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儀
邁入“知天命”門檻的互聯網,仍困于信息安全的多事之秋。
2019年剛開年,全球多個互聯網信息泄露事件登上頭條熱搜。類似事件集中爆發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斯諾登事件后,全球信息泄露規模已連年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發生945起較大型數據泄露事件,共導致45億條數據泄露,與2017年同期相比增加133%。
信息泄露,只是互聯網安全事件浮出的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惡意攻擊、安全漏洞等網絡安全隱患,牽一發而動全身。
從Web時代的模仿者,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革者,中國數字經濟迅速崛起。如何抵御風險領跑世界?
顯然傳統的防火墻、入侵檢測和病毒防范“老三樣”已不能解決問題,復雜網絡環境下,需要一個全面科學的免疫系統,實現從“反病毒”到“大安全”的突圍。
2018年5月,360公布了“安全大腦”方案,謀求新突圍。
2018年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圈,“大腦”很忙。
短短6個月時間,包括阿里巴巴、騰訊、華為、滴滴在內的互聯網巨頭陸續發布“大腦”戰略。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安全公司,360發布的“大腦”直指安全,也指向了“巨頭們”的痛點。
“安全大腦”究竟是什么?
“‘安全大腦是一個具有感知能力、學習能力、推理能力、預測能力和決策能力的分布式智能安全系統。”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現場,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首次提出“安全大腦”概念。
“萬物互聯時代,沒有攻不破的網絡。”周鴻祎說,“過去各自為戰,‘自掃門前雪的局部安全應對方式,如同‘盲人摸象,很難準確識別,更難有效防御。”
360“安全大腦”正是直擊這一問題的整體防御系統,整套系統的工作方式類似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對于未知威脅的反應,包括網絡安全傳感器、數據采集裝置、數據傳輸系統、大數據存儲和計算系統、人工智能算法、區塊鏈技術等。
如今,“安全大腦”發布已過半年,時間也讓它背后的邏輯愈發清晰。
“安全大腦”以大數據(簡稱“D”)為基石,通過移動互聯網(簡稱“M”)串聯物聯網終端(簡稱“I”)和云端(簡稱“C”),最終通過人工智能(簡稱“A”)實現精準預測、管理和控制,再利用區塊鏈(簡稱“B”)分布式、不可篡改、不可抵賴的特性,保證網絡通路的穩定性。
從360“IMABCD”的“腦回路”中不難發現,“安全大腦”的防御范圍已經從傳統的網絡空間,延伸至萬物互聯的物理空間。
物理空間的物聯網終端也會源源不斷為“安全大腦”提供安全數據,在專業知識庫以及人機交互分析系統融合下,讓“安全大腦”不斷學習進化,保障高效精準的判斷決策能力。
“只有技術,但沒有十幾年的數據積累,不可能做成‘安全大腦。”
360集團副總裁穆鴻認為,在“看不見敵人,沒有硝煙”的網絡安全戰場,360的“IMABCD”打法不可復制。
當前,360擁有總樣本數超過180億的全球最大程序文件樣本庫,該樣本庫還在以日900萬的數量遞增;擁有總數達22萬億條全球最全程序行為日志庫,并以日380億條的數量遞增。

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介紹360“安全大腦”。
“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級持續性威脅)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潛伏時間長,如果沒有前幾年的潛伏數據,是無法發現解決的。”穆鴻說。
2016年美國東海岸發生了大規模斷網事件,360提前45天率先監測到異常,并提前6天在全球發布預警報告。后來FBI在致謝信中將360放在了第一位。
網絡安全領域的技術優勢,為360在物理空間的安全布局奠定了高起點。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兼顧軟件加硬件業務的互聯網公司,360已形成由智能門鎖、智能門鈴、智能攝像機主打的智能安防系統,及智能路由器、掃地機器人等一系列性能優異的單品組成的智能硬件矩陣。所有智能硬件都承襲了360的安全基因,產品功能與設計細節無不體現對用戶安全的守護。
“安全是個奢侈的東西,想要獲得安全一定要付出代價。”360IoT研究院院長李康強調,物聯網終端的新物種不能為追求利潤而犧牲安全。
“犧牲安全短期內問題可能不會爆發,但從長遠看,最終受到傷害的會是用戶。”
以家庭、辦公環境常見的路由器為例,美國消費者協會公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市面上近83%的路由器都存在網絡攻擊漏洞。
而在360,路由器被視為物聯網設備的通訊樞紐,一臺外表看似和普通路由器沒兩樣的360路由器,卻擁有防病毒、防破解、防蹭網等九大安全防護機制。360還會定期聯合業內頂尖白帽黑客及專家團隊,通過“查找漏洞獲取獎勵”的模式,讓更多專業人士參與智能硬件產品的“安全共建”,為用戶提供黑客級的安全防護。
正是因為360已經具備掌握網絡安全核心技術“命門”的條件和能力,才能成為安全類腦巨系統的“頭號玩家”。
“360愿意把‘安全大腦的能力、資源和技術開放出來,與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通力合作,共同把安全大腦打造成為網絡安全領域的核心技術,并在未來的國家安全、城市安全、社區安全和家庭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周鴻祎說。
開放的360已經付諸行動,一個名為GoldenEye的物聯網固件安全測評平臺已經對外開放。
通過GoldenEye,物聯網終端生產者、安全測評人員可對產品固件進行免費的自動檢測,并獲得一份關于產品風險漏洞的詳細報告,除了漏洞風險提示外,報告對開發人員遺漏在固件中的安全密鑰也會進行提示,避免開發生產者造成更大損失。
從守護到賦能的進階,360“安全大腦”版圖日趨完善。據穆鴻介紹,未來在網絡空間,360將專注“高精尖”,做難而正確的事,希望成為國家網絡安全的民間智庫。在物理空間,360不會做與安全無關的事,希望與各方共建大安全時代的安全生態。
未來,360能否實現周鴻祎的“家國情懷”,實現大安全時代突圍,甚至走向產業化?聰明的大腦非一日進化而來,我們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