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元
摘要:我國民國時期,外國文學乃溝通中外的“橋梁”,其傳播是中國學界表達自身文學,革舊推新的有效方式。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再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帶一路”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已然改變了文學作品在我國引介傳播的走向。本文通過梳理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的引介研究,反觀我國當代文學在“一帶一路”新格局下于“沿線國家”的傳播態(tài)勢,以期為我國當代文學的外宣研究汲取一定啟示。
關鍵詞:民國外國文學;當代文學外宣;一帶一路
百年來,外國文學作品一直為中國學界提供著豐富而重要的話語資源,推動了中國學術乃至整個文化的現代轉型。本文對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的引介歷程進行整體性回顧與反思,并對我國當代文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與傳播的新形勢進行梳理,在“內引”和“外宣”的相互觀照下,以期得出更為理性的文化傳播理念。
一、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的引介研究
近代以來,外國文學一度扮演著中國文學的啟蒙者,成為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媒介之一,促生了中國文學的民族意識和世界意識。民國時期學者不但在引介編輯方面對外國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有著獨到見解,并且能夠在相關研究上高屋建瓴地對外國文學研究本體進行理性的判斷和思考。
(一)維新思想伊始
一九一零年代刊登在《清議報》上的梁啟超以日本政治小說為指導精神,并以此為途徑宣傳維新變法思想,這代表著外國文學作為話語權背景下的重要對象在中國學界的初次登場。此外,創(chuàng)立于1915年9月的《新青年》則是在啟蒙思想的話語主導下,引介了陳獨秀的《現代歐洲文藝史譚》和胡適的《易卜生主義》,在外國文學研究實踐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傾向”下,奠定了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研究的“西化”模式;同一時期引介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將外國文學研究話語從晚清時期的“國家”話語轉向為“人”的話語,此次話語權的轉換可謂是民國文學引介的一次飛躍。
(二)外國文學研究陣地的初始
1921年1月,茅盾正式擔任《小說月報》主編,第一次明確將“西洋文學”、“西洋之新文學”、“世界文學”、“世界的現代思想”等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推到歷史前臺。可以說,《小說月報》的這種辦刊方針與思路在民國時期極具代表性。縱觀當時具有文學性的刊物如《創(chuàng)造周報》、《文學旬刊》、《學衡》、《現代》等,幾乎都將引介外國文學作為自己的使命。這種“西化”傾向,極好地展現了民國時期外國文學引進的繁榮景觀。
(三)革命階級文學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拓荒者》、《萌芽》、《北斗》、《文學》、《譯文》等左翼引介物傾向于從文學的階級性和現實性出發(f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學觀的引介與研究,以《毀滅》、《蟹工船》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的出現代表了中國革命的現實需要,從而構建了此時外國文學引介的主流。由此,外國文學引介方向由“人的文學”轉向了“革命階級的文學”階段。與之相對,《現代》、《新月》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引介物,從文學的自主性、獨立性出發(fā),表現出了更接近西方文學傳統(tǒng)的引介風格,李健吾之于福樓拜、葉公超之于艾略特、梁實秋之于莎士比亞等經典作家的出現,顯示了一九三零年代左翼階級的政治視角。
(四)“文藝為政治”的導向
一九四零年代外國文學引介呈現多元化場景。解放區(qū)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將“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原則運用到外國文學研究中。總的看來,《講話》的引介在一九四〇年代的外國文學研究的整體語境中,有著或強或弱的影響力;國統(tǒng)區(qū)的《時與潮文藝》刊載了俞大姻的女性文學研究、陳瘦竹的古典戲劇研究、盛澄華的紀德研究、范存忠的傳記文學研究、徐仲年與吳達元的法國文學史研究,以及“當代美國小說專號”等,集中而醒目地彰顯了學院派研究氣息。《戰(zhàn)國策》、《民族文學》等刊物在民族主義話語下,力主戰(zhàn)時文化的重建與民族精神的重塑,以“狂飆突進”的激進態(tài)度對歌德、易卜生等進行了頗具特色的解讀。
自維新思潮伊始,我國對外國文學的引介從“實業(yè)救國”到“文學救國”,從“人”的話語到“革命階級”話語,再到“文藝服務于戰(zhàn)爭”,我國對外國文學的引介,在不足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主路線可基本概括為“文藝為維新”、“文藝為人生”、“文藝為政治”三大階段。而新中國成立迄今已近七十載,在二十一世紀嶄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新世紀的文學文化傳播,必定呈現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且有新的規(guī)律可循。
二、“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反撥
