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洲
摘要:米芾所謂的“八面出鋒”主要指的是筆法,即筆鋒在紙面上各種角度上進行鋒面轉換,用正、側、藏、露等不同的筆鋒觸紙,八面其實是在不違背中鋒的情況下,用生動高明的手法使用側鋒的卓越產物。
關鍵詞:米芾;宋代;八面出鋒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后改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仕等。他是宋代卓越的大家,尤以書法最為稱道。被列入宋四家之一,他還對山水人物話情有獨鐘,并自創“米氏云山”。他在四家之中是性格最獨特,既癡且頑,人生頗具神話色彩,使得米芾成為藝術與人格都非常引人注目的大家。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曾指出書法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而且也能體現出書寫時心情的好壞,應該心手相合一地表達。米芾便是一個典型,對后世的警醒作用在于學習書法不能忽視對技法的鉆研。
只重觀念而疏漏技法的創作不是優秀的創作,非凡的書寫本領是杰出的書家應有的修養。米芾書風形成有兩個階段,先是“集古字”,其時書法多為收集古字形成的,未能自成一家。第二階段則是吸收古人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所提出的“八面出鋒”受中唐段季展啟發,他稱贊段書“轉折肥美、八面皆全”(1),并自謂有四面的筆法。米芾提出了這個技法,而且在自己的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后代書家充滿著仰慕之情和希望達到刷字境界的渴望。
在他所能的字體中,能表現其最高藝術程度的,當屬行、草書。這兩種書體占其今存書跡的十之九。米芾曾說過,唐代書法僅有一面,而他卻有四面的筆法,意思是唐代書法從行轉折收等僅僅是單面觸紙,也就是“一筆書”。米芾雖然有點夸張地指明唐代書法的不足,不過也是他自信的表現,能依靠筆勢順勢而下,調整筆鋒使得字體給人以八面出鋒、沉著痛快之感。
一、“八面出鋒”的內涵
對于筆法的認知和運用,米芾的理解是很令人稱贊的,他打破既往的成法而別出心裁,也就是隨筆勢的運動來調整筆鋒,從各個角度出鋒而變化多端。他所說的四面和他的八面意思是相似的,都是對唐代一面或一筆的反駁,他所要突出的是一些書法家揮毫時運腕動作相對單一但他卻是變化多端的,所以能形成各種鋒面。
因而,八面的筆法是有兩個意思的,第一,是對中鋒用筆的運用,在寫字過程中要保持筆尖在中心線運行,但遇到轉折、提按等需要調整運筆方向的就會改變筆鋒與紙面的夾角。所以,想要持續的中鋒用筆,就會存在多個鋒面。第二,便是中鋒行筆的過程中并用其他鋒法,尤以側鋒為典型。相當一部分書家認為側鋒會有失線條質感,稍有不慎便會落下筆病。但如果運用得當,可以使筆畫變化多姿,跌宕起伏,讓結字妍美而活潑,米芾的作品便非常明顯地具有這一特點。
二、“八面出鋒”在米芾作品中的體現
米芾的用筆,或順或逆或藏,根據不同情況來決定鋒的走向,起收筆處常常有牽絲應帶,將點畫形態變得豐富多樣,形成觸處成妙的特點。他不僅對筆勢的構造十分用心,而且還對鋒面轉換所形成的八面出鋒有著美學格調的探索。這一用筆技巧和意識在米芾的書寫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并沒有單獨存在,而是和刷字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并形成了米芾瀟灑痛快的書法風格。他的用筆明顯與楷書的調鋒手段不一樣,中鋒側鋒轉換出入自由、豐富多樣,大多是在原有面貌上變化鋒面運行的角度,屬于比較難的一種書寫技巧。始終保持中鋒的情況下每個字都有骨有肉,無病態之字。下面,就以他的代表作《苕溪詩》和《蜀素帖》來分析。
《蜀素帖》中“子”字中間一橫的起筆,順上一筆的勢切紙,斬釘截鐵;“盤”字底橫起筆因;與前一筆呼應,用裹鋒,成為圓形;“集”字長橫,逆鋒重壓成圓形,沉穩勁健;“齊”字長橫從左下方起筆,使用王逸少《蘭亭序》中的一種技法“其。
米芾注重數橫自然異。《苕溪》“青”錯落有致;《蜀素》中的“青”三橫略顯呆板,不過有起筆逆順輕重的不一和俯仰對比,所以并不單調。“年”四橫分,一仰二偃,三仰四偃,相互對比;“彥”上面兩橫前仰后偃。“辨”字高明地將兩個“辛”下面的橫用連綿法解決,使全字協調,結構生動。他的“刷字”在用筆上要求斬釘截鐵,追求神韻,氣勢和力量,有妙趣橫生的感覺。
這些復雜多變的起收形式,導致單字內部的點畫之間形成了密切的連貫呼應,最終使整個字的血脈通暢了。不難看出,這些變化來源非常豐富,王、顏、歐、褚等等,但卻沒有絲毫刻意做作的成分,也不是米芾有意逞能弄巧造成的,而是非常自然的,真正體現了米芾所說的:“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2)一方面反映出米芾古雅的精熟,另一方面反映出米芾對于點畫之間關系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再復雜的變化都是依靠他高超的調鋒換毫的能力來完成的。
注釋:
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米顛癡頑.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