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平 楊路 李德勇
一百多年前,新西蘭一名教師由于從我國引進野生美味獼猴桃通過選種育成著名的“海沃德”奇異果而斐聲世界。而今嵐皋縣農林科技局緊抓陜西省獼猴桃“東擴南移”戰略的大好機遇,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野生獼猴桃資源優勢,發揮農林科技建設領軍作用,不到三年時間率先在陜南組織建成3.5萬畝獼猴桃生產基地,并創新建立了獨特的山地獼猴桃種植管理模式,架起了一座推動我縣生態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的橋梁。
一、政策引導,發展才是硬道理
獼猴桃是風行當今世界的鮮食果品,因具有獨特的口感和極高的營養及醫療保健價值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嵐皋縣地處秦嶺南麓的亞熱帶氣候帶,豐富的漢江分支水系資源和富含硒有礦物質土地資源,構成了獼猴桃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扶貧攻堅過程中,我縣積極響應全省獼猴桃“東擴南移”戰略,將獼猴桃列為主導產業,并列入全縣“十三五”規劃。
從2016年開始,農林科技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認真推進“政府統籌安排、經營主體實施、園區基地承載、農戶出地投勞收益”的重要政策,由農林科技局統籌制定總體規劃,積極爭取省市相關部門在政策、技術、市場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協調縣政府各有關部門全力配合;由嵐皋縣宏大生態農業公司牽頭實施重點建設項目,在南宮山鎮建成3000畝高標準山地獼猴桃示范園;由嵐皋縣新園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實施重點示范項目,在佐龍鎮建成高標準山地獼猴桃示范園2000畝;由嵐皋縣英杰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按全縣統一部署,在四季鎮建成500畝高標準山地獼猴桃示范園。
三個園區5500畝山地獼猴桃示范園的成功建設,給廣大山區人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投資種果的積極性。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縣獼猴桃產業基地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以林下經濟生態建設帶動八個鄉鎮1139戶農戶、644戶貧困戶2500多人參與其中,實現產業帶動農戶人均收入3000元。按照全縣的“十三五”規劃,在現有獼猴桃基地的基礎上,“十三五”末全縣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0萬畝,全縣的林業支柱產業將實現規?;洜I。
二、因地制宜,創新才有生命力
在建設我縣山地獼猴桃產業基地的過程中,農林科技局和林業總場大膽創新,為迅速建成產業基地再立新功。他們的做法是:
一一“園區+貧困戶”扶貧模式創新。作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發展優勢產業的目標定位必須圍繞如何將貧困戶融進去;如何讓貧困戶得到實惠也是檢驗產業發展和扶貧攻堅成敗的試金石。為此,縣農林科技局在規劃建設獼猴桃產業示范園區時,先把貧困戶擺進去,再把脫貧的路子找出來,創造性地建立了“園區+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實現了政府扶貧攻堅、園區業主增效和貧困戶脫貧的三贏格局,實現了扶貧模式創新。
一一“五統一”種植營銷模式創新。一是統一品種布局,選擇適合嵐皋山地獼猴桃生長土壤類型和氣候特點且抗旱抗瘠薄的“翠香”、“貴長”、“農大獼香”等作為主打品種,選用“秦雄401”和“秦雄609 ”為授粉樹,解決了適宜栽培品種選擇和不同成熟期搭配問題。二是統一發展模式,釆取人工栽培建園與天然林撫育相結合、突出早熟有機生態安全的獼猴桃統一發展模式,爭取3至5年內取得有機食品認證。三是統一運行機制,在總體規劃、優惠政策、培育主體、典型示范上統籌布局,發揮引導作用,有重點地發展獼猴桃專業鎮、專業村,建設集中連片生產基地,實現政府引導、園區承載、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貧困戶參與的一體化獼猴桃產業鏈運行機制。四是統一技術規程,積極推行國家和省上制定的獼猴桃行業標準,實現標準化生產,用統一的生產技術解決方案和規范,指導獼猴桃基地全鏈條生產管理。五是統一品牌銷售,用統一的運營管理模式保證獼猴桃優質高效生產,由園區龍頭企業統一收購價格、統一市場銷售、統一品牌運營,努力打造全國知名品牌。
