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
摘 要: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文章以“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安慶市為個例,展開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為如何更好實現育插秧機械化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安慶市;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
隨著水稻種植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不僅僅浪費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嚴重影響著作業質量和效果。育插秧作為水稻栽培種植的重要環節之一,機械化趨勢日趨顯著。然而,一些相關的因素還是嚴重制約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應用,由此可見,關于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探討與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一、關于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探討和分析
1.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優勢分析
與傳統的人工育插秧相比,機械化育插秧有很多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效率的提升。目前常用的插秧方式主要有步進式和乘坐式兩種,與傳統的人工插秧相比,作業效率分別提升了11倍和30.5倍。
(2)作業成本的節約。從總體情況來看,機械化育插秧耿節約作業成本,機械化的育插秧技術通常節約成本的幅度大約為30-35元/畝。
(3)作業質量的提高。相對于傳統的與育插秧,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更利于水稻高產栽培的實現,增產的幅度通常在5.3%-6.0%。
總而言之,與人工育插秧相比,機械化育插秧有著諸多的優勢,但這并不代表著機械化育插秧就是完美的。
2.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的制約因素分析
(1)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自身的限制。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應用對水稻的品種有著較高的要求,換句話說,并非所有的品種都可以采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從目前了解的實際情況來看,真正符合條件的品種并不是很多。
(2)源于農民綜合素養方面的限制。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實現,對農民的綜合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要想讓他們真正了解并掌握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還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路要走。另外,由于操作不斷而引發不良影響的現象時有發生。
(3)源于自然條件方面的限制。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應用對自然條件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僅僅是天氣條件,同時也有地域條件,一些相對特殊的地域條件,目前的育插秧機械還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積極效用。
(4)源于水稻種植規模的影響。水稻的種植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大,但是依然存在大量的散戶,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相對有限,而且小規模的機械化作業,效率不僅不會提升,甚至還有有所下降,而有償代耕的方式并沒有得到推廣。
(5)源于其它因素的影響。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對整體要求較高。一般來說,精整之后的、待播種的地塊要求地表的不平度最好是要控制在3厘米之內。
另外,目前高性能的水稻直播作業機械以及相關的配套機具還是比較缺乏的,不僅僅品種比較少,而且性能也并非十分地完善,尚且無法完全達到直播農藝的標準和要求。
3.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的實現途徑和策略分析
要想真正實現水稻的機械化育插秧,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支持。在此,不僅需要政策上的扶持,資金上的鼓勵。同時,需要科研上的不斷研發,切實提升管理和生產水平,實現水稻插秧的工廠化。
所謂水稻插秧的工廠化,即在人工可控的范圍內,本著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的原則,實現插秧農作的機械化、規模化、商品化。就小農經濟模式下的插秧模式,工廠化插秧是全新的改革,符合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而無論當下機械化配套程度如何,實現插秧工廠化都應做到先行,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具體來說,就是以機械化移栽為主,建立工廠化育秧體系,統一供種、育秧供秧,在提高規模種植的同時,技術上亦能得到保證。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拋秧、直播可以說都是較為成熟的水稻栽植機械化技術,而且在生產上證明了它們的實用性強,也便于因地制宜地選用。水稻直播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從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節約農本、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來考慮,水稻直播是較理想的栽培技術,隨著經濟的發展、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農藝配套技術的提高,效率居高的撒播機械化技術也將與現有的條播、點播技術并舉。技術提升的同時,注意作業質量的改進,這對水稻高產、穩產至關重要。作業質量至少應達到如下標準要求:漏秧率要低于5%,經機插后插穴內無秧苗;傷秧率要低于4%,確保插秧后莖基部無折損,無刺傷,無切斷;漂秧率要低于3%,插后秧苗漂浮在水(泥)面;勾秧率要低于4%,插后秧苗莖基部90°以上的彎曲;翻倒率要低于3%,秧苗倒于田中,葉梢部與泥面接觸;均勻度要在85%以上,各穴秧苗株數與其平均株數的接近程度;此外,應注意插秧深度的一致性,一般插秧深度在10~35毫米(以秧苗土層上表面為基準)。同時,注意更新觀念、樹立效益意識,隨著水稻生育期的保證、農村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種植效益的下滑,蓬勃發展的機械化直播技術的時期正在出現,將有長足發展。
在此,針對目前國內水稻育秧及栽插配套機械技術相關滯后的現狀,應注重科研研發工作的開展,尤其注意農機科研跟進的研發力度,保證插秧質量的同時確保配套插秧工作的機械化程度,為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動力。同時,要戒驕戒躁,不要急功近利,扎扎實實解決存在問題,切實走穩21世紀水稻生產機械化的路子。
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真正發揮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的優勢,還要注意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不僅僅是指使用技術的,同時也要了解并掌握相應的維修與保養技術,延長農業機械的使用受命
二、結語
在21世紀這樣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里,農產生產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與發展,機械化的趨勢是一種必然。為此,我們一定要充分意識到機械化種植與栽培的優勢,進而不斷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去實施,加快推進水稻育插秧的機械化進程,全面提升水稻種植與栽培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更加理想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