,防止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外逃,還要在養殖水域內適當種植一些水草等,增加水中含氧量。后期水產養殖過程中,也要定期進行水質監測,像氣溫變化、水位高低變化等,都是水域環境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2.苗種的選擇
選擇品種時,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選擇一些本地的水產品種,可以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對提高苗種成活率以及后期的快速生長也有積極作用。另外,優良的苗種還可以降低后期病害的發生率,也就意味著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也符合生態養殖理念。如果因為水產養殖需要,從外地引進一些新的苗種,一是要接受漁業管理站的健康監測,防止外來苗種攜帶病菌,造成本地水域污染;二是要求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養殖,觀察確定不會對環境或其他水生生物產生危害后,再在公共水域進行養殖。
3.飼料的科學喂養
水產生態養殖中,對于飼料的投喂也有專門的要求,除了要根據水域內苗種數量多少確定投喂量外,還要堅持“由少增多,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則。特別是對于新手養殖戶,應先投喂少量飼料,一段時間后觀察水域(池塘)中飼料剩余情況,如果無剩余,下次投喂時可以適當增加飼料量。直到觀察到水域中有少量飼料剩余,此時投喂量即為最佳。科學進行飼料投喂,能夠減少水域因為飼料殘留而導致浮游生物增加的情況,保證了水質純凈、健康。
4.藥物的規范使用
生態水產養殖中,對各類疾病的防控工作也十分關鍵。基于生態養殖理念的水產養殖,首先要做到對常見疾病的有效防范,例如掌握某一類疾病的發病規律,了解其致病原因,這樣就可以在疾病爆發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通過更換水體、進行水體消毒等措施,避免爆發疾病帶來損害。另外,對于已經出現的疾病,則需要按照漁業管理站的指導進行科學用藥,使用低毒高效的綠色藥物,精準把握用量,在短時間內取得治病效果,且不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5.菌類的選擇
在淡水養殖過程中,有很多適宜淡水養殖品種生長的有益菌類,在養殖過程中需要重視菌類的選擇工作。首先,就是要挑選自然界水域中的菌類,這一類菌類不僅能夠幫助養殖品種健康生長,同時也是模擬養殖種類成長生態環境的重要條件,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菌類的釋放也需要注重數量,如果數量過多反而會引發負面效果。其次,就是要根據養殖種類的特性來投放合適的種菌,通過這些種菌可以促進菌類更好的生長,以此保障水產品的健康生長。最后,就是在采購種菌時,一定要確保采購渠道的規范性,并且經過一些試驗確認種菌能夠實現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三、生態水產養殖中各類疾病的防治
1.基于共生原則的疾病防治
一片水域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其中浮游生物是分解者、水草是生產者,水產品是消費者,共生原則就是利用同一片水域中不同生物的共生關系,在提高疾病抵抗能力的同時,保證了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例如,水域中一些細菌主要是通過飼料殘渣或魚類糞便獲取養分,如果不能定期清理,可能會因為營養過剩導致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增加了患病概率。基于生態養殖理念,可以在水域中增加浮游生物,作為分解者能夠分解這些殘渣、糞便,保證水質健康。同時,浮游生物又可以作為魚類的食物,這樣就維持了整個水生生態系統的運轉。
2.基于混養原則的疾病防治
從傳統淡水養殖的經驗來看,水產品的發病率和品種數量成反比,因此在池塘中如果適當飼養部分天敵,不僅不會影響水產品產量的提高,反而會提高水產品的存活率。從生態角度來說,這是通過優勝劣汰的原理,提高水產品的疾病抵抗力和活力。除此之外,混合養殖也是模擬實際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在淡水養殖中的應用,從而有效提高水產的產量和質量,讓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四、結語
按照個舊市農業局的指導,我市漁業發展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要協調水產品產量與質量同步提升,實現水產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帶動水產養殖戶增收致富。漁業管理站也要按照統一部署,做好養殖技術指導,貫徹生態養殖理念,推動個舊市漁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耀虎.立足生態養殖奉獻綠色產品——沙湖生態漁業公司領跑寧夏水產養殖業[J].中國農墾,2018,No.558(6):52-53.
[2]操建華.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模式與生態支持政策案例研究——以江西、煙臺和安吉為例[J].農村經濟,2018,No.427(05):40-45.
[3]沈公銘,黃瑛,穆希巖,等.基于統計產量的水產養殖污染排放量測算與狀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