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德康
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設施農業的迅速發展,設施農業在有效利用光、溫、水等氣候資源以及提高防災和減災能力等方面對傳統農業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氣象部門為適應特色設施農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加大相關技術應用的投入,更新氣象服務手段,為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提供數據,進而提高了設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關鍵詞: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措施
隨著經濟和市場的發展,設施農業在我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也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貢獻了重要作用。反季節設施栽培蔬菜逐漸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各地氣象部門不斷增加設備、配備人員、采用新技術、建立設施農業氣象預報系統,提高了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
一、設施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設施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針對當地設施農業的規劃、布局進行精細化的氣候劃分,并加強主要氣象災害的風險劃分,將氣象服務輔助農業生產決策的功能發揮出來。在進行設施農業工程建設時,能夠根據環境氣象因子設計墻體厚度、仰角、覆蓋物透光性等建設參數;氣象服務要能夠提供設施內外實時環境氣象因素監測信息,針對設施農業提供大風、冰雹、暴雪等防災減災氣象預報警報;針對設施農業環境調控進行精細化的氣象預報,包括灌溉、通風、加熱、揭席簾等等,還可對氣象預報的內容做進一步延伸,包括觀光旅游天氣信息、采摘或適宜播種天氣信息、對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等等。
二、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當前,縣級農業氣象服務內容主要是在常規天氣預報的基礎上增加農業氣象旬、月報。雖然初步建立了設施農工業預報系統,但仍然缺少針對設施農業的長期、專項氣象服務評估、監測和預警體系。現有的農業氣象服務相對落后,與精細化農業對氣象服務要求較高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縣級氣象站對災害性天氣給設施農業造成的影響無法進行準確評估,突發災害性天氣時,預警預報范圍不大、發送人群針對性不強,給設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
2.未建立對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監測網絡,使得氣象部門針對設施農業生產發布的氣象預報要素單一,并且缺少大氣環境與小氣候環境的緊密聯系,缺乏針對性的監測預警指標的創新。
3.設施環境控制不足,缺乏專項服務。目前,設施生產中存在大水漫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不但造成了資源浪費,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對農產品安全造成了影響。氣象部門缺乏對溫、光、水、氣、肥等環境因子交互作用規律和不同作物對環境響應的定量關系方面研究,無法提供準確、科學的指導服務。
三、提高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的措施
1.氣象服務。縣氣象部門結合現有氣象為農服務,制定精細化業務服務技術方案與規范化流程,開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針對設施農業建立了農業氣候資源數據庫并對農業氣候資源分布、變化特征以及農業氣象災害的分布和發生頻率進行分析,構建作物種子氣象咨詢系統,根據農業資源分析和作物氣象指標為設施農業工程設計提供科學依據。根據氣候資源數據和設施作物氣象指標數據合理匹配設施作物生長需要和當地光、溫、水等氣候條件,科學指導設施農業生產。根據農業氣候資源數據庫和搭建的設施農作物氣象指標體系建立作物區劃指標、分析設施農業氣象災害特征,應用GIS開展了全縣氣候資源區劃,使得設施農業區劃布局和作物的選擇更加科學。在設施環境調控方面,縣氣象局進行大量設施農業資料的觀測。對溫室內平均氣溫、最高溫度、最低溫度變化規律進行了分析,對溫室蔬菜作物的適宜的農業氣象條件和不利的農業氣象條件進行了分析,為指導設施農業防災減災提供了依據。對溫室內小氣候要素變化規律進行監測,研究了溫室內氣候變化過程和垂直分布規律與溫室外氣候要素的關系,為農業生產過程提供科學管理依據。
2.建立體制,培養人才。必須建立合理的縣級氣象部門設施農業服務體制,積極爭取縣政府出臺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的專門文件,建立起“政府組織協調、涉農各部門分工負責”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機制。雙方科技人員共同深入一線調查、會商災情,共同制作和發布氣象服務產品。同時,加大農業氣象及涉農相關專業人才的吸收和引進力度,多走出去學習省市級單位優秀科研成果和兄弟單位的先進做法,全面提高設施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更好地提出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新方法、新思路。培養人才重點研發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適宜種植區劃等指標和方法,及時明確服務指標和改進預報方法。
3.對氣象服務產品進行細化。根據現階段設施農業的研究理論,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制定出與當地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服務產品,深入研究設施環境中作物與其它環境因子交互作用的一般規模,分析氣象因子與作物的關系,研究設施作物各生長階段與環境的關系等等,對氣象服務體系中的數據采集、遠程監測、自動調控等各個環節進行完善,發布有效的預警信息,使農戶可以提前安排各種防護措施,降低氣候環境對農業生產的損失;還要提高農業災害性、轉折性天氣的氣象專題服務水平,對寒流、強降溫、大風、暴雨、冰雹等災害天氣進行分析、評估,提前做好預報預警,為當地的設施農業生產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依據。
4.加強設施農業環境控制,建立專項預報服務系統。開展設施環境中作物與溫、光、水、氣、肥等環境因子交互作用規律與模型模擬研究,探索氣象因子與作物的關系,形成設施作物不同生育期與環境關系的指標體系。進而完成數據采集、遠程監測、預警預報、自動調控的綜合預報服務系統,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并指導農戶提前安排加固、通風、降濕、保溫、增溫等措施,提高設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與此同時,要增加針對設施農業的災害性和轉折性天氣的農業氣象專題服務,加強災害天氣的風險調查、分析和評估,包括寒流、強降溫、連陰天、大風、暴雨、冰雹、冬春季暴風雪天氣的預報預警和災害天氣后的評估,以為當地設施農業提供安全的生產環境。
5.建立設施農業病蟲害的預報預警系統。與農業部門聯合,探索病蟲害發生發展與溫室環境條件的關系,形成專家聯盟,結合預報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建立不同蔬菜種類的主要病蟲害發生預警系統,通過專家熱線、網上答疑等先進服務手段及時指導農戶防治病蟲害。
四、結語
設施農業是我國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而氣象服務在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要有效的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以往的經驗基礎上,不斷的提高和創新我國設施農業的氣象業務服務水平,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高浩,黎貞發,潘學標,等.中國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3):402-406.
[2]朱寶文,張海林.縣級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的實踐――以青海省大通縣為例[J].青海氣象,2014(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