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忠



摘 要:當今社會老齡化加劇、生活壓力大、空氣污染嚴重的情況下,森林康養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就森林康養的起源和內涵及我國的具體情況,推介了流行的康養模式和今后發展的建議,為人們走進森林去靜心、養肺、森林旅游,由游山、看水、賞景向健康養生提供了某種借鑒,為現代人健康生活方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指出了一靚麗的途徑。
關鍵詞:森林康養;起源;發展與建議
一、森林康養的起源
森林康養起源于德國,流行于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并逐漸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3歲,比發達國家少10年。其中半數疾病與心理壓力有關。可又有多少人知道,73歲比人類公認的壽命120歲,整整少活了50年,等于丟掉了半條命。簡稱為“夭折”!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壽命長短與四大因素有關:一是遺傳占15%,二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占17%,三是醫療衛生水平占8%,四是生活習慣占60%。夭折的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無規律,暴飲暴食,過度的飲酒,抽煙,最大的最要命的一點是心理失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的十項標準判定:
我國亞健康的發生率達70%,男、女兩性在積極情感與社會適應兩個指標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一項多省市1179位中年人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的現象;57%的人感到記憶力明顯減退,情緒不穩定的占48%。
從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健康狀況來看,處在亞健康的人數不少,令人擔憂。我國居民平均期望壽命有逐年增加趨勢,相反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卻在下降,初步調查顯示,60%-70%的中年人處在亞健康狀態。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承受的工作,心里和家庭負擔的超負荷,使其隨著年齡下降的生理功能加速衰退。
人類發展是從森林里走出來的怎么才能回歸自然,因此 ,森林康養是以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氣環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內涵濃郁的生態文化等為主要資源和依托,配備相應的養生休閑及醫療、康體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性、調適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活動的統稱。森林康養對人體健康具有十分有效的保健作用,具有養身、養心、養性、養智、養德 “五養”功效,也就是對身體、心理、性情、智慧、品德有治療的效果。
二、森林康養的內涵及外延
截至目前,森林康養沒有準確定義,學術界角度認為康養是健康和養生的結合;行為學角度認為康養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集合,康是目的,養是手段;產業角度認為康養=大健康,養即養老,康養即健康和養老的接合體;生命學角度認為,健康是兼顧生命的三個維度,一是生命長度,二是精神層面的豐富度,三是生命的自由度。
1.森林康養:是以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森林資源為依托,開展包括森林游憩、度假、療養、運動、教育、養生、養老以及食療(補)等多種業態的集合。2.中醫藥康養:以傳統中醫、中草藥和中醫療法為核心資源形成的一系列業態集合。主要有:中醫養生館、針灸推拿體驗館、中醫藥調理產品,以及結合太極文化和道家文化形成的修學、養生、體驗旅游等。3.溫泉康養:因大多數溫泉本身具有保健和療養功能,是傳統康養旅游中最重要的資源。現代溫泉康養已經從傳統的溫泉湯浴拓展到溫泉度假、溫泉養生,以及結合中醫藥、健康療法等其他資源形成的溫泉理療等。對象差異,自然條件差異等,分為不同方式。
三、森林康養在國內的興起前景
1.城鎮化建設的加快。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全國城市人口比例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處于矛盾狀態階段,不少城市空氣霧霾、水體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凸顯。
2.亞健康人群逐漸增多。全球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超過60%,而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相當部分人群已經出現了精神緊張、壓抑、煩躁、高血壓、高血脂等亞健康癥狀。
現代觀點: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無病,包括身體健康、身心健康、情緒健康、精神健康、社交健康五個方面,才叫完善健康。
3.人口老齡化加速。2016年底,按照民政部的標準,老齡人口是2.12億,占比15.5%,65歲以上老人是1.375億,占10.1%。預計2020年將突破2.43億,2025年將達到3億。然而目前,中國的健康服務業發展滯后,養老服務業也十分短缺。
4.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是從生產拉動經濟向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轉折點,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從1982年改革開放初期的360美元已經提高到2016年的8866美元,居世界第69位。中國百姓在滿足衣食住行以后,百姓已經開始考慮了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的問題,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百姓已經舍得拿出多余的錢用于的觀光旅游消費。從目前的情況看,進入森林公園的人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并呈現井噴勢態。
