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興良 編輯/蘇二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雖然春回大地,天氣變暖,萬物開始萌動,春暖花開的感覺越來越明顯,但初春乍暖還寒,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及較大的溫差,很容易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那么早春時節養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春捂”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提出的穿衣方面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可此時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減弱,易感邪而致病。
根據中醫的“天人相應”理論,春季陽氣回升,人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可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癥。所以,此時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具體的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
另外,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大家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所以春季是容易傷肝、傷脾胃的季節,要注意對肝、脾的養護。
肝臟喜舒暢怕抑郁,如果生氣發怒的話就會導致肝臟氣血郁滯不暢而傷肝,很多時候還會影響到脾胃功能,所以想要保持肝臟的強健,就要學會調控情緒,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
在雨水節氣之后,隨著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影響消化功能,所以要做好養脾護胃、健脾利濕。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于調暢肝臟,保持肝氣調和順暢。其次,要注意健脾利濕,內以養護脾氣,外以清利濕邪,從而達到養脾的目的。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甘味的東西大多有養脾作用,可以多吃,如山藥、芋頭、茯苓、甘蔗等,可以制作淮山粥、板栗粥、花生粥、薏仁粥等湯粥健脾。酸味的東西助長肝木,一般來說應少吃。
春天來了,白天漸長,黑夜縮短,陽氣漸長。陽主動陰主靜,陽氣生長了人就要順應大自然的氣機,減少睡眠的時間,增加活動的時間。但早春時節,早晚仍然較為寒冷,霧氣大,不宜做過于激烈的運動,要避免體內能量消耗太過。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讓肝氣慢慢地上升。一些喜歡早上五六點鐘就起床鍛煉的中老年人應晚些出門,最好等到太陽升起,在氣溫稍高時進行一些柔和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