一一山地獼猴桃種植技術創新。首先引進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建立獼猴桃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以劉占德教授團隊和雷玉山研究員團隊為主體,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果業局合作共建了安康嵐皋獼猴桃技術推廣站和陜南獼猴桃試驗站,推動了獼猴桃生產技術在嵐皋落地實施,破解產業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實際問題。其次積極開展技術研發,開展野生獼猴桃資源利用、嫁接改造及撫育技術攻關,制定《嵐皋縣山地獼猴桃栽培技術規范》,推廣獼猴桃提質增效六大關鍵技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再次大力開展技術培訓,積極協助省果業局、省科技廳在嵐皋舉行大型技術培訓會,培訓了一批獼猴桃經營主體、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初步形成了一支熱愛獼猴桃、技術較過硬、服務意識強的專業技術隊伍,近三年來培養從事獼猴桃的職業農民200多人,培訓果農超過5000人。
三、協調發展,規模才能出效益
在我縣獼猴桃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農林科技局以改革和扶貧為抓手,在協調發展上下足功夫,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堅持園區承載,推進集約化規?;洜I。結合農村“三權分置”和“三變改革”,以獼猴桃示范園區作為平臺流轉土地,推進集約化經營。以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走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獼猴桃產業之路為目標,帶動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園區建設。具體做法是按照互助合作的方式,將土地經營權集中連片流轉到獼猴桃示范園區。土地流轉期限為30年,每畝地流轉租金300-500元,租金一年一付,合同簽到村集體,由村集體落實每戶承包地面積簽訂流轉合同到戶,企業將款付到村集體再付款到戶,這個措施真正讓貧困戶(農戶)放下了思想包袱,促成了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到示范園區。園區業主通過土地流轉取得了經營權,從而統一規劃園區布局,自籌資金安排園區建設,集中進行土地整治,統一進行園區道路、灌溉排水、大棚架建設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及果園機械購置。
2.堅持精準扶貧,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嵐皋作為深度貧困縣,如何脫貧、如何脫貧不返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農林科技局在建設獼猴桃產業基地過程中,把園區建設和產業扶貧相結合,通過政府協調解決資金和技術,進一步通過農村貧困戶協調解決土地和勞動力,從而使園區建設和精準扶貧成為最佳組合,不僅可以作為扶貧的重要抓手,而且可以構建農民(貧困戶)致富的長效機制,實現脫貧不返貧。在農林科技局統一組織下,把提高獼猴桃示范園區的經營效益和帶動農民增收作為終極目標,堅持“從農戶(貧困戶)中來,到農戶(貧困戶)中去”的原則,將集中連片流轉的土地,用三年時間建成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園區后,再按20~30畝的小板塊即一個種植單元,轉包給貧困戶直接種植管理,計劃在三個園區逐步形成200余個家庭農場。這樣既減輕了園區業主的種植管理負擔,又解決了貧困戶就業渠道和穩定收入來源,實現了“園區+貧困空間戶”雙贏。
3.堅持協調發展,發揮縣域經濟資源優勢??h農林科技局在規劃建設獼猴桃產業基地過程中,充分注意了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嵐皋是陜西重要的旅游大縣,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溫暖濕潤的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孕育了南宮山、神河源、千層河、蠟燭山、嵐河漂流等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所以在獼猴桃產業建設規劃中,明確將獼猴桃產業與全域旅游相結合。規劃的具體內容是在南宮山、神河源景區沿線建設獼猴桃觀光園,重點打造南宮山宏大獼猴桃田園綜合體,推進獼猴桃產業與休閑觀光農業互動發展;支持發展獼猴桃深加工產品,滿足來嵐皋游客的多樣化購物需求,增加全域旅游業收入;鼓勵示范園區、企業和果農開展電商營銷,培育我縣自然生態綠色名牌產品,提高獼猴桃產品的知名度和綜合經濟效益,走出全產業鏈、規模經濟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