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王婧怡
摘要:東北三省縣級及以上地名在千百年來的演變與發展中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脈絡與歷史底蘊,是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對地名的演變與發展進行歸納整理也有助于東北地區文化脈絡的系統性梳理,而在不同地名層之下探討地名演變規律更能合理展現出東北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點,從而宣傳并推廣東北燦爛豐富的古今地域文化,并進一步為今后地名的設置與完善以及區域地名學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補充。
關鍵詞:東北三省;區域地名;演變與發展;歷時規律
本文通過整理匯總東北三省唐、遼、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共計八個地名層約六百個縣級及以上典型地名的命名理據與設置時間、治理區域來探討東北三省縣級及以上歷時地名的演變與發展規律,在總結規律的同時研究其背后的產生因素。
一、東北三省縣級及以上地名演變與發展關鍵階段分期
在對地名演變脈絡的梳理過程中,我們認為東北三省縣級及以上歷史地名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歷史階段:
(一)漢文化影響時期
從唐經遼到金,這一時期的中原文化經歷了復雜的近世轉型[1],但總體而言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原漢文化占據主要統治地位。唐朝時期渤海國政權以及后期的遼、金都奉行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政策,吸取大量優秀漢文化為己用,從而更好地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互補的趨勢,推動了漢文化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傳播,從而使得這一階段的地名都有著濃厚的中原漢文化色彩。如《遼史·地理志》記載鶴野縣由“丁令威化鶴”的傳說而來,而鶴早在三千多年前在中原文化中就以象征高潔的品質[2]。而如永吉縣(“永吉”取“永遠吉祥,長久安寧”之意)[3]476、慶安縣(取“余慶、平安”)[3]309、延吉廳(為清朝光緒皇帝賜名,寓意為“延綿吉祥”)[4]等等都是以漢字命名并根據漢字意義設立命名理據的地名存在。和后期元明時期大量地名由少數民族語言命名相對比,足以見得這一階段漢文化對于東北地名文化的印象深刻。
(二)多元文化混合期
主要集中于元朝和明朝,這兩個時期地名的特征表現為中原漢文化與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混合。對于元明時期地名的考察要區分清楚關內關外兩個部分。由于在元明地名層階段關外地區主要屬于少數民族部落自治的羈縻區域,中央對東北地區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5],地方政府的文化政策有著明顯的時期差異,例如元朝從開始的抗拒到后期的接受以及明朝時期文化與朝貢體制之間的內在關聯,因而在地名命名方面也反映出這一歷史階段的政策特征,呈現出文化混合的態勢,具體表現為根據少數民族語言命名而音轉為漢字,如元朝時期的斡盤千戶所即因斡盤、瓦法皆音近“輝發”,故該所以輝發河而得名[6]826,因而可以說反映出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還比如明朝時期的友帖衛,因當地有由忒河,友帖為其同音異寫[6]77。唐遼金地名層的少數民族羈縻自治部分也有依據自己民族的語言進行命名的例子,但是都處于較為偏遠的東北地區,不屬于現今中國領土,因而就暫不列入混合時期。
兩個地名層的關內部分的地名專名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漢文化的基礎之上,甚或直接沿用唐遼金的舊有地名。如元朝時期的遼陽縣、花山縣、富庶縣以及明朝時期的海州衛、復州衛、金州衛等等。
(三)多元文化融合期
清朝地名層時期,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在地名中逐漸融合。有部分地名的命名理據是直接由漢族的文化、經典而來,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命名理據的地名音譯為漢語后仍能保持較高的文化特征與美學特征,擁有一定的解讀含義。如舒蘭縣,“舒蘭”是山里紅的意思,當地在清朝時期是生產山里紅的貢山[3]354。但是“舒蘭”兩個字因漢字獨有的音律美仍能讓人感受到一定的美感。還例如伊春縣中的“伊春”本義是生產皮料的地方,還有一種則是根據字義理解為一年的開端[3]468,體現出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美學特征,是一種融合的文化之美。
(四)現代文化潮流反映期
民國及新中國地名層階段部分新地名的設立是當時社會的某些潮流在地名命名上的反映。如民國偽滿州政府時期就有部分如吉野縣、敷島縣等等含有殖民文化色彩的地名出現,現今在日本仍存有相對應的地名。但東北三省也在抗日戰爭時期擁有著紅色風潮,有以紀念抗日烈士楊靖宇、趙尚志而得名的靖宇縣[7]89、尚志市[7]93等地名。
