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梵
2019年1月末,北京人藝重新排演的話劇《名優之死》在首都劇場隆重上演。對經典作品的創新,不比創作一部新經典容易,新版《名優之死》是勇敢地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創新。復排經典名劇是北京人藝“演出風格的一種行之有效且不可替代的快捷模式,原因在于這些經典名劇經過北京人藝多年的精心打磨,積淀了豐厚的藝術經驗,從而為新一代導演、演員提供了一個可供臨摹的范本?!迸c1927年田漢先生編劇的戲劇劇本相比,新版《名優之死》無論是人物定位,還是主題立意,都有了較大的改動,甚至可以說,是改頭換面的演繹。
原作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飽滿,加之田漢先生對梨園生活駕輕就熟,痛癢相關,使劇作深沉厚重;新版情節針線緊密,沖突激烈集中,特別是劉振聲與劉鳳仙、劉振聲與楊大爺的幾次沖突,比較符合改動后的人物關系和行為邏輯。
田漢先生筆下的劉振聲,對待舞臺藝術嚴肅認真,尤其注重人品德行,他也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精心培養的名角劉鳳仙,希望她“踏踏實實唱戲,干干凈凈做人”??上P仙小有名氣后便心猿意馬,“偏不在玩意兒上用功夫,專在交際上用功夫。因此外行越歡迎,內行就越瞧不順眼了”。劉振聲貧病交加,眼看著“所愛之女伶”鳳仙步步沉淪為流氓紳士楊大爺的玩物,演《打漁殺家》時啞嗓受了倒彩,看重一輩子的“玩意兒”又遭到蹂躪,這才氣絕身亡。新版《名優之死》中的劉振聲,保留了原作劉振聲愛惜“玩意兒”和堅守藝術規范,卻改編并強化為劉振聲不愿為座兒的喜好改動戲本和唱腔,性格直白,甚至顯得有些迂腐,當扮演劉振聲的演員鏗鏘有力的說“老師怎么教的,我就怎么演;我怎么學的,就怎么教”,“不是我守舊,是咱們守得還不夠舊”時,其繼承傳統的赤子之心不像是追求“玩意兒”的精益求精,倒像是在為舊戲招魂。
新版第一幕改動較小。原作中,劉鳳仙雖深諳“玩意兒”,卻不曾在“玩意兒”上做改動,臺下打她壞主意的“彩聲和怪聲叫好之聲不絕”,可她絲毫沒有察覺,反而享受著楊大爺的追求和外行記者王梅庵的吹捧,這才與師傅劉振聲起了沖突,劉振聲嫉怒不已,苦于無法與心愛的女人正面沖突,只得將矛盾轉化為譏諷楊大爺和王梅庵。新版保留了鳳仙的步步沉淪與所有矛盾,卻增添了她的改良戲劇觀,她認為時代變了,戲就該改,座兒怎么喜歡,角兒就該怎么改,于是擅自改動了幾處唱腔,故意拖長腔以博彩頭,這讓守舊的劉振聲勃然大怒,諷刺了慫恿鳳仙改戲的楊、王二人,為第三幕王梅庵在報紙上惡評劉振聲埋伏筆,從觀戲角度講,激烈沖突好看,幕間關聯性加強了??稍髦袆ⅧP仙是因為不看重“玩意兒”,投向楊大爺的懷抱才與劉振聲起了沖突,新版的改動,似是鳳仙要改良戲,師傅守舊不肯,楊大爺支持鳳仙,她覺得遇到了知音,才與師傅有了嫌隙。沖突看似激烈,卻將本身飽滿的人物肢解,也轉嫁了本身集中的沖突對象。
原作第二幕的沖突圍繞著劉鳳仙和劉蕓仙展開,借小師妹劉蕓仙的眼展示劉振聲對劉鳳仙沉淪的失望。新版增加了鳳仙練習《霸王別姬》的功底以及改戲的強烈意愿,被劉振聲否定后,依然跟隨楊大爺去花天酒地。扮演劉鳳仙的青年演員李小萌,原沒有戲曲功底,此番苦下了一番功夫,演繹《霸王別姬》已有了韻味,演員在形式表達上也有了更豐富的呈現,但外在形式的多樣不能粉飾情節的不斷重復,劉鳳仙的多重行動只是第一幕行動的無限疊加。昆曲名家華傳浩有文:演員“不能僅搬身段,必須聯系生活感情,否則就沒有內容,沒有靈魂,也不會達到血肉交融的美的境界……”
第三幕的改動最大。原作旨在批判“容不了好東西”的病態環境,同情舊社會藝人的遭遇;新版將矛盾轉化為“京戲能否改良”。劉鳳仙接受了楊大爺精美的頭面,出演《武家坡》,這大大惹惱了守舊的劉振聲,厲聲教她“寧穿破不穿錯”。雖然正誤清晰,兩人也起了大沖突,卻也只是前兩幕矛盾的再一次重復。劉振聲和劉鳳仙一直在為新舊藝術觀爭辯不休,表面上沖突你死我活,卻沒有真正開掘人物心靈,這與田漢先生“為梨園寫不平”的初衷漸行漸遠。臺上其他人物插不進話,卷不進矛盾旋渦。原作中,劉振聲唱《打漁殺家》時,后臺的左寶奎留意到他改了戲詞兒,還說他“會被守舊的先生反對,說他不守規矩,破壞老戲”,這說明劉振聲不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他意識到了“玩意兒”要合時宜,這是一個用心琢磨戲的鮮活人物。反之,如果主要人物沒有原則的守舊,就顯得人物呆板迂腐,固步自封,終會被社會淘汰,他守舊的京戲勢必湮沒在歷史塵埃,名優之死的悲劇程度會大大地降低。
經過了百年的實踐與積累,中國話劇人越來越認識到話劇可以向戲曲大量的借鑒,一來為話劇大量增添了藝術手法,二來對傳統戲曲也是保護與繼承。新版《名優之死》正是依托劇作描寫的是梨園生活,大膽地注入了京劇的技藝展示??上驳氖牵舜螕V重任的青年演員們都繼承了北京人藝用心用功的優良傳統。扮演劉振聲的青年演員閆銳,花臉出身,此次扮演文武老生,一招一式顯得出扎實功底,一出場步態穩健,眼神堅定,其氣韻神采已經可以比肩童超扮演的劉振聲(北京人藝1979年重排版),可惜演繹的人物性格被削薄,讓演員只能在戲曲程式上下功夫,沒有更多的空間塑造角色。
當然,“復排經典名劇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再現當初演出原貌,事實上,復排經典存在兩種不盡相同的方式,即還原性復排和創造性復排”??墒?,對經典名劇的改編,不能只注重表象的抽取、觀念的翻新、形式的多變,而缺乏對精神內里的深度開掘與提純。我們期待北京人藝在創造性復排經典時,能更好的把握經典內涵,創造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華傳浩.我演昆丑[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2]鄒紅.北京人藝復排經典名劇的意義.人藝批評2·北京人藝戲劇理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4,12.
[3]田漢.名優之死.中央戲劇學院教學參考資料劇本選[M].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編,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