2013年以習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新世紀“一帶一路”戰(zhàn)略思想,在“一帶一路”區(qū)域多邊經濟文化合作平臺的籠罩下,所形成的多邊經濟文化合作機制無疑是以我國為中心,以和平發(fā)展為主旋律,力求促成政治互信、經貿融通、文化包容的互惠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在此全新的經濟政治格局下,我國無疑從民國時期的文化受眾,從以輸入為主體的弱勢文化階段逐步過渡到了文化示范和文化輸出的強勢文化階段,文化反撥的時代與契機已經來臨。
“一帶一路”的概念毋庸贅言,其范疇所覆蓋的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已達64個(中國除外),涉及東亞、南亞、中亞、西亞、中歐、東歐以及獨聯體七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不僅涉及經濟上的互利互惠、政治上的互幫互助,更涉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習總書記提倡我們在新時代要“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即要貫徹“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向世界推行我們的“中國書架”乃至“中國書店”。
三、新形勢下的當代文學外宣
民國時期我國針對外國文學的引介,研究者與引介方無不是從外國文學的研究中尋求思想革命與文學革命的突破點,從而獲得建設新文學與新文化的靈感與動力。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然進入文化示范與輸出的新階段,因此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發(fā)展的風雨歷程、經驗教訓,才是一種新的“需求”,而這個“需求”的受眾,恰與民國時期外國文學引介傳播的受眾相反,是“一帶一路”范疇影響下的各國人民。鑒于此,我國當代文學研究與引介傳播的第一步須從符合新時期中國特色的主題“內涵”建設做起。
(一)加強主題“內涵”建設
“一帶一路”新的政治經濟格局下,為滿足“沿線國家”與我國經濟文化交流的需求,國內各層次引介社針對“一帶一路主題圖書”的引介發(fā)行,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山東教育引介社的《中外文學交流史》、山東引介集團的《中國奇跡——圖說改革開放四十年》及《高山仰止——鄧小平與現代中國》、譯林引介社的《符號中國》與《中華民族》系列雙語圖書、新世界引介社的《中國關鍵詞》、外文社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等均為極具中國經濟發(fā)展特色的“主題圖書”,此類圖書均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迫切想通過其來了解并學習我國當代經濟發(fā)展建設經驗教訓的書籍,皆需進一步通過各類譯介傳播渠道,向“沿線國家”進行引介發(fā)行,為新格局下的文化外宣奠定基礎。
(二)構建多渠道對外宣傳模式
借力我國“十三五”時期的新聞引介“走出去”戰(zhàn)略,我國北京語言大學牽頭了一項重點文化傳播工程——“外國人寫中國計劃”。該“計劃”以我國的“中國文化譯研網”為平臺,在最大程度上與海外知名學者、有影響力的漢學專家、社會知名人士取得聯系并培養(yǎng)合作關系,力求更直觀地面向海外市場,更客觀地向國際讀者介紹宣揚我國文化。
(三)培養(yǎng)儲備自有外宣人才
我國文化外宣的傳播引介渠道之一可以是由“外國人”來“寫中國”,但弘揚我國文化,講好我國故事的中堅力量的培養(yǎng)還必須放在我國自身譯介領域人才的儲備工作上。成立專門的翻譯機構、制定長期的翻譯藍圖、立法規(guī)范翻譯知識產權市場、整齊劃一文化傳播譯名、系統(tǒng)編纂漢語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語言互譯系列詞典等諸多工作都須逐步貫徹落實。
然而最為關鍵的是,基于文學文本引介傳播的文化外宣,并不能簡單地與“文化走出去”直接畫等號。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通的過程,必然會為不同地域民族巨大的文化差異、迥異的世界觀乃至極其敏感的宗教信仰因素所掣肘。譯介人才培養(yǎng)儲備工作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才的跨國界培養(yǎng)問題。可以嘗試在“沿線國家”廣泛尋求人才的“合作培養(yǎng)機制”,因循歷來同歐美文化強國知名高校的合作路線,與沿線國家簽訂協(xié)議,擬定“雙向譯介人才”的長期培養(yǎng)計劃,完善相關專業(yè)設置并逐步使之形成規(guī)模。
四、結語
從民國時期的戰(zhàn)亂動蕩,到新中國的成立,間有文革的負面影響,再到改革開放的推而廣之,最后到新世紀“一帶一路”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打開,我國的文學研究與引介歷經了“文藝為維新”、“文藝為人生”、“文藝為政治”路線,從以外國文學引介為主漸而轉向強勢文化的示范和輸出,從1912至2018,逾一個世紀的變遷,使得新形勢下的文學研究與引介呈現了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并引發(fā)諸多需要思考的問題。新格局下,“內涵”建設、多渠道傳播、人才培養(yǎng)等要素須始終擺在文學外宣的首要位置。
參考文獻:
[1]林梅.基于“視域融合”的外國文學翻譯中意象的擴建與再造[J].長沙大學學報,2018(04):109-111.
[2]王光碧.試論全球對話主義對外國文學的影響[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4):182-183.
[3]黃健.民國文論與民國文學三大思潮[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04):1-9.
[4]王園園.“新經典”外國文學作品引介研究[D].河北大學,2017.
[5]吳曉都.本位、外位與外國文學研究——關于當代外國文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14-17.
[6]童麗君,方起鳳.互聯網條件下的外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6(10):38.
[7]楊克敏.論民國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