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媛
摘要:文化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萬里長城”作為中國文化中的代表性建筑,也深深吸引著外國留學生。本文通過探究萬里長城文化教學原則,在前人的基礎上概括出了適合長城文化教學的三點原則,即針對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從而對萬里長城的文化課教學做出具體的教學設計,并在教學后有所反思。
關鍵詞:萬里長城;文化意義;教學原則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大規模的軍事工程的統稱。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御其他國家的入侵,修筑了烽火臺,并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之后,各個朝代都在不斷的修筑增加新的長城,使得長城達到了約21196.18千米,因而被稱為“萬里長城。”
一、對外漢語“萬里長城”文化教學原則
文化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過程并不是沒有限的,同樣需要遵守一定的教學原則。
張英在《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提出她認為留學生來到中國后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中國文化外在的層面,即“表層文化”,這些表層文化對留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萬里長城作為中國的標志性、代表性建筑,應當在學習的初期就讓學生有所了解。萬里長城所代表的意義是豐富的,教好萬里長城不僅能提高留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而且能夠讓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具體、較系統的了解。
王敏在《略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2009)中概括出了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三項原則,分別是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針對原則。
姜麗萍在《怎樣教外國人漢語》(2014)中,在根據前人總結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又結合自己的實踐提出了實踐性原則、交際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
由于每個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實踐以及教學經驗不同,確定的原則也不盡相同。本文根據長城教學的特點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適合長城的文化教學的教學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在開展長城文化教學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安排。例如,針對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在進行長城文化教學中就要語言與文化一起進行,可以將長城穿插在課文的會話當中,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以后,展示一些關于長城的風景圖片,讓學生初步的了解一些長城的作用。而面對中高級漢語水平的學生,教師就要用語言來較為詳盡的介紹長城的歷史沿革、建筑特點,以及長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理解長城的文化。
(二)趣味性原則
周建《漢語教學法研究教程》(2004)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趣味性原則。在長城文化教學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和長城有關的詩詞、傳說故事等。孟姜女哭長城、山羊馱磚等傳說故事都能讓學生在趣味中了解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長城天下雄”這些詩詞能夠讓給學生更好的體會出長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教師也可以加入互動環節,讓學生介紹他們在游覽長城時的體驗,或者讓學生分享他們國家代表性的建筑,以引起學生興趣,對中國文化產生積極的情感。
(三)科學性原則
在對外漢語長城文化教學中,要立足長城的背景知識,也要結合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相關理論,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長城文化教學中要堅持科學性原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紛繁復雜,長城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其建筑特點、歷史沿革、詩詞故事中都充斥著大量的古語詞和高級漢語詞匯,這對于留學生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長城文化教學中,要遵循語言的習得規律,并結合相關教材及《大綱(修訂版)》中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要求,在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之后,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二、“萬里長城”文化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1.教學對象
掌握漢語2000-2500基本詞匯的中級階段留學生。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萬里長城的基本知識,包括長城的名稱由來、作用、長城的代表建筑及其作用。
(2)讓學生能夠理解長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讓學生理解關于長城的基本知識。
(2)教學難點:能夠讓學生通過一些故事、詩詞領會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即長城的象征精神。
(二)教學內容
1.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暑假都去哪里玩兒了?(PPT展示出中國地圖,學生說出很多地方,例如哈爾濱、北京、上海等等。)
教師:好,有很多人都去了北京。沒有去過的同學,你們聽過北京嗎?大家知道北京有什么旅游景點嗎?(PPT展示出一些北京的旅游景點,包括萬里長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萬里長城”。
2.教師講解
