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慧
摘要:蒲松齡的科舉經歷與他的人格心態、文學創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探析他鄉試屢試不第的原因,是理解他思想及創作的關鍵。蒲松齡把科舉失意歸罪于“盲眼”考官和科場腐敗、歸咎于命途不偶和遇合難期,并時常在詩文中流露出感憤、牢騷、痛苦、眷戀的復雜情緒。以往研究者受之影響,往往從這些方向尋找他不第的原因。但若是以清代科舉為背景,參照清初八股取士的衡文標準,分析蒲松齡的八股文集《聊齋制藝》,就會發現他文中的求異性思維方式與八股取士所要求的求同性思維方式是相悖的,他身上的小說家氣質與科舉選才的標準也是矛盾的,這些應該是他屢試不第的根源。
關鍵詞:蒲松齡;科舉;八股文;聊齋制藝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二十歲時通過童生試,獲生員頭銜,但是在之后的四十多年應鄉試過程中屢試不第,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七十二歲時才得以補歲貢生,始終未能中舉,終抱科場之憾。他把自己屢試不中歸罪于“盲眼”考官和科場腐敗、歸因于命途不偶和遇合難期,這種由科場失意而生發的感憤、牢騷、痛苦,時常在他的詩文和小說創作中流露出來。比如在《聊齋志異》中,可以看到他對科舉的批判和嘲諷,也可以讀出他對自己一生科場失意的感慨和惋惜,更能感受到他對金榜題名的向往。由此看來,他對科舉功名還是有著很深的眷戀。
受到《聊齋志異》及聊齋詩詞中有關科舉描寫的影響,研究者往往懷著同情之心或不平之氣,感性地把清代科場腐敗、試官衡文不公、有才能者無人賞識等因素作為蒲松齡鄉試不第的主要原因,從而忽視對他自身的應試能力和文章格調的客觀認識與評價。其實與古時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拔人才制度相比,科舉制度雖然存在弊端,它并非一種近乎完美或絕對公平的選才制度,但是從大體看來是比較完善、嚴密和難以取代的,總體上是比較公正、平等和合理的。正緣于此,大量草野寒畯之士蜂擁進入科場,渴望登進有路,獲得功名乃至富貴,才致使了科舉考試競爭非常激烈,尤其鄉試一關難度之大,可謂百里挑之。但是有才華不等于應試能力強,會作詩文小說不代表擅長八股制藝,科舉有其特殊的選拔標準與文章要求,并非人人都適合。
蒲松齡的鄉試不第及其帶來的終生科場失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鄉試錄取名額少、中舉概率低,也存在試官在客觀上標準難以把握、主觀上未必公正,還存在考生自身發揮是否正常等諸多外在原因。但蒲松齡始終不能中舉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出于他自身。前人試圖從蒲松齡的思想方面探尋他不第原因,王志民在《蒲松齡屢試不第原因新探》中提出,蒲松齡之所以不能游刃于科舉,是因為他主觀上與科舉制度不能適應,他的氣質和社會環境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與科舉制度所要求的思維方式是相悖的,即好奇的、求異的思維方式。胡海義的《蒲松齡的八股文研究》認為,《聊齋制藝》多不符合清代科舉考試的衡文標準,這是蒲松齡屢試不中的主要原因,他的研究頗有新意,但所舉例證較少,且對八股的分析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在他基礎上還有深入研究《聊齋制藝》的必要。此外李來芳的《從申論考試看蒲松齡為何屢不中舉》結合今天的申論考試和明清的科舉來分析,認為屢試不第是出于蒲松齡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他的考卷與命題的意圖不甚相符。從蒲松齡的制藝尋找原因,這一角度已有研究者關注,但還有待繼續深入、豐富。本文旨在前人基礎上推進一步,以蒲松齡的八股文集《聊齋制藝》 ① 為研究對象,參照清初科舉考試的要求和八股取士衡文的標準,對他的數篇考場制藝加以分析,從而尋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標準