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量結合當時文化潮流的地名出現,如友誼縣、向陽區、東風區、永紅區、友好區等等。但是在今日看來這些地名往往缺少一定的識別性。而改革開放之后有部分反映新時代特色的地名出現,如動力區(因有全國最大的生產大型電站成套設備的企業而得名)[8]1177、鐵西區(清朝光緒年間東清鐵路經此設站,因而設區)[8]1082等等,這一時期的地名往往體現出文化雜糅現象,交通、科技等新型現代文化登上歷史舞臺,但仍需著眼于當地的文化主體性特征之上。
二、東北三省歷時縣級及以上地名演變發展規律背后的影響因素
東北三省地名的演變發展規律總體而言受到三大類因素的影響,具體說來可以分為:
(一)人文因素
從本文探討的唐朝開始至中華民國建立這八個地名層時期東北三省的主要統治者在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變動,并且隨著統治者文化屬性的不同,推行的政策也有較大的差別,因而反映在地名上也體現出了不同的地名命名特點。但仍有大量地名演變與發展規律受到這些地名層時期的人文因素影響。
東北三省地名命名規律第一歷史階段漢文化為主時期內地名命名往往較能符合當地社會文化特點,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而當地統治者基本上施行接納和吸收漢民族文化的政策。而文化混合期內的地名文化含量依照現今評價體系來看就較為缺乏(部分少數民族音轉地名的命名理據大多都以缺失,無法得知其真正的文化含義),這與當地同中原地區的交往大多體現在經濟方面,文化交流上較少的緣故導致,因而當地的地名命名大多都是源自少數民族語源。而文化融合階段的地名現今看來則有較強的生命力,當然這和距今時間短、保存記錄完整也有一定的關系,但不能忽視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文化在其中較為優秀的融合與展現,較好的適應了使用者們文化心理的轉變。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先進漢文化的吸收與接納是地名演變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但是這一個趨勢的存在條件取決于外界的政治變幻、治理者相應文化政策的設立,而最終決定因素還是是否符合當地民眾的文化心理以及文化發展的大潮流。
(二)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也是影響地名命名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地名的雅化、俗化、繁化、簡化等規律就和民族間的交流、政治情況的變遷、相應政策的制定以及東北地區人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社會中的建筑、歷史遺產、歷史人物等也是地名命名的重要理據。有的標志性建筑在歷史的風沙中被淹沒,但是記載它的地名卻存續至今,例如九臺市(鎮因境內有九臺而得名)[3]194-195、興隆臺區(因境內明代烽火臺遺址而得名)[8]982等。表達封建統治者私人心愿的地名往往在歷史的進程中被更改,如奉天省就在清朝滅亡后被改為遼寧省[3]102。而符合人民大眾的心理預期的地名往往會在時間的長河中長久存在,如對全體中華民族具有屈辱性特質的偽滿洲國設置的地名吉野、敷島等都反映出殖民地地名的命名特點,但是隨著偽滿政權的覆滅,這些地名最終都被取消,這也證明了出了地名命名中的一個顛撲不破的規律——地名反映的是當地社會的特點,任何違背這一因素的地名都終將被人民否定。
社會因素中的移民變遷對于地名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具體反映在4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就是民族之間的變遷與融合,例如清朝時期山東、河南的部分漢族下層百姓到東北三省的“闖關東”移民活動,就為東北地區的地名命名中注入了大量漢族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文化及風俗習慣,如地名新民市(得名于新民屯,由于當時有大批被稱為“民人”的漢族災民從關內來此墾荒)[7]74。除此之外,東北歷時遷移地名還有依安縣(清朝在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后將其由新疆移牧于烏裕河流域,首領為依克明安,建縣時取其名字中二字)[3]470、新撫區(日軍侵華時期為了擴大開采煤礦,將煤礦當地居民強行遷至今新撫街一帶,得名新撫順)[9]等。
同樣在社會因素中經濟、商業等新興產業也對地名演變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例如道里區、道外區、鐵東區等等都是依據火車這一在第四歷史階段現代文化潮流反應期內東北三省新出現的交通設施而得名。
(三)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這是地名命名較為常見的一個影響因素,從第一歷史階段漢文化為主體的時期至今都是地名命名規律發生變化的主要依據點。這一因素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不變的山河等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地名的演變主要是依據不同歷史時期內這些山、河等的不同名稱而得名,例如從腦溫江到嫩江的轉變[9];二是變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望花區(傳說唐時此地住戶住在地勢較高處,可望見東北方的一個生長蓮花的泡子)[8]919。現今已經不可能再找尋到這一自然地理特征了,但是作為地名卻可以長久的保存下來,由此便轉化為文化因素。