5.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也契合林業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森林康養的初衷就是要讓廣大民眾享受森林的恩惠,使他們零距離的接觸自然、感受自然、親近自然,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時也接受森林及大自然的教育。使他們更加了解自然、最終熱愛自然,這樣就會進一步激發全民走進森林、熱愛森林的新熱潮。森林康養以充分保持和發揮森林植被和環境功效為前提,以不破壞森林現狀為先決條件,通過調整和建設適度的設施,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因此,森林康養在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林業發展的最高境界,使森林的社會、生態效益大幅度提升,并且最大限度地彰顯森林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是拉動林業發展的又一大亮點和經濟增長點,因為森林康養將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和商機。森林康養是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還是增強林業部門職能的重要抓手和途徑。
森林具有特殊的身心健康功能,這是由于森林可以釋放出植物殺菌素(芬多精),它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明顯抑制癌細胞生長,具有特殊的醫學功能。森林康養的流行對提升國民健康指數具有重要意義。關于一個地區從自然條件來看是否適合發展森林康養,可以參照生態康養的八個重要維度:溫度、濕度、高度、優產度、潔靜度、綠化度、負氧度、精氣度。森林是釋放壓迫感的最佳環境,在森林中,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得到放松,全身得到良好的調節,會感到輕松、愉悅、安逸。森林康養體系無疑是目前最容易獲得、也是最能夠幫助人類修復身心、恢復活力的自然生態環境力量之一。森林康養產業在很多國家發展歷史久遠,在最近一百年內,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對森林康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實踐。現在森林康養已成為不少發達國家的主流趨勢和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沙塵暴、霧霾、PM2.5、聲光的視覺聽覺 污染,城市樓房林立的審美疲勞和 飲水安全、食品安全等等,這也在 很大程度上倒逼老百姓逐漸關注健康、養生,從而走進森林。
四、森林康養的萌芽
四川、湖南是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較早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成都周邊山區就出現了依托農家樂開展森林康養的民間自發形態。森林康養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在我國還處在萌芽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五、森林康養的政策梳理
六、森林康養的運營模式
目前,我國森林康養旅游開發運營主要有兩種:政府性經營管理和市場性經營管理。
七、森林康養的發展建議
在我國森林康養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法律和市場層面還存在很多空白,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進一步研究、修正和豐富,以促進森林康養真正的發揮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此,本文根據當前森林康養在我國發展中存在的認知不足、經驗欠缺、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1.提升公眾認知
我國對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對森林康養的理念還需進一步探索。在實踐方面,人們對森林康養的認識還停留在游山、玩水、賞景階段,對森林康養的具體內涵、養生功能等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另外,國家對森林康養還沒有進行定義,也還沒有真正的森林產品出來,認證標準還沒有建立。提升社會對森林康養的認知是促進森林康養發展的基礎。
2.積累經驗
森林康養不僅是旅游、還涉及醫藥行業、養老行業、體育健康、保險等等多個行業,涉及范圍十分廣泛。我國在森林康養方面還沒有形成成功案例,缺乏典型示范。對于一些有條件的地區,處于一頭霧水的階段。目前,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只能借鑒國外成熟案例,積極與發達國家展開合作,積累經驗,對當地康養不斷完善,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
3.完善服務設施
森林康養在我國剛剛流行,還處于萌芽階段,但是從發展潛力來看,深林康養不久勢必會迎來爆發期。由于發展階段的限制,我國森林康養方面的住宿、餐飲、交通、娛樂以及運營方式都還十分不完善,基礎設施也尚未實現與市場需求對接。完善服務設施是吸引消費者的必要條件。
4.注意森林保護
森林康養的巨大經濟效益勢必會吸引眾多投資者,在此過程中,森林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避免過熱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因此,如何科學利用和開發森林資源,使森林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有關課題亟需進一步研究。政府方面,需盡快建立起森林康養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