清代鄉試、會試首場八股文試題皆為七道,《四書》三題,《五經》四題,是決定考生中式與否的關鍵。第二場考察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但第二、三場成績僅供錄取時參考。八股文略仿宋經義,以古人語氣立言,體用排偶,“以數千年以后之人,追模數千年以上發言人之語意,曰代圣賢立言?!?[1]256-257八股取士制度雖然有其不足,但作為國家級考試,其標準化程度最高,有明確的出題、答題、判題標準,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命題,依照四書五經原文來出題;二是審題,內容詮釋必得以程朱理學為標準,不得自由發揮;三是結構體裁有固定格式,一般兩兩相對,講求起承轉合;四是規定字數和書寫格式,書寫避諱皇帝、圣人名字等。盡管八股文形式謹嚴,不得自由發揮,較為束縛思想,是一種純粹的應試文體,但它有較為明確的評判標準,在明清兩代持續五百余年之久。
八股文不僅內容上要本于程朱理學,代圣賢立言,格式上嚴格遵守八股,就連文章風格也有十分嚴格的要求?!稓J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六九《禮部·學校二》:“厘正文體?!∩淖郑约冋溲艦橹?,如詭怪舛謬者,本生黜革,學政參處……九年題準:說書以宋儒傳注為宗,行文以典實純正為尚。其有剽竊異端邪說、矜奇立異者,不得取錄。” [2]300總體上,八股文要求風格純雅,對仗工整,用典自然,行文從容,語氣莊重,考生不得任意加以發揮。其文注重“理、法、辭、氣”,邏輯性嚴密,講求論據、論證,要求中規中矩,屬于政論文一類,其選才標準化程度是最高的。
到蒲松齡生活的清代初年,科舉制度的八股取士法已行百年之久,其法定于明初,完備于明成化年間,泛濫于有清一代。士子們為求功名進取,埋首于時文選本,摹擬仿作,以期獲得捷徑。然而,這些文章“藏書家不重,目錄學不講,圖書館不收,停科舉廢八股后,規范散失,覆瓿燒薪。” [1]257八股文成為士子們進身的階梯,一旦如愿以償獲得功名,就將之拋棄,亦稱為“敲門磚”。且八股文束縛過于策論,措詞隘于詩賦,而又以數千年以后的人,模仿數千年以前發言人的語意,曰代圣賢立言。可見八股是一種沒有多少實際用途的純粹應試文體。后人對科舉制度的批評,很大程度上不是針對制度本身,而是對明清兩代所行八股取士法的批評。
二、蒲松齡制藝文的特點
參照清代科舉考試的衡文標準,本文主要考察蒲松齡的考場制藝是否符合當時中舉的要求。蒲松齡現存23篇八股文,由盛偉編《聊齋文集》卷十《聊齋制藝》所收錄,這些材料是路大荒先生早年在淄川天山閣得到的,其中有的是蒲松齡參加童試、鄉試科考作品,有的約是他為生員時的窗課,對照八股取士衡文標準,《聊齋制藝》存在以下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小說筆法多,擅長摹寫世情,賦有求異性的思維習慣;二是學理不深,對圣賢之言體悟不透,代圣賢立言水平不高;三是不符合八股定體,八比未能相對成文,喜好馳騁文風,致使字數超標。這些是他與中舉標準不符合的地方。
(一)《聊齋制藝》好用小說筆法
《蚤起》《一勺之多》兩篇制藝相傳是蒲松齡二十歲時的入泮之作,得到時任山東學政施閏章的欣賞。順治十三年(1656)冬,施閏章奉使督學山東,翌年正月,試各郡所取童生,宣示:“能作詩賦者,許各展所長。”施閏章是一位飽學之士,又是著名詩人,遠非一般試官可比,他取士衡文的眼光與標準自然也非同一般。在順治十六年(1659)春日的童試中,道試正場為兩篇四書文,施閏章出的題目是《蚤起》《一勺之多》。蒲松齡作這兩篇制藝文,大為施閏章欣賞,以縣、府、道三試第一的成績進學。《聊齋制藝》首篇是他童生試的考卷《蚤起》,文末附有施閏章的評語:《蚤起》“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亦維風移俗。”《一勺之多》“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游行之樂。” [3]1406如果撇去文學眼光,以八股文的衡文標準重新審視這篇《蚤起》,就會發現這更像是一篇描寫人情世態的小品文,與八股文格調相去甚遠。
