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腳
人居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條件,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是加快美麗鄉鎮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和期待。為進一步了解我縣農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分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縣政協社會發展委員會于7月初組織專委會全體成員進行了專題調研,以期通過調研來創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與提升的辦法,促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居住人的品位。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我縣農村人居環境狀況
1.涉及方面廣。農村人居環境,既涵蓋衛生條件,又包括生活舒適度,既涉及公共服務、民主權利,又囊括社會治安和人文和諧,人居環境既有生活基礎設施這些“硬”性的東西,又和民生民權、社會和諧這些“軟”性指標分不開,關聯縱多。我縣是農業大縣,農村涵蓋249個行政村,2297個村小組,27個居委會,有農戶125258戶,農為業人口410690人,占全縣總人口78%,農村人居環境影響不僅面積廣,而且涉及人口多。我縣至今大力開展的870個村點村莊整治建設,就直接惠及4.04萬戶15.2萬人,100個移民新村全部建成,惠及2.3萬移民。
2.工作力度大。自2006年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我縣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新農村建設”和“峽江水利樞紐移民新村建設”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新農村建設就累計投入資金4.74億元,進行了870個村點的整治建設。
3.群眾期望高。各地群眾對居住環境的改善都懷有高昂的熱情和深厚的期盼,許多沒有列入公路村村通或新農村建設項目的村莊自行組織村民,籌資籌勞,修建通村公路和進行村莊整治工作,個別如白水鎮上東云村的高塘組戶均出資達到1.2萬元,但他們都毫無怨言,并積極參與。
二、我縣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
1.面源污染堪憂。一是“臟、亂、差”現象仍然突出,污水亂排,垃圾亂扔,糞便亂流,衛生情況不容樂觀。二是水庫、水塘等水源富營養化程度驚人,全縣小(二)型以上水庫195座中,除了65座沒有養殖條件外,130座都被承包進行了水面養殖,今年上半年水樣送檢水質50%多不達標率。三是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土壤理化性狀逐年惡化,農藥殘留大,重金屬含量越來越高,農產品質量保障受到威脅。
2.村莊規劃滯后。一是村組發展規劃還沒有完成,僅完成了18個鄉鎮總規和259個行政村規劃編制工作,尚有502個自然村莊還沒有進行規劃。而且全縣大多鄉鎮僅對30戶以上村莊開展規劃,30戶以下的村組基本沒有開展;二是規劃大多停留在紙上,重規劃輕實施,只見新房不見新村。
3.基礎設施薄弱。一是村村通中的道路雖然基本完成硬化,經過新農村建設的村組道路也實現了硬化,但許多村組道路還是空白,路面泥濘坑洼不平。二是集中供水少,村民用水基本采用打井方式取用地下水,用水安全隱憂;三是電力電信基礎設施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有此村組變壓器容量小,隨著農村電器逐漸普及,用電負荷加大,電力供應跟不上;廣電網絡鋪蓋面低,想裝有線電視或用互聯網的,也礙于沒有網絡而放棄。
4.社會矛盾依存。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偷竊盜搶的行為,打架斗毆現象好越來越少,社會治安狀況趨好。
三、改善我縣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議
1.合理規劃。一要規劃前要先征求群眾意見,再整合專家建議,根據村組人口變化等情況,科學論證,分別不同類型,定位建設內容,優化功能布局;二要提高村莊規劃的可實施性,村莊規劃要符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體現鄉村特色,規劃編制時要深入實地調查,堅持問題導向,保障農民參與,并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等規劃的銜接。 三要把產業發展列入規劃重點,圍繞優質稻、鴨鵝、蔬菜、井岡蜜柚等我縣幾大特色產業,引導村組農業生產方向。
2.提升意識。一要創新宣傳方式,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發揮好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二要加大教育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民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使廣大農民群眾了解國家環保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內在聯系,了解怎樣科學、全面、協調地發展農村各項事業和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的環境權益,了解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增強環保意識和環境憂患感,自覺參與、積極保護農村環境。三要制定村規民約,落實農戶“門前三包”和保潔員責任制。制止亂倒、亂放、亂扔、亂堆等不文明現象的出現,加強典型引路,對有利環境衛生的典型行為進行褒獎,使其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增強其對自身污染或破壞環境行為的自我約束,逐步改變農民的衛生習慣,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
3.增加投入。一要整合項目資金。各相關職能部門要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合力,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扶貧移民政策、支農富農強農措施、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工程緊密結合起來,加大政策資源整合集成;二要加大集體投入。可采用政府出一些政策,集體襯一些資金,農戶出一些勞力的方式,從集村資金中擠出一部分來,優先考慮用到優化人居環境建設上來。三要爭取社會支持。建立引導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推動政府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村莊規劃建設、垃圾收運處理、污水處理、河塘管護等公共服務。
4.完善機制。一要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健全層層落實的責任制。各單位、部門及人員都要充分認識到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不遺余力長期不懈地做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各項工作。二要建立嚴格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加大農業執法力度,肅清農資市場,嚴防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資在市場上流通,加大畜禽水產品等養殖管理,杜絕“瘦肉精”、“孔雀石綠”等飼料添加劑行為,控制源頭污染;大力發展農村沼氣,以處理好人畜禽糞便;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控制畜禽養殖規模,禁止在水源保護區內設置養殖場、養殖小區;三要建立管護長效機制。農村人居環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村莊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設施的運行管護,要做到有制度、有資金、有人員,積極探索建立縣鄉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住戶適量付費或籌勞相結合的管護保障制度,建立專業管護隊伍,配備管護工具,確保人居環境建設的成果能持續發揮作用。四要建立多方參與機制。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機制。政府把工作重點放在總體部署、整合資金、制定規劃、示范推廣等方面,而不大包大攬。五要建立健全科學管用的考評機制。把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和領導干部考核體系,對相關部門、鄉鎮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業績考核。充分調動各方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積極性,增強長效管理意識,鞏固建設成果,切實維護好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