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醫學人文關懷有助于幫助患者與疾病作斗爭。
住院部16樓的患者劉軍半夜突然醒來,跑出病房,咆哮著質問,“為什么不給我輸血?”“這個為什么不能報銷?”面對病人突然爆發的情緒,護士和家屬都有點蒙。冷靜之后,這名59歲的晚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開始哭訴,“我睡不著,我能怎么辦,我害怕啊!”此前半個月內,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里與劉軍同住的3位病友先后突發腦溢血離開人世,這加劇了他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我不怕死,我是怕去不了女兒的婚禮。”這句心里話,劉軍都沒告訴家人,而是在16層東側盡頭一間小辦公室里,向血液腫瘤科醫生林曉驥哭著說的。如果等不到合適的骨髓進行移植,留給他的也只有半年時間。
劉軍再次走進這間辦公室,是在女兒婚禮后。幾次訪談下來,他完成了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多次的訴說釋放了內心的恐懼,此時已經明確知道等不到骨髓移植的劉軍反而很平靜。劉軍不止一次提到當兵的經歷,他希望自己能“光榮地來光榮地去”。因為患者提過要捐獻器官,林曉驥開始聯系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幫他完成了角膜捐贈的手續。病房里,劉軍把紅色封皮的證書端在胸前,和醫護人員合了張影,一周后平靜地走了。
“口述史讓這些平凡的病人變成了有故事的人。”林曉驥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從2017年到現在,他已經完成了36位臨終患者的口述史記錄,在訴說過程中,病人釋放情緒、表達遺憾,甚至完成了對生死的思考,這些靈性的瞬間被林曉驥捕捉到,變成“關懷”的具體行動。
“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能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敘事醫學創始人麗塔·卡倫在《敘事醫學》中文版前言開宗明義,她主張醫生要認識并尊重患者的悲痛。

醫生林曉驥與患者溝通。
在同名中文雜志《敘事醫學》的創刊號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表示,“疾病最嚴重的結局是死亡,但如果患者看透了死亡,就不覺痛苦;疾病帶來的痛苦主要是疼痛和悲情,是心理上的主觀感覺,可能有的病人看好了病,心理上仍然感覺痛苦;但有的病雖然看不好,慢慢解除了病人的恐懼、恐慌,反倒不那么痛苦了。所以敘事醫學是與醫學人文緊緊連在一起的。”
在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郭莉萍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需求層次的提高,在老齡化與慢性病時代到來之際,敘事醫學,或者說醫學人文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
郭莉萍將“敘事醫學”引入國內,實屬無心插柳。2008年,她到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訪學,第一次接觸到“文學與醫學”課程,并在導師的建議下拜訪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內科醫生的麗塔·卡倫。
英國物理學家兼小說家斯諾早在1959年就警告說,科學和人文已經斷裂為兩種不同的文化,且愈行愈遠,人為地割裂情感和身體的聯系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病人在黑人平權運動、女權運動等民權運動的政治氣候下,也開始要求人權受到尊重、平等擁有醫療資源等權力。在此之前,病人經歷了近乎“非人”的待遇。當時,美國的醫學院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極度推崇技術與工具的“科學醫生”,醫學生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病人就是具有異常的身體、放射學和實驗室檢驗指標的客體。
卡倫對此感到,“只靠科學性醫學是無法幫助患者與失去健康作斗爭并找到疾病和死亡的意義的。”而患者講述、醫生傾聽等敘事技巧可以拉近兩者的心理距離,只有醫生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了患者的經歷,醫療照護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卡倫用“敘事醫學”一詞來表示一種具有敘事能力的醫學實踐,將其定義為“能夠吸收、解釋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動的能力”。
“我是醫生,我知道醫生要什么。學者一直在提倡醫學人文概念,醫生則一直在質疑,都明白應人道地對待病人,但具體怎么做呢,誰也不知道,敘事醫學就是醫生們做的事。”卡倫在接受郭莉萍訪談時舉例說,比如教醫學生細讀文學文本,培養學生關注細節、理解不同敘事視角等能力,并在醫療過程中將這種“敘事能力”遷移到“傾聽能力”上,理解病人患病經歷,也就是“共情”,從而尊重、關懷患者。
卡倫的話深深觸動了郭莉萍。中國推行醫學人文教育可追溯到1980年代。“當時以批判為主,學者們提出醫學不該只關注醫療技術、忽視患者作為人的感受。”郭莉萍介紹說,但這樣的聲音并未得到醫護人員的普遍重視。1990年代,醫學人文教師到醫院給醫學生講倫理課時,臨床導師甚至公開和學生說“那些課不重要”。
2012年,記者出身的凌志軍在《重生筆記》一書中記錄了自己抗癌求醫的感受。當時凌志軍花了300元掛上專家號,耐心等待3小時,終于在下班前幾分鐘見到了“專家”。凌志軍強打精神試圖敘述病癥,但專家并不感興趣,而是拿著核磁共振膠片對著年輕醫生講課般滔滔不絕,凌志軍形容“這情景就如同你花了一大筆錢之后來到期待已久的埃及金字塔,經驗豐富的導游把錢揣進口袋卻視你如無物,扭過臉去教導他自己的兒子如何謀生”。
2011年11月4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在韓啟德的召集下舉辦了首屆敘事醫學座談會,郭莉萍第一次在國內公開介紹了“敘事醫學”。敘事能力和人文素養不僅是對醫生素質的要求,更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據原揚州市衛生局局長王方松撰文,80%的醫療糾紛直接系因醫患交流溝通不良所致,其余20%與醫療技術有關的醫療糾紛,也都與醫患溝通不到位密切相關。《暴力傷醫事件大數據研究》顯示,中國暴力傷醫事件數在2013年達到頂點。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國醫鬧事件共發生17243起,比五年前多了近7000起。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醫鬧入刑,涉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