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瑤
摘要:本文對近十年戊戌變法的研究進行整理,首先對茅海建先生的成果作單獨的整理,之后對學界的其他人的文章從產生、相關問題、人物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整理,將近十年戊戌變法研究的概況作一個簡單的梳理。從形式上來看,越來越注重學術規范,從內容上來看,質量越來越高,研究中出現了很多新史料,比如張蔭桓日記、張之洞檔案,當時的報刊,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
關鍵詞:茅海建;戊戌變法
一、茅海建對于戊戌變法研究的深入
茅海建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先后出版的著作是《戊戌變法史事考》(1),作者注重對史實的重建,主要利用大量的檔案對戊戌變法的過程的考證,在前人對戊戌變法研究的基礎上,從細部上清晰了戊戌政變的整個過程,并且對先前研究各說進行了一番認知、補證與修正。《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2),作者集中于對康有為的研究,利用當時人的日記、報紙及檔案資料,選取光緒二十年到二十四年這一時間段,為康有為的《我史》作注,辯偽存真,實為繁瑣考證之作。《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3),作者對戊戌變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問題(比如公車上書、京師大學堂)展開敘述,將考證與分析相結合,對既有史實的批判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的真相。《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
記》(4),作者站在康、梁之外的立場,從他者的角度(張之洞、陳寶箴)去觀察戊戌變法的過程,多維地了解變法全過程的諸多面相,通過為檔案作注的方式,對張之洞檔案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茅海建的《論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梁啟超的政治思想與政策設計》(5)一文詳細敘述了康有為歷次上書的具體內容,了解到康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個能與光緒帝平等對話的、參預高層政治決策的、以康本人為核心的機構,來主導改革運動;同時也了解康、梁對科舉、學校、譯書方面的內容比較熟悉,其改革建策亦被清政府所采納;他們設立政府經濟部門、專利法等項建策,清政府交給職業官僚;而關于財政與外交,康、梁沒有相應的知識,建策多為不妥甚至失誤,清政府也沒有采納。
二、近十年來戊戌變法國內研究
(一)戊戌變法的產生
陳燕玲(6)通過對早期維新派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思想的深入研究,分析維新派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繼承與超越,進一步探索早期維新思想在戊戌變法中的歷史作用及其客觀價值取向。
(二)戊戌變法相關問題探討
王明偉(7)從外國人與戊戌變法之關系的角度,以陸羯南為對象,分析日本國粹主義對戊戌變法的影響。
馮帆(8)從比較史學的角度,對中日改革成敗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兩國結果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兩國變革主體及其力量差異。
張玉山(9)認為戊戌變法期間,在維新派內部存在激進型和穩健型兩種類型的人物,并對兩者的區別進行分析。
張若谷(10)將1898年的朝鮮獨立協會活動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做比較,從領導階層、改良形式、發展思路等角度,研究其異同點及其原因,探討半殖民地國家社會改良運動的規律。
常小龍(11)從戊戌變法時期的官僚群體的角度,主要對“《校邠廬抗議》改革大討論”進行研究,討論內容主要集中在官制改革、吏胥問題、教育改革問題、洋務改革問題、對外政策、發展工業等方面,但是這場討論因戊戌政變的發生而停止,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討論結果。從改革討論中反映出官員具有一定改革創新意識,但由于群體利益關系復雜和思想觀念的陳舊,實際上眾說紛紜,資本主義色彩并非十分鮮明。
崔志海(12)從美國駐華公使的角度去觀察戊戌變法。美國駐華公使更傾向于它是帝后之間的一場權力斗爭,無意公開干涉,始終持靜默態度。其對兩宮生死問題的關注和分析,預示了兩宮共同聽政10年之后又共同謝世,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帝后黨爭的一個必然結果。包括康格在內的北京外交官們對北京兩起排外事件的觀察和反應,一定程度上是一年之后"庚子事變"的序演。美國駐華公使對戊戌變法的觀察雖然有限,且帶有個人色彩,但他們的觀察和分析在不少方面揭示了戊戌變法與清朝最后10余年政局之間的歷史連續性。
(三)人物研究
王曉晶(13)分析晚清時局與光緒帝戊戌改良的相互影響,晚清時期慈禧專權、甲午戰爭慘敗、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的出現,對光緒帝力圖改革起到很大推動作用,同時光緒帝能夠支持戊戌變法并在這場變革中有所作為,對19世紀末晚清時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黃飛(14)三人都以梁啟超為對象,對梁啟超的政治思想進行了深入地分析。
馬忠文(15)對于張蔭桓、翁同龢和康有為的關系進行探究,認為真正的薦康者應是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他不僅全力支持膠州灣事件后康氏的上書活動,并且在召對時推薦康氏的變法書籍,積極推動康氏進用。翁同龢作為知情者,在辦理公務的層面,曾給予謹慎的支持,但并未“薦康”。翁、康關系始終比較疏遠。翁同龢“薦康”的說法出現于政變后,首倡者為流亡海外的康有為。翁氏“薦康”的官方定論,則是政變后清廷派系斗爭的產物。
