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菲
“如果沒有這些工程師,企業根本辦不下去,更別說取得什么成績了。”佛山市南海中南機械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毛衛東如今提起“星期六工程師”依然難掩興奮。
當時毛衛東的企業從事柴油機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但由于缺乏相關人才,工作遲遲未能推進。后來,來自廣州的技術專家受邀來到南海,幫助企業攻克了零件熱處理和測繪等難關,實現了氣閥和缸體等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星期六工程師”的故事上演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遍神州大地,南海正迎來一次空前的產業變革。南海農民紛紛“洗腳上田”興實業、辦工廠,一批蓬勃向上的民營企業應運而生,也為南海“工匠精神”的城市名片奠定了基調。
但由于工業基礎薄弱,備受技術、人才等因素掣肘,借助“廣佛核心區”的先天優勢,南海民企向廣州市的研究所、國有企業及高校專家“借腦”,這些科研人才利用節假日來到南海,為企業答疑解惑,為科技成果“市場化”提供強大推動力,而該群體也由此衍生出一個暖心的名號——“星期六工程師”。
“星期六工程師”的到來讓南海民企重獲新生,同時引發南海對人才的重視。在政府大力實施諸如建立人才檔案、提供福利住房等吸引人才的一系列舉措下,眾多人才奔赴南海,為制造業升級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幾十年來,堅守匠心的南海民企助力南海走出了一條輝煌發展之路,南海也走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伴隨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管理趨嚴等因素影響,依靠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南海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工匠精神”是創新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撐。2011年,南海實施“人才立區”戰略,并作為當年的核心戰略推進,成立實體運作的區人才工作領導辦公室,極大推動了南海創新發展。
“十三五”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廣佛同城化、軌道交通等發展新機遇接踵而至,創新再一次成為南海的頭等大事,而其關鍵因素在于人。為此,南海在人才戰略上持續發力,一系列人才建設舉措相繼落地。2016年7月,南海在全國首創并上線“人才板”,通過集聚創新創業要素資源,提供展示孵化、項目融資、產業交易等多種增值創新創業服務,鑄就了一批人才團隊和企業的快速成長;去年,“2+5”人才新政空前發布,標志南海的人才戰略又上新臺階。該政策在加大對頂尖人才的引進和扶植基礎上,加強了對具有工匠精神的基礎性人才的激勵。自去年起,南海區每年投入數億元作為人才專項基金,其用心程度可見一斑,也是對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揚。
從桑基魚塘到工業騰飛,歷代南海“工匠”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推動創新項目落成,為南海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扎實的“草根力量”。南海人對匠心的堅守,也得到了市場的迅速反應。扎根行業近20年,廣東華特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傅鑄紅,研發出有著99.999%電子氣體純度的六氟乙烷,可應用于蘋果手機、液晶顯示屏的生產,一舉打破國外壟斷的局面,華特氣體因此搶占了國內超六成的市場。
從最初的“廣東四小虎”到如今中國中小城市百強區的領頭羊,南海在重視用人才推動技術創新的驅動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于南海的未來,黃志豪表示,接下來,南海將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全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客新都市,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再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