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要:閑聊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它看似雜亂無章,卻是由一定的話語鏈鎖組成,有其固定規(guī)則。中日閑聊會話的結構比較,有助于我們了解中日會話的基本特點,促使日語學習者更好的使用日語。分析表明,中日的與會話參與者的“經(jīng)歷”“現(xiàn)狀”有關的會話,是有其固定結構的,并且可以將其結構進行模型化。中日會話的不同之處,更多源于漢語的“對話”與日語的“共話”這一會話本身的特點。而附和語作為日語會話的潤滑劑,在閑聊會話中也常常出現(xiàn),與漢語的附和語的使用有很大不同。
關鍵詞:閑聊;會話結構;中日比較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閑聊,作為拉近人與人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對日語學習者來講,參與到日本人的閑聊中才會更容易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但經(jīng)常有日語學習者發(fā)現(xiàn),盡管自己日語口語表達能力不錯,卻仍難以融入到日本人的會話中,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究其原因,除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影響之外,中日會話的禮貌原則、會話規(guī)則、會話話題與結構的不同等也是制約交流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而因此,有必要明確中日閑聊會話的特點與不同,以促進交流更順利的進行。
閑聊看似雜亂無章,但其話語并不是隨意排列無規(guī)律可循,而是由一定的話語鏈鎖來組成,有其固定規(guī)則的。而會話的結構性也從本質上可以反映出語言的特點。本研究主要通過分析中日的閑聊會話的結構特點,以探究中日閑聊會話的規(guī)律及其背后的影響因素。
二、先行研究
在中國,日語學習者眾多,關于中日會話的比較研究非常盛行。但是以中日交涉會話為對象的研究居多,如“邀請”、“感謝”等,然而針對中日“閑聊”會話的比較研究卻很少見。如胡蓉(2013)的關于中日會話終結部的異同的比較研究,梅梅(2015)的關于中日電話會話終結部的比較研究等。然而這些研究只是對會話終結部進行的分析,未涉及其會話內(nèi)部的整體結構及會話內(nèi)容對終結部帶來的影響等。另外,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關于網(wǎng)上聊天的會話分析越來越多,如張云輝(2005)、徐濤·李保社(2012)、董婷婷(2018)等。但是這些研究多以網(wǎng)絡語言形式、話輪轉換、語用等方面的分析為主,并未涉及“閑聊”會話的結構研究,而且網(wǎng)絡聊天由于其特殊性與面對面聊天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另外,從心理學角度對閑聊行為的研究(馬利軍·張積家:2016)也有出現(xiàn)。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也看到一些有關中日會話的結構比較研究,但目前在國內(nèi)對于中日“閑聊”會話的整體結構的研究尚未得到發(fā)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閑聊”,是指在沒有必要達成特定主題的情況下,或是即使有主題也沒有對其進行探討的時段內(nèi),與對方共同度過的會話活動。
本研究以電視劇臺詞為調(diào)查對象,在電視劇中收集中日“閑聊”會話的數(shù)據(jù)資料。本研究選取了中國的《歡樂頌Ⅱ》和日本的《カルテット》(四重奏)這兩部較為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內(nèi)容為題材的電視劇,進行了數(shù)據(jù)收集工作。將從劇中選出的自然會話進行文字記錄,并將每個句子按其會話功能進行標注。
不同的話題,其話題的展開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參照筒井(2012)的話題的劃分方法,將話題分為“關于存在于會話現(xiàn)場的事物的話題”和“關于不存在于會話現(xiàn)場的事物的話題”兩大類。而后者又可分為“與會話參與者有關的話題”和“與會話參與者以外的第三者有關的話題”。本研究主要針對中日會話中“與會話參與者有關的話題”,即會話參與者的經(jīng)歷、現(xiàn)狀、習慣、情感想法等話題下的中日閑聊會話的結構進行了比較分析。
四、分析結果
以本次手收集的數(shù)據(jù)為對象進行分析后表明,中日的“與會話參與者有關的話題”的閑聊會話,都有其固定的結構,并且其結構是可以進行抽取概括的。在這里將一邊對比中日的會話,一邊分析中日閑聊會話的結構特點。
(一)與會話參與者的“經(jīng)歷”有關的會話
《歡樂頌Ⅱ》第48集14:41開始的會話及《四重奏》第一集的41:45開始的會話均為與會話參與者有關的“經(jīng)歷”進行“講述”的會話,且說話者在講述時面對的是多位聽話者。雖然漢語的“講述”是在對方的催促下開始的,而日語的“講述”是自發(fā)的開始的。但是可以看出,在說話者進行講述時,無論是漢語還是日語,聽話者都會對其講述進行“評價”。說話者會“提出意見”,而聽話者也會“提出不同意見”。由此看見,中日的“講述”會話是有著結構上的共同之處的。
