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05/2019 總第887期
@東方:《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次令人驚喜的嘗試。這部電影的精神我認為是“愛球主義”——對地球和人類的愛?;蛟S它在臺詞、情節細節等方面還需要打磨,但整體而言絕對是成功的一步。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收編萊蕪,濟南能否打造“強省會”?》
濟南這幾年需要面對的發展問題很多,給人一種“攤子鋪得太大”的感受。如果能夠直面問題,彌補短板,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的發展,打造“強省會”才有真正的時代意義。(@Xiong Ha)
第一次來東莞,城市的味道有點出乎意料。走在傳統的毛紡織小鎮大朗街頭,是典型的四五線城鎮景象:人群在傍晚會熙攘,既有爬滿青苔的老工廠,也有寫字樓,在兩側低矮的房子中倏忽而起。
事實上,無論從產業結構的數據,還是個體的微觀故事來看,東莞都算是一個轉型成功的城市。以大朗鎮為例,數控機幾乎在三五年內全部取代了手搖織機,單純的代工工廠也早就成為歷史。
但是深入大朗鎮的過去與現在,會發現轉型成功后的這里仍面臨尷尬。大朗的支柱產業是輕紡制造業,對東莞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政府分配來的資源并不多,政策更多是傾斜給先進服務業或高新科技產業。但對大朗乃至東莞而言,沒有第二產業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和發展,很難帶動第三產業。繼續盲目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無源之水更難以灌溉一個沙漠。
對于第二產業的發展策略,政府和專家各有討論。當地政府的思路還停留在數年前的“騰籠換鳥”。但在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學研究員丁力看來,用新的加工貿易來替代傳統的加工貿易,其加工貿易的本質并沒有變化,不是本質性轉型。他認為,東莞的轉型實際上一直沒抓住核心和要害,其真正的短板是:沒有在傳統的生產型企業基礎上培育出大量的市場型企業,即抓住自己開辟市場的能力,真正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渠道。
如果高新企業的核心技術不是自己的,仍然只是個包裝得更好的生產型企業。同樣的,在莞深第三次產業轉移之際,除了土地和成本優勢以外,東莞真正的轉型機遇到底在哪里,也需要思考。
走在東莞街頭,仿佛在傳統和現代、陳舊和鮮活的夾縫中穿越,有一種哀而不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