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琳
摘要:本文欲根據筆者的生活體驗、學習經歷和觀察到的一些社會現象,尤以韓國頻頻將“疑似中國所有文化項目”申遺的事件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在非本土環境下的傳播和變遷。
關鍵詞:文化盜竊;文化變遷;誤解
遼闊中國,浩瀚的五千年文明,經歷了浩如煙海的波折和磨礪,形成現如今的模樣。一個民族的文化從不會定型,也從不會絕對地固步自封、與世隔絕,勢必會與其他文化在多種形式上互相影響。文化傳播,在新時代背景下,不單單只是一種傳播學現象,更是一種摻雜了復雜民族情感的社會現象,一個民族的文化在異地的變遷發展更是如此。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信息傳播更為迅捷、社會情感更為敏感的今天,在一個國家拋落的一顆石子,可能會在另一個國家擊起千層浪。筆者欲從近年來比較熱門的相關社會現象,及其引發的熱議和爭論,分析中國本土民族文化在異國(尤以韓國和日本為例)的傳播與變遷,及其為什么造成了程度較深的社會影響,并進一步討論所提及的民族文化在國內的生存、發展現狀,也就此提出相應的思考和總結。
一、“山寨中國文化”和“盜取中國文化”的現象分析
國人開始對韓國感到憤恨并斥責其為“小偷”、“強盜”,大概就是從2005年韓國人申報的江陵端午祭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算起的,此事件在當時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不少熱血青年在網上炮轟韓方。但其實,韓國申遺的“端午祭”,嚴格說來,其形式、內涵乃至起源都跟中國并無太大關系。端午祭是韓國江陵一帶民間祭拜吉嶺大神的民俗活動,內容上類似薩滿文化的成分更多,也并非全國性節日。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盡管端午節起源于我國,但早在多年前的文化傳播中,這樣的節日文化流入他國,并在當地繼續發展變化。根據不同種族創造文化的能力,并適應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即根據自身內部文化價值系統對傳遞而來的文化特質在估價、轉換后進行取舍,持續變遷,逐漸實現“本土化”,最終融合為“本族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同屬韓國申遺項目的暖炕技術、拔河運動也是類似的情況。根據史料考證,中國“炕”的歷史要早于韓國,至少在西漢時期就已出現,而韓國暖炕的起源時間大致是在三國時期。兩種火炕在原理上基本一致,但結構和功能上卻有著顯而易見的差別,中國的炕是可以燒火取暖的床,一般高于地面,韓國的炕則是地炕,從地底加熱,從進房門就上了炕,是韓國獨有的也十分具有科學價值的房屋取暖設施,也使得韓國的“坐式文化”延續到了現在。再說拔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正式將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合申遺的“拔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根據記載證明,拔河在中國已有2400年的歷史,而韓國機池市村的拔河比賽僅有450年的歷史。但事實上,韓國拔河的比賽規則和一般的拔河十分不一樣,光是拔河用的繩索就有主干繩分支繩之分,根據參加人數添置分支繩……按照當地風俗習慣,韓國每年都會在正月十二到十三舉辦從小到大規模的拔河比賽。
客觀而言,不管在歷史演變中韓國借鑒或吸取了中國多少,這些其實都屬于正常的文化傳播現象。一個民族的社會內部要進化,自然就會引起文化變遷。人類根據已有的材料和不斷涌入的新鮮事物進行新的整合及創造,“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社區內部所引起的文化變遷是由于獨立進化,不同文化接觸產生的文化變遷則由于傳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與其他的文化創新形式一樣具有創造性。”(1)
類似的情況,還有唐風建筑在日本的保留和延續,基于隋唐服侍改進并沿襲下來的和服等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端午節等,還有中國風水、中國道教、中醫等相傳也被“韓國”了。對于韓國正在申遺及其已經申遺成功的項目,國人之所以會感到憤怒,根本原因是感到屬于自己的東西卻被外人強奪走了所屬權。但這其實存在一個理解誤區,即“申遺成功并不代表也不能證明某一個國家對某項文化遺產的所有權,也不能說明該文化遺產起源于申報國。同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在傳承流變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質。”(2)