當斯夜也,必有晤言不寐,坐以待旦者矣!于是竊竊然而自念也,曰“吾其起乎?”因思良人之出也,奔走惟恐其后。使良人起而我不起也,則閨閣之步,又緩于男子,恐我起而良人出,我出而良人渺矣??扇艉??又憶良人之歸也,趨趕每悔其晚,使良人起而我始起也,則膏沐之事,倍多于弁冕;恐起者猶在室,而出者已在途矣,可若何?如是則起之不可不早也。 [3]1403
這段文字是作者揣摩齊人之妻欲偵伺齊人外出真相而早起的種種心理和情狀,可謂真切生動。雖然這篇制藝文是參照八股格式寫的,但并非一本正經地闡明書義,也非代圣人立言,作抽象說教。從這里明顯可以看出,蒲松齡善于摹寫世情,富有小說家氣質,用這種文筆去寫小說會是很出色的,卻不合乎八股文的格調?!拔膶W家施閏章慧眼識文才,加以垂青,置諸案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遇到一般的平庸的學官,以八股文的死板格局,來評閱蒲松齡的這種卷子,恐怕就會棄而不取,打入落卷中去了。這大概就是蒲松齡終身困于鄉試的一個重要原因?!?[4]16像施閏章這樣有學問、有文學修養的試官是不多的,簾內諸公大都是以八股文為敲門磚而進身的,他們評閱蒲松齡此等頗有點出格的文章,是不會另換一副眼光的。
在科舉考試的起步階段,蒲松齡作八股文的經驗尚且不那么豐富,存在好用小說筆法的問題,可以理解;可是,在之后四十三年的鄉試歷程中,他還會頻頻犯同樣的錯誤而沒有意識去改變文風嗎?應該不會。蒲松齡除了應每三年一次的鄉試,還得參加鄉試前的歲試和科試,得做許多課業上的準備,勤于課藝(即窗藝、窗稿)。清代鄉試、會試后,主考挑選試卷中文字符合程式的八股文章(即制藝,時藝),編刻成書,供士子學習參考,稱為“闈墨”。蒲松齡應當熟悉八股文的標準和格調,但他始終鄙夷、排斥這一文體,在《聊齋志異·賈奉雉》一篇戲稱考官們先前所作的得以入仕做官的拙劣八股文為“物事”,而“簾內諸官,皆以此等物事進身” [5]2466從他的制藝文來看,他不愛端著架子,故作嚴肅地勸懲訓誡;他的文采固然不容置疑,但是思想不過關。他之所以不肯改變自己的風格以迎合時文標準,一方面是期望能夠遇到像施閏章、黃叔琳那些賞識他的有文學修養的考官,另一方面出于他自身執著、倔強的性格,不肯輕易改變自己風格。因此,他的文章總有一種“孤憤”之感,“孤”是指見識上的“孤”,是無人賞識、心里不痛快的感受,“憤”指發憤,滿懷憤懣不平之氣。這是他為人與為文的風格問題。他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制藝也存在類似問題。
(二)《聊齋制藝》學理不深
蒲松齡的八股文學理也不夠深入,對圣賢之言體悟不透,尤其體現在破題、承題、起講這三個環節。作為八股文的非正式議論部分,這一段簡明扼要地點明題義的概括性文字,每見作者巧思,素來為闈場試官所看重,甚至成為中式與否的依據?!蹲迂曉黄┲畬m墻 百官之富》為蒲松齡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的秋闈之作,便存在學理不深的問題:
賢者辨論圣之誤,兩形之而知所見者淺矣。①夫子貢寧敢望夫子哉!譬之以墻,而見不見異矣。故子貢告景伯而儆叔孫也。②曰有于中則著于外者,此天下之恒情也。因其外而測其中者,此天下之恒見也。以天下之恒見,測天下之恒情,則得矣。抑知顯者非高,微者非卑,固有人焉,不可以恒情測者乎?③今叔孫謂賜賢于夫子,是不知夫子止知賜矣。不知夫子,是不見夫子也;止知賜,是僅見賜也。僅見賜,所見則隘已。抑不惟不知夫子,且不知賜矣。不知賜而猶能見賜,以賜易見者也。不知夫子而遂以不見夫子,以夫子難見者也。難見而自以為見,所見則謬已。④ [3]1406