三、社會文化因素在演變規律上的具體體現
(一)地名的簡化、繁化和雅化
1.社會文化因素影響地名的簡化、繁化和雅化,首先是社會文化心理方面,例如富錦縣一說源于“富克錦”,赫哲語意為“崗”[7]101,簡化為“富錦”之后賦予了其新的漢文化內在含蘊,這一地名出現于第三歷史階段文化融合期。還比如由綏楞縣改為綏棱縣讓地名用字更為雅化,富于文化含義;輯安縣改名為集安縣,取吉祥意[7];窟窿臺改名為興隆臺等等。這類地名都是把原本地名中的俗字或是比較落后、文化含量不高的命名理據改為比較用字文雅的地名。地名的繁化則體現為秀巖縣改名為岫巖縣。
2.其次是經濟原則,有些簡化特征例如將鐵驪縣改為鐵力縣、將佳木斯噶珊縮減為佳木斯市,地名用字更加簡潔精煉,便于記憶。
3.最后是社會語言文化的發展影響地名的簡化、雅化:少數民族語言一般都缺少書面漢字記錄,而且其音譯而成的漢字通常沒有明確的含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轉移的漢字含義逐漸豐富,并且趨向簡化、雅化趨勢。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融合時期,展現了多元文化的色彩。
(二)地名存在時間的長短
除上述雅化、俗化、繁化、等特征以外,地名存在時間的長短也是其中的一個顯著因素之一。在歷史的八個地名層中,縣級及以上地名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多次變遷。其中有的地名可以存續千年而不滅,例如遼陽等,有的卻存在短短幾十年甚至紀念的時間就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這其中的規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體現封建統治階級意志的地名不會長久;表達人民美好心愿的地名必將久存。
2.體現自然地理環境特點的地名往往能夠長久存在,例如哈爾濱、牡丹江、遼陽等,但是這一類地名的專名用字可能不斷地更改,例如嫩江曾經名為腦溫江、阿速溫江等等,但是它們指代的都是同一條河流,體現出的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語言特征。
3.不同朝代地名命名的特點以及存在時間長短都和對應朝代的具體政策及壽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地名的重名改制與舊名啟用
地名還面臨著一定的重名改制問題,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會文化心理及習俗的影響的。縱觀整個地名命名歷史過程,地名的更名面臨的不僅僅是新地名的產生,與之相伴的,往往還有老地名的重新啟用。與此同時還有與全國其他省市重名的地名存在,因而在全國重名地名的大范圍更改過程中,東北三省也有很多地名因重名現象而面臨地名更改。例如綏遠縣因與山西綏遠縣重名而改名為撫遠縣[7]102;建昌縣因與江西省建昌府同名而改為凌源縣,因地處凌河發源地而得名[3]228-229。
除了重名改制以外,還有舊名延續或者舊名新用兩個不同模式都是對舊地名的重新啟用。如清光緒年間設巴彥州,后改為巴彥縣。這種舊名重用可以看作是地名專名的延續;還有一種如大連市在改設為旅大市之后復改大連市,這可看作舊地名的新用。
四、結語
對歷時地名演變與發展規律、各個時期特征表現及其背后的推動因素的研究以及現如今對于區域地名學中地名的文化內涵、特點等的探討、分析和研究都可以說是對于一個區域文化遺跡的找尋與傳承,對于一個民族、一片土地的精神的繼承與發展。可以說研究歷時地名的發展與演變同樣也是在對東北三省這片土地上歷時居民的記錄以及對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將東北這片遼闊土地上的文化底蘊展示給更廣大的人群。地名的研究過程,就是在用我們的真誠,去解讀千百年間這片遼闊大地上承載著的真誠!
參考文獻:
[1]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2]宋勝利,李玉良,馮立國,趙俊.中國鶴文化[J].森林與人類,2015(06):96-101.
[3]賈文毓,李引 主編.中國地名辭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第354頁.
[4]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等 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5]蔣秀松.羈縻衛所和羈縻政策[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04):57-66.
[6]孫文良 主編.滿族大辭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第826頁.
[7]牛汝辰 編.中國地名由來詞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第89頁.
[8]《中國政區大典》編委會 編著;李寶庫 主編.中國政區大典·一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第1177頁.
[9]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等 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