鄢洪峰(16)通過對張蔭桓的成長經歷和主要政治、外交等活動的考察,對張蔭桓在晚清政局演變中的作用進行重點分析評述。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文作者認為:張蔭桓身處復雜朝局之中,深宮里有光緒與慈禧太后的母子矛盾,政府中有李鴻章與翁同龢的矛盾,這些人的權勢和地位都在他之上而且繞不開。于是張蔭桓就被卷入其中而不得不周旋攀附于其間,遂使他一生都在矛盾當中;既因為他的能干而被各方面看重、借用,又因為他的不立品格而以一時之私利為歸趨,最終又引出種種私仇、私怨于一身作為晚清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人物,張蔭桓的功過是非,應該放在他所處的具體時代背景來看,對張蔭桓的過錯不必過于苛責,對張蔭桓的功績也無需特意拔高,對張蔭桓的無奈與痛苦則需進一步的分析與理解。
賈小葉(17)從時人對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反響入手,探討戊戌時期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作者認為,同為“康學”支柱的“兩考”問世后,所引發的反響卻不盡相同:前者問世較早,且未涉及太多“孔子改制”等微言大義,時人的評論尚在學術研究的范圍內;而后者因其鮮明的“改制”主旨,時人的評價也從政治立論。反康者,因政見與康不同而對其學術大加攻擊;支持康有為變法者,因政見與康有為一致而寬容、理解其學術,這其中所透露的是戊戌時期學術與政治的復雜關系。
黃開國等指出,人們多承認康有為的“兩考”受過廖平的影響,很少注意到康氏后來對《教學通義》的修改也多出于廖平的經學。特別是《教學通義》中《春秋》以后部分,較多地雜糅了康有為后來的經學思想,其內容多出于廖平經學前二變,也有受廖平經學第三變影響的痕跡。如何評說《教學通義》的思想與廖平經學的關系是一個帶有方法論意義的問題。(18)
陸軍(19)以康有為為研究對象,認為康有為的日本觀在不同時期也有所不同。在戊戌變法前,康有為對于日本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在甲午戰爭之前,康有為通過三種途徑關注日本明治維新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時他對于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的侵略野心抱有警惕的心理。二是甲午一役,日本勝,中國敗的結局促使康有為由對日本的情緒發泄開始轉向對日本的理性認識。在對日本富強的研究中,康有為認為日本的君主立憲政體是其富強的根源。在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認為只有維新變法才能救中國,而要維新,就不妨以強敵為師資。于是康有為積極主張效法日本明治維新實行改革。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在英、日兩國的幫助下逃亡日本。在日本康有為作“秦廷之哭”,企圖借助日本的力量幫助光緒復位。但是日本政府一方面基于清廷和張之洞等方面驅逐康有為的外交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但將康有為的希望落空,而且將其“禮送”出境。這樣的遭遇使得康有為后來對于日本的君主立憲政體未置一詞,而是將重心放在對日本國力和文化等方面的考察。
戊戌變法近十年的國內研究,從形式上越來越注重學術規范,從內容上質量越來越高,發現了很多新史料,比如張蔭桓日記、張之洞檔案,當時的報刊,出現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比如外國人與戊戌變法之關系,心態史,比較史學等等。在傳統的史實重建、史料考據方面,茅海建先生作出了很大的成績,這是一個歷史學者對求真的嚴謹態度。而新的思考角度,發散性的思維,讓我們能夠更為多元地去認識當時的歷史事件。
注釋: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茅海建.論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梁啟超的政治思想與政策設計[J].中國文化.2017.45:13-65;46:162-213.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
王朝偉.陸羯南與戊戌變法[J].史學集刊.2008,03:37-41.
馮帆.從改革主體看中日改革的差距——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成敗緣由新探[J].湖北社會科學.2009.05:184-186.
張玉山.戊戌變法期間內部兩種類型辨析[J].江漢論壇.2011.05:85-88.
張若谷.1898年獨立協會活動與戊戌變法之領導階層的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3.
常小龍.清廷關于戊戌改革大討論的研究——以簽議《校邠廬抗議》檔案為主[D].遼寧師范大學.2015.
崔志海.美國駐華公使對戊戌變法的觀察[J].史林.2018.04:100-115.
王曉晶.晚清時局與光緒帝戊戌改良之相互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6:47-50.
黃飛.梁啟超戊戌變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
馬忠文.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系[J].近代史研究.2012.01:04-28.
鄢洪峰.晚清政局與張蔭桓[D].華東師范大學.2015.
賈小葉.戊戌時期的學術與政治——以康有為“兩考”引發的不同凡響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0.05
黃開國、唐赤蓉.《教學通義》中所雜糅的康有為后來的經學思想[J].近代史研究.2012.02
陸軍.淺析康有為的日本觀[D].安徽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