①破題二句。凡破題無論圣賢與何人之名,均須用代字,故以“賢者”二字代叔孫武叔、子服景伯和子貢,以“圣”代孔子,形式上正確。此處屬冠冕堂皇、中規中矩的正破,符合對大題之破貴乎冠冕、無需靈巧的基本要求,其意思為,武叔和景伯在背后議論圣賢的分量,與子貢相比,他們倆的見識是較為淺薄的,他們眼睛所能看到的也是淺顯的表面。此處破題符合文理的基本要求,但問題在于淺顯,明破了“宮墻”,沒有暗破“百官之富”,在文理上缺少深度。
有學者認為,此文破題“從子貢為孔子辯護切入,未能關涉‘百官之富,既不融貫,也乏靈巧,實屬平庸?!?[6]9所言兩處有誤,一者破題尚未入圣人口氣,何來“子貢為孔子辯護”之說?二者大題之破并非貴在靈巧,而是貴在冠冕,何來“也乏靈巧”之說?可見其對于破承不入口氣的行文要求、對大題的破題規矩、對文題的種類缺少確切認識,才產生了這般誤解。
這篇制藝的文題出自《論語·子張》中的一章: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p>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7]204
此章共分三節,題中“子貢曰譬之宮墻”和“百官之富”兩句話,取自同一章的同一節,從出題方式看,這是文題中的“數句題”,屬于八股大題。清代鄉試、會試多出大題,較為整齊,童生試、科試、歲試等小考出小題居多,此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截搭題” ① 。不同類別的文題,對應不同的破題標準,按商衍鎏所云:“大題之破貴冠冕,小題之破貴靈巧,其要在于將題目之意義破開,而扼題之旨,肖題之神,因題而制,不暇舉例也。” [1]261可見,大題之破要求冠冕,中乎規矩,無需跳脫和靈巧。據此,蒲松齡此篇破題合乎要求,屬于冠冕的正破,然而文理上缺乏深度,才是其問題所在。
②承題四句,承題諸人直稱名號,故稱子貢、景伯、叔孫,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氣。正破用反承,此處是反承,合乎文理。其意思為,子貢哪敢與自己的老師孔子比肩呢?他把自己比作及肩之墻,把老師比作數仞之墻,墻之高低不同,故墻內所見不同。所以,子貢要告訴景伯和叔孫這個道理。破、承雖合乎邏輯,但只在圍繞“宮墻”作文章,且把宮墻完全理解為“墻”,忽視了對“宮”的涉及,使得文理不深。
③起講十一句,起處用“曰”字,入子貢口氣對子服景伯說,“有于中則著于外者”等四句正起,“此天下之恒見”等三句反承,“抑知顯者非高”等四句轉合。起講之后,皆是子貢口氣。起講十一句始終圍繞“有于中”與“著于外”、“恒見”與“恒情”作文章,作者雖有關涉“宮”與“百官之富”的意味,卻沒有總括全題,籠罩全局,仍把側重點置于“墻”字,對“宮”的內涵缺少闡發。以至于在下文的起比、中比、后比、束比部分,對“譬之宮墻”大作文章,忽略了對“百官之富”的闡發。
總而言之,此文破題、承題與起講從形式上是合乎要求的,但文理上較為淺顯,對文題之意發掘不深。題目中的“譬之宮墻”,“宮”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內蘊、內在的底蘊份量,“墻”是指一個人的城府表現、外在的言行舉止??鬃拥摹白趶R之美”“百官之富”取決于他的思想底蘊和內在份量,因此“宮”才是此篇制藝的論述重點。然而,蒲松齡把“宮”、“墻”混為一談,以他觀點,墻的厚度尺寸即關乎圣賢的份量,理解存在誤區。對于這個題目,制藝名家梁章鉅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譬之宮墻,宮是宮,墻是墻,子貢語原只側卸到墻字,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與室家之好,都在宮里分別,與墻無干。惟其宮有不同,故墻有高卑之異。” [8]18可見,“宮”不是“墻”的修飾詞,“宮”和“墻”不可混為一談,“宮”才是此篇闡述的重點。
(三)《聊齋制藝》不符合八股正格
八股文對文體有一套嚴格、規范的要求,蒲松齡的制藝存在八比未能兩兩相對成文的問題,相對部分存在長短不一、緩急不同等現象,而且全文經常字數超標、篇幅過長,不符合八股行文的要求。
