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
2018年初冬,一個普通的清晨,重慶市牌坊壩村,38歲的張正群走進自己的土雞養殖基地,準備開始自己忙碌的一天。但這份“普通的忙碌”可來之不易。
7年前,原本從事建材批發生意的張正群從城市回到家鄉,創辦了合作社下的“生態雞養殖基地建設園區”,事業做得紅紅火火,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女性創業致富帶頭人”。她還號召當地農村留守女性和老人參與,為其提供雞苗及全程無償技術支持,并在養殖出欄期后,以高于市場批發價收購。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扶貧增收,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但農業生產所需的持續性資金投入及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缺口問題,也讓張正群犯了難。
事情發生轉折,是在2017年。平安普惠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致力于向鄉村創業女性提供免息貸款和創業能力建設服務。經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專業評估及平安普惠的全面調研,張正群和她的合作社順利獲得100萬元免息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據了解,這一項目的實施還將輻射帶動周邊農戶50多戶、200余人,戶均增收3萬余元,人均增收超5000元。
張正群所遇到的困境,是我國三農問題的一個縮影。目前,三農信貸是我國金融體系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融資問題仍是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要求提升金融服務小農戶水平,鼓勵產業鏈金融、互聯網金融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為小農戶提供金融服務;鼓勵發展為小農戶服務的小額貸款機構,開發專門的信貸產品。
加速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解決三農信貸難題,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問題。
來自內蒙古的托亞,今年50歲,是海拉爾少數會做傳統纏絲線的草原女性。丈夫去世后,因為牧業不景氣,托亞拾起母親傳授的傳統手藝,做起毛氈絲線生意,維持著一家的生活,但進貨時經常遇到資金困難,讓托亞感到快堅持不下去。
另一邊的曹志敏,也同樣犯愁。他在家鄉黑龍江佳木斯創辦了合作社,種植木耳,為近百位鄉里鄉親解決了就業問題,但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回流慢,“資金緊張的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曹志敏只能選擇低價拋售,擴大經營更不敢奢望。
中國的廣闊鄉村,經過多年發展,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都基本具備,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創業機會,但在這些創業者面前卻總有一道過不去的坎兒:三農資金缺口問題。
這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一是農村市場地域分散、偏遠,管理成本高;二是農民風險管理嚴重落后、征信缺失、沒有有效抵押物,風險管理且識別成本高;三是三農人群受限于知識結構管理水平,風險意識較差,最終導致要么缺思路、少項目、沒市場,要么盲目冒進,經營不善的概率大。
三農融資難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流動性傳導至三農人群的有效渠道長期沒有建立起來,而傳統金融機構作為“主動脈”在為三農人群輸血的過程中也存在兩大痛點。
首先,在傳統的借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常獨立完成從申請到放款的全部業務環節,但每種類型的金融機構難免在某些環節存在短板。這種“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在面對三農信貸復雜需求時顯露出弊端,無法有效服務三農人群,造成三農信貸服務供給不足,三農發展出現“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
其次,傳統金融信貸不適宜三農土壤,以技術加持,推動金融機構從“最后一公里”行進至“最后一百米”,但科技的有效作用在現階段也遇到了現實問題。
原因在于,我國廣大三農人群的生產經營行為線上化程度普遍較弱,大多數在線下場景發生,現有征信系統和線上大數據系統對涉農的線下交易場景覆蓋率不高。三農的數據積累缺失,難以應用,最終導致三農借貸的風險評估難、成本高。另一方面,三農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較弱,對線下金融服務依賴度仍然很高。
剩下的這“最后一百米”,成為攻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突破口。
單純依靠技術,短時間內無法解決三農融資的現實問題,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把技術和線下金融服務體系相結合,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找到一條既符合行業發展現狀,又滿足三農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為了探索商業可持續模式,服務更廣泛的三農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開始擴大聚合的范圍,與長期服務三農的農業基層服務機構合作,充分發揮長期服務農村基層的優勢,更廣泛深入地為三農人群服務。目前,平安普惠與重慶農村基層服務機構合作的低息三農貸款產品已經落地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合作。借助信貸服務機構間的合作,聚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具有模塊優勢的參與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資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是一種更為理性、高效的商業模式。
2005年以來,平安普惠已累計為以小微、個體工商戶為主的800萬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務,其中約70%未從銀行獲得消費類或經營類貸款。其業務遍布全國310個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覆蓋率達93%。
依托的正是平安普惠全新普惠借貸商業模式——“聚合模式”,以金融科技為基礎,構建開放式的聚合借貸服務平臺,憑借標準化聚合機制連接場景方、增信方、資金方等多類信貸業務參與主體,為普惠金融人群服務。
“聚合模式”下,多方協同,不僅提高了服務普惠金融人群的能力和效率,實現運營成本、風險成本和資金成本的“三降”,使業務在穩健運營的前提下形成規模效應,還進一步攤薄單位成本,促動信貸服務逐步實現從“普”到“惠”的裂變,有助于為傳統金融機構這個“主動脈”到末端的普惠金融人群之間打造有效的“毛細血管”體系。
借助業務模式的創新,平安普惠為張正群們提供普惠借貸支持,讓他們的創業發展擁有“最初的火種”,讓這群“鄉村能人”能安得下心、穩得住腳、干得成事,幫助鄉村擁有“造血”功能。
2016年開始,平安普惠先后通過和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合作,幫助農村創業群體,發放免息貸款。得益于此,托亞近兩年前后獲得7萬元貸款,曹志敏獲50萬元貸款,有效緩解了資金難題。
為了探索商業可持續模式,服務更廣泛的三農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開始擴大聚合的范圍,與長期服務三農的農業基層服務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它們長期服務農村基層的優勢,更廣泛、更深入地為三農人群服務。目前,和重慶農村基層服務機構合作的低息三農貸款產品已經落地,2019年將在全國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