同時,在說話者進行“講述”時,日語會話中聽話者會對對方的“講述”通過附和語來表示“理解”“驚訝”等。同時,這也是在向對方表示“我在聽,請繼續(xù)”,以使講述者繼續(xù)進行講述。與此相對,漢語會話中,說話者會將“講述”一次性的較完整的表述出來。而在說話者進行“講述”時,聽話者也并未用附和語進行回應。雖然其中也出現(xiàn)了聽話者的“請求繼續(xù)”,但是這里的“請求繼續(xù)”也并非附和語,更多的是通過實質性的話語來進行的。另外,在漢語的會話中看到了講述者的“表達意愿”的話語,講述者從單純的“講述”進而發(fā)展到表達自己的意愿。同時,聽話者也會對講述者進行情感角度的“評價”,鼓勵對方要相信自己、勇敢追求,從而使彼此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的升華。然而,日語的會話則主要停留在了“講述”部分,聽話者對講述者的內(nèi)容并未進行實質性的評價。
(二)與會話參與者的“經(jīng)歷”與“現(xiàn)狀”有關的會話
《歡樂頌Ⅱ》第47集9:41開始的會話與《四重奏》第九集15:47開始的會話都是以會話參與者相關的“經(jīng)歷”“現(xiàn)狀”為主題,但是漢語的會話是以“夸贊”開始的,而日語的會話則是以“請求信息”開始的。從會話內(nèi)容可以看出,漢語會話中會話參與者C對E與男朋友去看日出的事情是提前有所了解的。而日語中的會話則是A與D對彼此的“經(jīng)歷”則不是太了解,所以以“請求信息”開始了會話,而且會話中也較頻繁的出現(xiàn)“請求信息—提供信息”的話語。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漢語的“請求信息”會同時夾雜著與自己的一些對比情況,并以此對對方的現(xiàn)狀進行評價。而日語則是傾向于較為單純的“信息”。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與上面的例子相同,這里的漢語會話中說話者也是傾向于將自己想說的話在一個話輪中一次性較完整的表述出來。而日語中的會話參與者雙方則是傾向于一邊確認對方的狀態(tài)一邊進行對話,雙方共同合作來完成關于現(xiàn)狀與經(jīng)歷的述說。
五、總結
本研究以話語功能為出發(fā)點,通過分析閑聊會話中的話語功能的使用情況,對中日的以與會話參與者的“經(jīng)歷”“現(xiàn)狀”等有關的話題下的會話結構特點進行了考察。分析發(fā)現(xiàn),中日的閑聊會話都有其固定的規(guī)則,其結構有著共通之處。就與會話參與者的“經(jīng)歷”“現(xiàn)狀”有關的會話而言,其二者的不同更多的體現(xiàn)在,漢語中說話者會在一個話輪中提到較多的信息,且較為容易講到自身的意愿,且聽話者常會通過一些實質性話語對對方進行評價。而日語中,說話者每一個話輪中涉及的信息較為簡單,且較少涉及個人意愿,而聽話者也多用附和語來對對方的話語表示應和,以促使說話者繼續(xù)進行其所述內(nèi)容。
日語有著“共話”的特征,即比起話輪中的信息內(nèi)容本身更注重的是與對方關系的維系。而漢語則有著“對話”的特征,即更注重每個話輪中的信息的交換。就本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而言,中日閑聊會話結構的不同更多的是受到日語和漢語本身的會話特點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中日會話中人際關系的維系與發(fā)展模式的不同。漢語在與對方關系的維系中,更喜歡通過鼓勵、祝愿等情感表達來進行,而在日語中,則不會直接涉入對方的私人領域,而更多的通過會話中對彼此的不斷確認來進行。作為日語學習者,充分認識中日會話的結構特點與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將有助于我們與日本人的閑聊更加順利的進行,從而使得人際關系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董婷婷.網(wǎng)絡聊天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分析[J].海外英語,2018(9):202-203.
[2]徐濤,李保社.語用視野下網(wǎng)絡聊天語言會話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2012(4):100-102.
[3]張云輝.關于網(wǎng)上聊天的會話分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5(18-3):72-74.
[4]梅梅.關于中日電話會話終結部的比較研究[J].科教導刊,2015(3):33-34.
[5]胡蓉.中日會話終結部異同分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4):32-33.
[6]馬利軍,張積家.閑聊行為及其親社會功能[J].山西師大學報,2016(43-4):16-23.
[7]筒井佐代.雑談の構造分析[M].黒潮出版,2012.
[8]楊晶.“相づちと発話権の交替に関する中日対照研究”《明治學院大學教養(yǎng)研究センター紀要カルチュール》,2012(6-1):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