蒲松齡的制藝《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文題出自《孟子·盡心下》,據王敬鑄記載,“傳為康熙十三年甲子科先生秋闈之作”,路大荒按語:“甲子當是康熙二十三年,時柳泉先生已四十五歲。”(盛偉《蒲松齡全集》第1409頁)此年為山東鄉試年,所言康熙二十三年(1684)當無誤。茲錄全文如下:
圣人之大,于其所小者見之矣。①蓋一作一登山觀,而魯與天下自見其小。非小也,孔子之大也。②且無有圣人,固無人而不見其大者也。然或易一境焉,有時而具其大,則其大猶可得而量矣。千古有人焉,其大也在一國而見,在一世而益見。宇宙之廣,而以一人出乎其間,遂覺宇內止此一人。而其視宇宙之廣,若無不出乎其下者,此則真圣人之大也。③吾見之孔子已。孔子在當時顧其有所以為孔子者,而人不及知也。但見一國之中,若止有一孔子;天下之大,若止有一孔子。而且一國之中,天下之大,其聞孔子之風者,亦無不尊孔子;慕孔子,而不能遽至乎孔子。④大哉孔子!吾得而見之孔子矣。⑤凡區域之境,伏處不見也,升高而望之,則見矣。然千里之遙,所見者何少,所不見者何多,亦渺渺無終極矣。迨夫所進彌止,所處彌高,則向所遙而意之者,亦猶幾席焉耳。念世之與我等夷者甚眾,而忽見罕覯若此,無他,其見遠也。凡物境之觀,夷視不知也,憑虛而臨之則知矣。然無加之高,知者什一,不知者什九,則了了誠寡聞矣。故所處益高,所見益大。則向所心而揣焉者,亦猶是方域焉耳。夫世之環我之耳目者無盡,而何以曠邈若此!何則?其地殊也。⑥吾因是而思孔子。⑦其登諸東山乎?國則黽蒙也,勢則彈丸也,則小魯也;其登諸泰山乎?四海寰中之區,猶撮土也;東西朔南之地,猶襟帶也,則小天下也。⑧孔子不嘗登東山泰山哉!自東山泰山以來,其登之者不知幾何人矣。而魯自若也,天下自若也。吾知魯之小,不小于東山之登,而小于孔子也;天下之小,不小于泰之登,而小于孔子也。然則孔子實能小魯小天下矣。若孔子者即不登東山泰山,亦能小魯小天下矣??鬃迂M曰登東山泰山哉!自有孔子以來,其不登東山泰山者幾何日矣。而魯若失其大也,天下若失其大也。吾知孔子之小魯,有所以小魯者;孔子之小天下,有所以小天下者。然則孔子真能小魯小天下矣。不惟孔子,即暫見孔子者,亦將小魯小天下矣。⑨故孔子之祝人如登山,而人之祝孔子如觀海。⑩ [3]1408-1409
①破題二句,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扼題之旨,肖題之神,因題而制。圣人“所小者”體現了“圣人之大”,“所小者”明破“小魯”與“小天下”,暗破孔子“登東山”與“登泰山”。凡破題無論圣賢與何人之名,均須用代字,故以“圣人”二字代孔子。
②承題四句,將破題中緊要意義承接而下,明快關連?!棒斉c天下自見其小。非小也,孔子之大也?!逼祁}反承破題,一正一反。承題可直指圣人諸賢其名,不須用代字,故孔子直稱“孔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氣。
③起講十四句,多少句數并無定法,可以任意伸縮。起處用若曰、意謂、且夫、今夫、嘗思等字皆可。“且無有圣人”以下,入孟子口氣;起講之后,皆是孟子口氣。起講須總括全題,層次分明,然此處不佳,意思含混,未有籠罩全局感。
④“吾見之孔子已”一句領起,用三句入題,也稱提筆。“但見一國之中”“而且一國之中”兩句領起“起二比”(亦曰“提比”),應當是每比四句。然此處上比四句,下比六句,蒲松齡應不會犯如此簡單錯誤,故推測后人斷句有誤,正確斷句當為“而且一國之中天下之大,其聞孔子之風者,亦無不尊孔子慕孔子,而不能遽至乎孔子?!庇靡庠陬}目中“魯”與“天下”盤旋,“一國”即指“魯”,輕逗“孔子之大”而未實作。此文存在起二比的字數繁簡不同、聲調緩急不同、無法相對成文的問題。
⑤為提比后之出題兩句,與入題“吾見之孔子已”呼應,起過接連合之用。
⑥此為中二比,共三十二句,是闡釋題目神理之所在,鎖上關下,向背開合,可以參之議論,但不宜全部用實筆實寫。中二比關合題目,闡明登東山、登泰山而小魯、小天下的緣由,乃“其見遠也”“其地殊也”。作者代孟子立言,身臨其境地設想圣人“升高而望”“憑虛而臨”的情境,揣摩他的心理活動,“念世之與我等夷者甚眾,而忽見罕覯若此,無他,其見遠也。”“夫世之環我之耳目者無盡,而何以曠邈若此!何則?其地殊也?!敝卸戎械摹俺霰取迸c“對比”相對成文,寫得生動、逼真,富有情境感和人性化的色彩。
