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才 擁青 董佳
【摘要】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但并非所有的聾人都有機會習得《中國手語》。每個聾人從不同的途徑習得手語的第一語言。聾校教學語言的使用關系到聾教育的質量,應根據學生需求選擇適用聾生的教學語言,才能提高聾教育的質量。昌都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中國手語與藏族手語同時存在,且漢、藏文有著不同的語言規則,能否正確引導和使用好《中國手語》與昌都地方手語關系到藏區聾教育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中國手語》 地方手語 差異 探索
【中圖分類號】H1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25-01
一、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手語在聾校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們與聾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聾人與聾人之間在手語的使用和表達上存在很大差異。原因可能是昌都市11縣的地方手語不統一,也可能是聾人沒有學習過《中國手語》。
(二)選題的背景及依據
手語是聾人群體用來交流溝通的語言,各地聾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地方手語。為促進聾人更好的參與社會生活,提升聾教育質量,我國從2003年開始使用修訂版的《中國手語》,至今已有10余年。聾校教師將此書作為學習手語的依據,再進行教學。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
本課題旨在通過訪談法、觀察法、對比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對《中國手語》與昌都地方手語進行比較,分析昌都市聾人使用的手語與《中國手語》的異同,并編纂適合師生的校本教材,以提高本地區的聾教育質量。
2.研究的意義
通過采集學生的手語資料,編纂校本教材,既可為我校教師提供手語學習的材料,也可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與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手語》,提高聾教育的質量。
二、研究內容
(一)研究對象
為了使研究對象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們主要以我校(14)級聽障班學生和我市11個縣(區)的聽障人士和一些犯罪的聾人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重點
1.通過訪談法、觀察法、對比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分析昌都地方手語的來源與形成原因。
2.將《中國手語》與昌都地方手語進行比較,分析昌都地方手語的特點。
3.把研究的結果運用到教學中去,便于教師與學生溝通,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手語》。
三、研究結果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發現昌都地方手語與《中國手語》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昌都地方手語與《中國手語》存在差異的原因
昌都地方手語與《中國手語》是有差異的。
首先,剛進入學校學習的聾生和未接受教育的聾人的日常交際都依賴自然手語。對于大部分聾人來說,他們并沒有學習過《中國手語》,也沒有參加過專門的培訓學習,所以,他們通過自創手勢來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這是昌都地方手語與《中國手語》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一些情況下,聾生之間也會采用自然手語進行交流。通過聾校的學習,雖然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中國手語》,但是他們的知識經驗相對匱乏,在出現新鮮和未知事物時,他們就會利用簡單而形象的手勢用自然手語交流。
再次,聾生在家里與父母相處時,習慣用他們自創的自然手語與父母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會不自覺的給父母教授一些《中國手語》。
(二)昌都地方手語的特點
1.表達方式簡略
聾人使用的自然手語,往往都是單詞成句,即“一個手勢符號組成一手語句。”例如:我們不可以打架。手語只需要:打架+不可以,這兩個手勢動作,便可以表達出來。
2.自然手語使用起來具有易交流性
自然手語往往指向性非常強,通常直接指向事物的方位以及外形特征,所以極易用于交流。這不僅使聾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而且使聾人與健全人也能夠溝通。
3.語序顛倒
還是以“我們不可以打架”為例。自然手語只需要:打架+不可以,這兩個手勢動作,便可以表達出來。把打架放在了不可以前面,而在教學中我們通常是按照語序來打手語,且不會出現倒裝、省略詞匯等現象.
四、研究成果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對我校(14)級聽障班學生和我市11個縣(區)的聽障人士和一些犯罪的聾人進行了訪談、觀察以及交流,整理了230多個不同的手語詞匯,編寫了一本校本教材。
我們的教材以2003版的《中國手語》為基本參考依據。為了避免受漢語和《中國手語》的影響,我們在收集資料時,采取了以課件呈現中國手語的的方式,采集了比較詳實的資料。
后期,我們對每個自然手語進行編號,按照整理好的目錄進行編寫。最后,我們將結果用于教學實踐,讓學生體會了《中國手語》與自然手語的差異,并編寫了適合我校聾教育發展的校本教材《昌都自然手語錦集》。
五、創新與不足
(一)創新
將地方手語與《中國手語》進行比較,其目的并非是要證明孰勝孰劣,而是希望從比較中得到一些啟示,幫助聾生融入社會,走出學校,走出大山,適應生存。在聾生群體中,自然手語和《中國手語》是并存的,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二)不足
《中國手語》中收錄的詞語對于我們的研究對象來說,詞匯量相對較多,他們可能存在不理解詞匯意思的情況,并且藏族地區聾人對漢語的接觸較少,可能會存在不認識太多漢字的情況。且聾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難免會受《中國手語》的影響,可能存在不能收集原始資料的情況。
參考文獻:
[1]陳利絲.聾校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言語的現狀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2016.
[2]付傳彩,劉恩玉.聾教育方法演變與米蘭會議[J].中國特殊教育,2006(9):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