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敏(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藥劑科) 編輯/清風

很多人搞不懂抗生素和消炎藥有什么區別,你是否也存在相同的疑惑呢?是否也曾在感冒時被人善意地提醒過吃兩粒消炎藥就好啦?是否在頭疼腦熱時自己也想要吃兩粒消炎藥,讓這該死的頭疼趕緊好?
那么,現在打開你的家庭小藥箱,看看里面是否備著頭孢XX、XX西林、XX沙星?其實這些都不是消炎藥,他們都是抗生素啊!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炎癥?炎癥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發炎,是機體對于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通常炎癥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癥,也可以不是由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癥。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過敏、關節炎、跌打損傷等都可以引發人體表現出紅、腫、熱、痛等炎癥。
非感染性炎癥:即物理性炎癥。手術或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并未合并細菌感染。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等。
感染性炎癥:是由細菌、真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這里要強調的是,普通的感冒9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吃抗生素是無效的!
臨床上通常把下面兩類藥叫做消炎藥。
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比如過敏性鼻炎,常常會選用激素類的鼻噴霧劑。
另一類是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比如關節炎或者跌打損傷,常常會選擇消炎止痛類的布洛芬等藥品。
那什么又是抗生素呢?抗生素特指來源于微生物代謝產物及其化學半合成衍生物,在低濃度下能選擇性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并可供臨床應用的一大類藥物,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通俗地說,就是當我們皮膚有傷口,或者抵抗力下降時,容易受到細菌侵犯,引發感染。抗生素就是用來殺滅細菌的藥物。
其實醫藥專業書籍里對能殺滅細菌的藥物有一個更專業的稱呼叫做抗菌藥物,而我們這里提到的抗生素也只是抗菌藥物大家庭里的一員,還有很多人工合成的化學抗菌藥物,比如我們常常聽說的左氧氟沙星就是喹諾酮類的代表,還有磺胺類、呋喃類、硝基咪唑類等。
所以,讓老百姓能正確認識抗生素應從為抗生素正名開始。我們醫務人員有責任和義務在開具抗菌藥物時向患者解釋清楚用藥的目的,而不是簡單地說一句“這是消炎藥”而誤導患者。
1.醫生告知。開處方的時候,醫生有義務告知患者給你開具的藥品為抗生素。

2.藥盒標注。藥盒上有標注,如“適應癥:治療XX感染”。
3.我們應主動學習認識常見的抗生素,一般藥名中含有“西林”“頭孢”“沙星”“霉素”“硝唑”等字樣的,都屬于抗生素。
小提醒:當然這也只是大致的判斷方法,并不能一概而論,比如阿霉素,藥名中也含有“霉素”,但是卻是一種抗腫瘤抗生素,并不是針對細菌感染的抗生素。所以想要更準確地判斷,在使用前一定要咨詢醫務人員。
1.抗生素≠消炎藥
很多炎癥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無效。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等。
2.抗生素≠感冒藥
約9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是無效的;就算是細菌引起,也需要檢查,使用合適的抗生素,而不應自行選藥。
1.遵醫囑 。聽醫生的話,即使病情好轉,也請按照完整的處方服藥。
2.愛衛生。經常洗手,保持衛生,避免感染細菌。
3.多運動。多運動,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
1.不隨意買藥。
2.不自行選藥。
3.不任意服藥。
4.不隨便停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