⑦此為過接,一句,與入題、出題遙相呼應,語意連串。出題、入題、過接皆用散句,點醒文義,使之一氣相生。于中比后過到題目之首句“孔子登東山”,緊接二小比“其登諸東山乎”。
⑧為中比后之二小比十句,其中“出比”四句,“對比”六句,存在無法相對成文的問題。兩句設問,再次點題,但延續了中二比的情境描寫,文意略顯重復、冗長。以“黽蒙”“彈丸”比之魯國,以“撮土”“襟帶”譬之天下,此處不乏豐富的想象力。
⑨此為后二比,出比十四句,對比十三句,再次出現無法相對成文的問題。后二比一般為十到二十句,此處有二十七句,篇幅過長。一般中比略長,后比之文相應略短;此文中比已有三十二句之多,后比本應略短,然此處太長,致使全文篇幅冗長、雜旮,意思重復、多余。可見作者為文風格,喜歡盡情馳騁,不受格局約束,甚至忽略基本的格式要求。
后二比總起“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文題,總體上氣勢舒暢,意無余蘊,全文到此而成篇。后二比從正反兩面,論孔子小魯小天下的原因,以孔子的境界、修養,足以小魯、小天下;即使不登東山、泰山,亦能小魯、小天下。后比之文,汪洋恣意,雖然富有文采,卻不甚合規范。
具體來說,出比乃自古以來,登東山、泰山者不知有多少,卻未曾有人感嘆魯之小、天下之小,因為他們達不到孔子的境界、仁德修養;對比乃自孔子以后,不登東山、泰山者不知有多少,有人能感嘆魯之小、天下之小,是因為他們敬仰并追尋孔子那樣的境界、仁德修養。
作者代孟子立言,“即暫見孔子者”,與上文“吾見之孔子矣”、“吾得而見之孔子矣”、“吾因是而思孔子”呼應,文脈貫通。
⑩此為全篇之收結,用兩句收結完篇。
綜上言之,就八股形式而言,此文破題、承題、起講、出題、入題、過接、收結,均用單句法,符合了八股文的格式要求。但除了中二比,起二比、二小比、后二比有用對句,有用單句,未能完全相對成文。按照商衍鎏所言,“比者對也,起、中、后、束各兩比內,凡句之長短,字之繁簡,與夫聲調緩急之間,皆須相對成文,是為八股之正格?!?[1]261此文的八比,也是八股文的主體部分,兩比之間無法一一相對,部分對偶文句,也存在長短不一的現象,這些行文方式不屬于八股之正格或定體。
上一篇《子貢曰譬之宮墻 百官之富》的八比部分,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起講之后用“今叔孫謂賜賢于夫子”一句領起,直接入題?!笆遣恢蜃又怪n矣”下為起二比,每比八句,用意在題目“子貢”和“夫子”、“宮”和“墻”盤旋,輕逗“宮墻”而不實作。八股文之八比,每比中出比與對比應當相對以成文,此為定體,根據文章與定體,發現盛編《聊齋制藝》此段所注標點有誤,正確斷句應為:“是不知夫子,止知賜矣。不知夫子,是不見夫子也。止知賜,是僅見賜也。僅見賜,所見則隘已。抑不惟不知夫子,且不知賜矣。不知賜而猶能見賜,以賜易見者也。不知夫子而遂以不見夫子,以夫子難見者也。難見而自以為見,所見則謬已?!比舸?,則出比八句,對比八句,形式兩兩相對,且“不惟不知夫子,且不知賜矣”是對于“是不知夫子,止知賜矣”意義闡發的遞進,為文有層層深入之感。但是,問題在于每比之間,句之長短、字之繁簡、聲調緩急這三點無法相對成文,與鄉試中舉文章相比,不符合中舉的標準。今人按文意分段、注出標點尚且困難,何況闈場內需大量閱卷、挑選薦卷的簾官,未必能細細剖析文意,其八比形式存在硬傷,應當是不能入選的。
就篇幅而言,此文存在字數超標的問題,愈顯作者盡情馳騁的文風。八股文字數,在不同時期要求略有變化。清代順治二年,“初場文字每篇不得過五百五十字” [9]77574;康熙二十年,“第一場文字,每篇限六百五十字,違例謄錄取中照例議處?!?[10]178可見,清代對制藝字數有明確、嚴格的要求,違例者不得中式,甚至“照例議處”。蒲松齡此文693字,也超出當時650字的篇幅要求,亦屬于違例?!皩ζ阉升g的23篇《聊齋制藝》的字數予以統計,發現只有4篇的字數在順治二年規定的550字以下,違例率高達82.6%。” [6]12
