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今年兩會,中央發布了將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的承諾。除增加央企上繳利潤以彌補減稅“缺口”外,解決財政收支平衡問題,還是靠開源節流,要過緊日子。
這一史無前例的減負承諾背后的深層變革,是對政府自身尤其是對政府執政理念和行為的挑戰,是進一步提高現代治理水平,從投資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的需要。應對這些挑戰決非一日之功。這需要轉變思路,比如財政增收的慣性思維。
財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維持國家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如果一味為增加財政收入而財政,其結果只能是一味擴大財政收入,并將之作為量化指標衡量地方政績。其結果可能是,中央一邊要求減稅,地方一邊增加企業負擔(比如社保負擔),只能是越減稅負越重。
3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與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博鰲亞洲論壇就“減稅的邏輯”展開討論。吳曉求延續了去年央行的基調:經濟下行時期,財政不能光想著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財政收入。財政政策的核心應該是維護宏觀經濟穩定。賈康則澄清了幾點:一是中國社保負擔確實很高,單純“減稅”不行,還要強調“降負”;二是中國以流轉稅為主,負擔最后還是落在消費者頭上。他承認,要“跳出財政看財政,要服務全局”。
“賈吳之爭”反映出中國稅收的邏輯。其一,降稅只是“降負”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降低制度性的成本。其二是稅收跟公共服務是否匹配的問題,納稅人最終關心的還是交稅后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公共服務。這些問題都涉及國家治理的核心問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穩定現行征繳方式,各地在征收體制改革過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業實際繳費負擔的做法,不得自行對歷史欠費進行集中清繳。今年要務必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有超過60%的貢獻來自這些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釋放出來的生產力,是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
此外,為了防止減稅后地方財政收支出現問題,財政部也早有準備,將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提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最后,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除了依靠增加中央轉移支付外,是否可考慮轉變慣有做法,考慮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比如提高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增加民辦醫院的發展空間,鼓勵大量發展民辦養老院等。如這些公共服務不再需要政府一手包辦,加強市場化運作,也會更加高效精準。
總之,今年減稅得向政策要效果。這需要我們改變財政增收慣性思維,也需要轉變提供公共服務須政府一手包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