國內的反韓情緒,很多都可以歸結為一種文化誤解,即在對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中相似卻又存在差異的部分并不完全了解而造成的曲解,甚至會對道聽途說來的消息進行加工創作,以訛傳訛,或是直接誤讀所見到的事物,上升為民族事件。有一個典型案例:2010年10月,一名身著曲裾漢服的成都女孩和朋友在春熙路就餐時,遭遇一群愛國憤青的攻擊和羞辱,原因是對方認為她身著和服,并強迫她脫掉,盡管女孩和他們理論,但是那群大學生幾乎完全喪失理智,場面十分失控,女孩不得不脫掉漢服,窘迫的困在衛生間里,而那群大學生拿到漢服后就直接消散了……當代的青年大學生連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都不能辨認,反倒因著一腔不明來歷的愛國熱血傷害了自己的同胞,說來也實在可悲,更別提前些年的砸日本車和抵制日貨等影響惡劣的游行活動了。
二、中國歷史文化在國內的現狀
在學習“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在聽“傳承文化、重溫歷史”主題講座時,筆者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我們對于祖國的傳統文化甚至是近現代史都了解得太少了。當被授課教授問道“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和賽龍舟還有什么傳統習俗”、“剪紙文化的起源”等問題時,一時間大家都無法迅速作答。作為青年學子,我們可能習慣性地忽略了不感興趣的知識,但了解歷史和文化最重要的意義是在于引導一個人成為認知更健全和意識更清醒的自己,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和文化價值觀。
在高考結束以后,考生們可能很快就會忘記那些朝代更迭和中國的復興之路,也很快就會淡卻幾千年來中國撒播和耕種下的璀璨文化具體都有些什么,長期的應試教育也讓校園里的孩子會一傳統才藝的太少……在校園外,各大承載了悠悠歷史的旅游景點都被密密麻麻的游客覆蓋,但去看風景的人們并不了解風景背后的故事,而那些身披各種“到此一游”的景觀也早已面目全非,歲月遺留下來的已經鮮有保存妥當的了。以至于有人甚至發出諸如“要看唐風建筑還是要去日本”這類的話。文化傳播和變遷,撒落出去的種子生根發芽,源頭卻要漸漸隱沒了嗎?
在中國,有很多民間文化、技藝都幾近失傳,甚至連我們的國粹——京劇,也逐漸隱匿在人們的生活之外。而讓人們大受其益的中藥,近來竟也出現了十分諷刺的局面,中國中藥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僅占5%左右,而日本生產的中藥所占份額卻高達80%,其生產原料有75%進口于中國,在中國空氣重污染期間,日本一款中藥制劑的“清肺湯”主要采購顧客為中國人。還有不計其數的例子,都不得不讓我們警醒,那些消失在大眾視野的文化都去哪里了?
三、結語
在就韓國多項“疑似中國文化遺產”的申遺談論時,有韓國人回應“中國是源,我們是流”。但其實不論我們的文化在非本土環境下如何傳播與演變,都是一種文化的共享,是對人類優秀文明的一種傳承。我們應做的就是客觀看待和正視這一切。只是,我們應該警醒起來,保護好那些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本身,而不是對“所有權”的追逐與爭奪。因為一種文化在變遷過程中持續變化,可能演化出第三種文化模式,即不同于原來的任何一種文化而是兩種文化的融合體,原有的文化系統便會逐漸消失。文化全球化富有侵略性的一面,帶給我們很多挑戰,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塑造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十分迫切。我們一定不愿意看到我們的下一代,對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便毫無概念,對于各種歷史文化也是懵懵懂懂,也一定不想我們的后輩會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誤解而與他人造成嚴重的文化沖突。
追本溯源,傳承文化,迫在眉睫。
注釋:
《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社會文化變遷》,2014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如是說,來源:網頁。
參考文獻:
[1]魏峻.文化傳播與文化變遷[J].華夏考古,2003(02).
[2]未知.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社會文化變遷.2014.
[3]https: //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2907217700594084888%22%7D
[4]http://cul.qq.com/a/20170110/015013.htm
[5]http://tieba.baidu.com/p/687564257
[6]http://travel.163.com/15/1202/21/B9S3GLBM00063KE8.html
[7]http://wemedia.ifeng.com/7680221/wemedi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