教師:大家知道,我們為什么叫它萬里長城嗎?(讓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他們認為的長城的名稱由來,PPT展示“萬”和“里”的含義,向學生講解萬里長城的名稱由來,長城全長21196.19千米)
(PPT展示中國地圖,告訴學生長城的最西邊和最東邊叫做“嘉峪關”和“山海關”)
(教師對嘉峪關和山海關做知識講解:嘉峪關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是長城的最西邊。嘉峪關流傳著一個故事,據說修建嘉峪關的建筑師非常厲害,在修剪之前就計算好了一共需要多少塊磚,在嘉峪關建成時,只剩下了最后一塊磚,這塊磚現在就被放置在嘉峪關的墻壁之上。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是長城的最東端,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之所以說它是天下第一,是因為山海關地勢緊靠大海,易守難攻,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從而得名“天下第一關”。)
(教師通過PPT帶領學生復習“嘉峪關”和“山海關”,并根據地圖向學生講解北京的長城叫做“八達嶺長城”)
教師:如果你的朋友說“只有北京有長城”,你覺得對嗎?不對。(目的是向學生解釋長城并不是北京獨有的,增加學生對長城的了解)
教師:請大家猜一猜,長城的作用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修建長城(給學生互相討論的時間,并對猜對的學生有所獎勵)
(PPT展示長城抵御敵人入侵的圖片,以及現代關于長城電影中抵御敵人的動圖,讓學生了解修筑長城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敵人的入侵,在戰斗時,更容易防守,保護我們的家園。)
教師:好,現在我們開始爬長城,我們看到長城上有很多不同樣子的建筑,我們來看看他們叫什么名字。(這里教師主要選取了長城的三個代表建筑進行講解,分別是關隘、城墻、烽火臺。關隘的講解結合嘉峪關和山海關的內容,城墻的建造也是為了防御敵人,主要把烽火臺作為重點進行講授)
教師:(PPT展示烽火臺的圖片)這樣的建筑叫做“烽火臺”,大家看它的名字,你們覺得“烽火臺”上有什么呢?非常好,有火。(展示烽火臺點火的圖片),請大家猜一猜,烽火臺有什么作用。(學生可能會說出各種各樣的答案,例如冬天可以取暖、晚上可以有光亮等等。)
(讓學生觀看一段有關烽火臺的視頻,教師配合視頻內容進行講解。當一個地方晚上發現敵人后,就可以點燃烽火臺的火,讓下一個烽火臺看到有敵人入侵的信息,一個一個傳遞下去,能夠快速的支援加入戰斗。并告訴學生,白天的烽火臺可以燃煙傳遞信息。)
教師:長城到現在已經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技術和工具,中國人是怎么建造的長城呢?(教師播放一段建造長城的視頻,視頻中古代的人民要自己用土燒制磚塊,然后一塊一塊的把巨大的磚塊運送到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長城建造處,沒有馬車,一切都要依靠步行人力。通過視頻讓學生能夠體會出建造長城的不易和艱辛。)
教師:這個人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叫做“秦始皇”,秦始皇建造長城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孟姜女和她的丈夫結婚的第三天,丈夫就去修長城了,不久后就勞累死去了。孟姜女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難過,在長城下哭了三天三夜,長城忽然就倒下了。這個故事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也說明修筑長城是很多勤勞的人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偉大的建筑。(通過故事讓留學生能夠體會出長城的建造困難,人民的辛苦,體會長城的精神)
3.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關的長城題目讓學生完成,檢驗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將圖片和城墻、關隘、烽火臺設置為連線題。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標出長城的起點和終點等練習。
4.總結所學知識
在這一環節,教師把今天所學的內容和學生一起復習,根據現場反饋情況,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5.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找一些中國其他有名的名勝古跡,例如故宮、兵馬俑等,下節課和同學們分享。
三、教學總結與反思
本文對“萬里長城”在對外漢語文化課的中的教學提出了一些教學設計,由于長城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具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在對中級階段的留學生進行教學時,就必須采取“深入淺出”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考慮到了教學對象是中級階段留學生,以“假期去哪兒玩”進行導入,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在教學內容上既選取了長城的背景知識,包括萬里長城的名稱由來、作用及其代表建筑,也選取了長城的文化意義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簡單的傳說故事和詩詞讓留學生體會長城所代表的精神內容,從而更好的領會中國文化。
通過反思,我認為“萬里長城”在對外漢語文化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長城歷史悠久,文化內容豐富,雖然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盡量將知識講解的適應于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但是也造成知識講解缺乏系統性,過度不自然,在教學上顯得不突出重點。在日后的“萬里長城”文化課教學中,可以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法,帶領學生“建長城”,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長城的知識內容和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姜麗萍.怎樣教外國人漢語[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10.
[2]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王飛.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針對性原則[J].安徽文學,2014:4.
[5]王敏.略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考試周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