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為康(上海市中醫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編輯/蘇二
“醫生,我媽媽在你這里看病效果蠻好的。最近,我自己老是盜汗、頭暈、沒力氣,也想調理一下,您幫我也看看病。但是,您是腫瘤科醫生,我的病您能看嗎?”“可以看的,請放心!”我總是這樣回答。最近,我經常碰到患者問我同樣的問題。問的人多了,我就覺得很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中醫內科不分科”的問題。
中醫自古對于分科的概念就比較模糊,我先來舉個例子。古代名醫扁鵲醫術非常高明,在當時名聞天下,他路過邯鄲時聽說趙國人尊重婦女,于是他就做婦科醫生;到洛陽發現當地人敬愛老人,于是就做起了老年科醫生;到了咸陽,秦國人喜愛孩童,于是他又做起了小兒科醫生。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中醫自古就是不完全分科的。
那為什么患者都不知道中醫內科是不分科的呢?這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為西醫分科對于老百姓的觀念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西醫由于理論體系的原因,首先就把醫生分為外科醫生和內科醫生兩大類,然后進一步細化,比如,外科有腦外科、心胸外科等,內科有呼吸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等。因此,患者上醫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分清自己要看什么科。但是,隨著這幾年的分科越來越細,現在第一次去醫院就能找對科室看病已經成為普通患者的一個難題。就好比現在流行的“碎片化時間的學習”,現代醫療也是“碎片化的醫療”,不同的疾病需要去看不同的科室。分科太細之后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一個患者同時患有兩三種病的話,不知道先看哪個病。往往心內科醫生只管心臟的問題,而血糖高問題需要患者去找糖尿病科醫生;而老慢支哮喘問題需要患者去找呼吸科醫生……患者在醫院里兜了一大圈,配了一堆的藥,最后到家都不知道該先吃什么藥。分科細固然有其很大的優點,但是分科太細的確造成單一性或片面性,而治療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思維,這是毋容置疑的。

另一方面是中醫醫生對于中醫分科的錯誤認識。我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是同時接受了兩套教學體系,一個是祖父傳統的“師帶徒”中醫教學模式,另一個是上海中醫藥大學現代化中醫教學模式,因此對于中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現代中醫的教育方法是運用西醫的教育方法,包括到醫院實習也是一個科室一個科室進行的,因此造成畢業后,醫生就對中醫內科不分科不那么容易理解。醫生被醫院分配到神經科,那就只看神經科的疾病,分配到血液科就只看血液科的疾病。但是患者生病還要按照科室來生嗎?腫瘤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慢性病本來就多,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難道腫瘤科醫生只看腫瘤,其他的癥狀都不管了嗎?顯然這是不對的。
中醫對于疾病的認識的本質就是人體的陰陽不平衡造成了疾病,中醫的治療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平衡陰陽,陰陽平衡了疾病就自然好了。所以,不管你是糖尿病也好,高血壓也罷,頭痛發燒、盜汗、失眠統統都是陰陽不平衡的一種表現,理論上中醫醫生都會治療。我從小跟隨祖父抄方,祖父兒科為主,但是對成人、婦科也都會開方治療,到了冬天,來開膏方的患者也是絡繹不絕。祖父從來不說因為自己是兒科醫師,所以其他的內科疾病一概不看。祖父自幼教授我知識也是內兒婦統一傳授的。中醫理論就是以人為本,把人看做一個整體來治病,所以我在門診看病時,只要是可以一起治療的癥狀,我都會統一到一張藥方上,這樣患者不僅僅把腫瘤看了,同時,也把其他的病癥一起治療了,節約了患者的時間和精力。事實上,雖然我是腫瘤科醫生,但是我門診有很多患者都不是腫瘤患者,比如月經不調、哮喘、兒童抽動癥、皮膚濕疹、盜汗、頭痛等內科雜病我都看。
所以,我想對大家說,如果在看中醫,雖然可能不是這個科室的疾病,但你也可以問問醫生是不是可以一起治療,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