就文章風格而言,此文富有想象力,不乏貼切的心理和情境描寫,也有不少生動、形象的比喻,在中比和后比供作者發揮為文實力的部分,他往往盡情馳騁文筆,將題目神理、意蘊闡發殆盡,方才住筆,雖然富有文采,卻句數過多、篇幅冗長雜沓,意思多有重復之處。他參加童生試的制藝《蚤起》和《一勺之多》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由此觀之,好用小說筆法、學理不深和不符合八股正格是蒲松齡的制藝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使得他的文章不甚符合八股衡文的標準。從根源上說,這是他小說家的氣質與求異性的思維方式所致。蒲松齡長年搜集和創作離奇故事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日漸培養了求異的思維習慣,表現為小說筆法多、形象思維多、富于奇幻想象、擅長文藝描摹,行文不端架子,而且不乏搜艷獵奇的好奇心理。恰如魯迅先生的評價:“《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11]149蒲松齡的文采不容置疑,但是他的八股文才不過關,文章從功令格式與文理深度上達不到中舉制藝的標準,也不符合謹嚴端持、代圣賢立言的格調??梢哉f,是《聊齋志異》的創作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科舉考試。因為志怪搜神和科考文章的筆法迥然有別,二者是在兩個方向上用力的。友人張篤慶曾勸他放棄收集《聊齋》故事,同鄉孫蕙也告誡他須“斂才攻苦”,專心科舉,都說明兩者很難兼顧。這種小說家氣質和求異性思維方式正是奠定了蒲松齡在文學史上歷史地位的基石,也是他在科場上屢屢失意的根源。
三、蒲松齡補稟貢經歷與應考水平
蒲松齡的科舉生涯始于清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時年二十歲。“春日,提學道施閏章按臨章丘,歲試濟南府生員;因前往參加諸生歲試后之童生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甚。” [12]139他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鄉試生涯,但始終未能中舉??滴醵旯锖ィ?683),蒲松齡補廩膳生員,時年四十四歲??滴跄觊g朝廷規定,秀才三年一次歲考,在宗師案臨之年舉行。歲考考到一等,挨號排隊到一定年限,可以補廩生,領取朝廷補助。這份補助,蒲松齡用了二十四年才得到,用時較長。在他食廩二十八年之后,即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他考貢中式,遂補歲貢生??滴跄觊g府、州、縣的廩生在食餼十年之后,挨次升貢,成為歲貢生,升歲貢類似于論資排輩的朝廷“援例”行為,達到了生員的最高等級。從食廩和補貢這兩步來看,蒲松齡一共用了五十二年之久,歷時漫長,可見他在科場的進步是很慢的,應考的水平也是有限。
據載,蒲松齡出貢半年多,縣里既沒有按規定給他立旗匾,也沒有給他發貢銀,讓他很不高興。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蒲松齡時年七十三歲,夏天呈文致縣儒學教諭孔衍弼,請求支發歲貢銀兩。盛編《聊齋文集》卷五《請討貢銀呈》:“況今錢糧掛欠,因之冀望良賒。懇祈老恩師破格垂青,將兩年所應發,盡數支給,則受浩蕩之恩波,還應投柜;而感出納之慷慨,不異解囊?!?[3]1250蒲松齡在文中稱“老恩師”而不言“老父母”,推測其身份為儒學教官,而非知縣。此時淄川縣學教諭為孔衍弼?!叭ツ晔旅芍Y斧”云云,應指照舊例從縣學教諭處領取考貢的路費。而且,歲貢之后插旗掛匾之事遲遲未得落實,稍后因作呈文致知縣譚襄求貢生旗匾。盛編《聊齋文集》卷五《討出貢旗扁呈》:“生出貢半年有余,未蒙獎藉。切思恩即速推,亦非損史云之清俸;惠乃久靳,遂疑為陽王之善忘?!?[3]1247由此句知此篇呈文約寫于本年五六月間。十一月二十七日,知縣譚襄至門懸掛貢生匾額;友朋亦前來相賀,有詩紀事。盛編《聊齋詩集》卷五壬辰《十一月二十七日,大令贈扁》七絕一首:“白首窮經志愿乖,慚煩大令為懸牌。老翁若復能昌后,應被兒孫易作柴?!?[3]1927次年,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己(1713),蒲松齡時年七十四歲,“自康熙五十年十月考取歲貢后,應經縣學所發歲貢銀兩久不見發出;去歲除向縣儒學教諭孔衍弼具呈催討外,又曾作呈文向知縣譚襄催討,然俱不見效。無奈,又煩吏部官員、友人楊萬春致書譚襄討取。轉眼三載,貢銀仍不可得,有詩紀事?!?[12]539補貢并未給他帶來多少心理慰藉與滿足。由蒲松齡這段經歷可見,歲貢生在清代并不怎么受重視,只是一個虛名而已。
總觀蒲松齡走過的科舉生涯,“落拓名場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頭”,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八股文風、格調與科舉選才的標準不符。順治年間,科場開始崇尚典雅純粹的八股文風,扭轉了明末空疏、蕪靡的文風,至康熙、雍正朝文風日漸醇厚。相伴而來的,是舉子們對義理的闡釋愈加透徹、精深,對文章形式的追求更加雅致,對典籍經書的研習也更為深入,這才有了場中文字多“癡肥”一說。清代王培荀欣賞蒲松齡時文形象傳神、清思婉轉的特點,指出這是蒲松齡屢試不第的原因:“作文空諸所有,一縷清思為題,曲曲傳神寫照,時文中白描高手也。施愚山評其文謂‘剝膚規骨。場中文多取癡肥,故終身不遇?!?[13]20所謂“癡肥”,應當是指時文代圣人立言、對儒家典籍經書亦步亦趨而呈現出的憨拙之態,與蒲松齡富有文采的小說家氣質不同,但是這種風格卻合乎科場要求。通過還原蒲松齡所經歷的清初科舉和舉業之路,參照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標準,對《聊齋制藝》加以分析,我們發現他的小說家氣質和科舉選才的標準是相悖的,他在清初山東農村所形成的求異性思維方式與科舉所要求的求同性思維方式亦相悖,這些可能是造成他科舉考試屢試不第的根源。
參考文獻:
[1]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2]欽定大清會典則例[M]?蛐?蛐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盛偉.蒲松齡全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4]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M].濟南:齊魯書社,1988.
[5]趙伯陶.聊齋志異詳注新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6]胡海義.蒲松齡的八股文研究[J].蒲松齡研究,2012,(3).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梁章鉅.制藝叢話[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9]伊桑阿,等.大清會典·科舉通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大清會典則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12]鄒宗良.蒲松齡年譜匯考[D]?蛐?蛐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13]王培荀.鄉園憶舊錄[M].蒲澤,校點.濟南:齊魯書社,1993.
(責任編輯:譚?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