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果(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 編輯/臻熙

互聯網有沒有改變我們的思想?毫無疑問,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思想。我談談我的感受,第一個是海量的信息。互聯網增加了我們知識的廣度,我們有意無意地接觸到更多的觀點、更多角度的解讀,這確實是一種巨大的改變。你用你的一雙眼睛原本只能看到一個向度,但是現在你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千百個向度,就像佛學中說的大千世界。通過互聯網就看到大千世界,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改變。第二個是眼界的拓寬。通過互聯網,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原本在地理概念當中,美國和中國很遙遠,但通過互聯網,美國跟中國是多么近。所以互聯網讓外面的世界離得很近。第三點是便利性。本來要查個東西需要翻很多文獻資料,但是現在搜索一下就可以,果然是“玩弄于股掌之間”。整個世界通過互聯網被我們玩弄于股掌之間,手指頭一劃就劃出了一個世界。因為便利了,也就為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帶來了高效率。
有了這些改變之后,結果怎樣?很難說,關鍵看是誰在駕馭誰。是人駕馭機器,還是人被機器所駕馭。如果是人駕馭機器,那么是人在主宰機器,以機器為工具,為自身需求服務;如果是機器在駕馭人,那么機器便成了人的主宰,人完全被機器所操縱所控制,人成了機器的奴隸。
我覺得評價一個人,可以分成四個層面:神、智、器、識。最低的層面是識,即學識眼界;第二個是器,即本領、才能、用處;第三個層面就是智,也就是智商、悟性;最高的層面是神,也就是精神氣象、思想境界。互聯網在前面這三點毫無疑問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它會讓你更有學識,能使你快速地掌握某種本領,比如不會煮的菜上網一查就明白了。這也會增加你的智商,因為你學習的東西越多、你的大腦這個內存儲備的信息也就越多,往往你就顯得學識越廣博也越聰明。然而,一旦涉及到“神”這個層面,關乎一個人的精神、內心和靈魂。那么,上面提到的互聯網的這三大改變對我們的“神”有什么樣的影響了呢?——第一,它讓我們的精神更有思想了嗎?第二,讓我們的內心更自由了嗎?第三,使我們的靈魂更幸福了嗎?我覺得,人在精神層面上其實就這三個問題最重要。而人活在世上,就這三件事情最核心也最有意義,它們是人的終極關懷。

錢有意義,因為它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借著它能幫助我們更幸福、更自由、更有思想,但錢本身不等于思想、自由、幸福。它是指向幸福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幸福本身。互聯網也是一樣。比如互聯網瞬間幫助我們獲得海量的信息,使我們的知識更有廣度,但知識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是兩碼事,數量的多和見地的深是兩碼事。知識的廣度使你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角度的解讀,更多元的思想,各方各界的他人的思想。但什么是見地深呢?見地深指的是你有自己的思想。面對海量的信息,你真的覺得你能夠撥云見日、澄明真相嗎?很多時候聽到的聲音越多,我們越找不到自己的聲音。我們聽到各個專家怎么說、各個思想家怎么說,但這些都是你聽到的別人的說法、看法,但是你在哪里?你怎么說?我們很多時候所說的“有思想”,不是指我們有自己的思想,而只不過是我們引用別人的觀點、別人的思想,拿別人的思想當作是自己的思想。但是你的思想,你的見地呢?這才是一個問題。所以很多時候對一個人而言,面對互聯網上巨大的信息量,要有真正的見地,獨立的思想,要求反而更高了。面對無限多的干擾,來自各個方向的力量的拉扯,一個人要排除干擾,找到自己是多難的一件事!

第二點,眼界的拓寬。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你真的因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更看清你自己的生活世界了嗎?你所看到的這更多的人里面有你自己嗎?其實未必。有個現象很有趣,每天都在發生:當手機是黑屏的時候,它就像鏡子,借著它我們能看清我們自己;但手機屏幕一亮,世界出現了,你看到了整個世界,卻再也看不見你自己了。我們通過互聯網總在向外觀望,看到這世界發生了這么多事——地震、海嘯、沖突,我們驚愕嘆息。其實我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內心不也時常發生地震、海嘯、沖突,你覺察到了嗎?比如理性與感性、理想與現實、良知與欲望……或許頻繁地向外觀望,對我們很多人而言,其實是在用外界的豐富來逃避內心的貧瘠,在用外界的喧囂來掩飾自我的雜亂無章,就像我們常常把繁忙的工作當作借口,來逃避真實的生活。世界發生了這事那事,你了解得那么清楚,但是你自己的內心正在發生什么,你意識到了嗎?我們把自己淹沒在大量信息中,以此來逃避對自己內心真實狀況的直面。互聯網讓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但我們卻越來越少有時間向內探索和了解自己。我們每個人是自己唯一的終生伴侶,從生到死,朝朝暮暮。我們跟自己生活了一輩子,卻很少花時間來了解自己,到頭來對自己一無所知,豈不是人生的極大遺憾?有一首歌叫《從前的我》,里面有提到“如果你遇到從前的我,請把它帶回來”。很多人聽了很是感觸,為什么?說明你跟從前的你走遠了,陌生了,失聯了。我們常說人要學會自愛,可是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又該怎么來愛自己?我們知道,愛水仙花要多澆水,愛蘆薈就要少澆水。你如果不知道你自己是水仙花還是蘆薈,又怎么知道該用哪一種方法來愛自己呢。不了解自己、不看清自己,又該如何來成為我自己、成全我自己。看到更多的世界看清更多人,未必就能更看清你自己。這不是成正比的事情。
第三,互聯網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因為便利,助長了依賴。因為互聯網帶來如此大的方便,所以也帶來了我們對它如此大的依賴性。其實,依賴性就是不自由的代名詞。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往往依賴的東西越多就越不自由。對網絡產生依賴,離不開網絡,離開網絡就沒法生活,就意味著網絡開始侵入你,開始主宰你。什么叫自由,我看不看手機由我自己的主觀意志決定,我可以不看,不看也沒什么大不了,這就是我在主宰我自己。什么叫不自由,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不論我想不想看手機,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摸手機、看手機。然后你會發現,我們很多人就處在這種處境當中。手機一亮,“小紅點”一召喚,就忍不住去翻看,這其實就是一種“招魂”,它在操控你,你卻操控不了你自己。對什么東西上癮了,比如酒精、毒品等,就意味著你被它所控制了。那么當看手機看網絡變成你難以抗拒的一種本能,你對它上癮了,卻無法自拔了,這就說明你被它控制了。這樣怎么還能叫自由?哲學當中有一個概念叫異化——本來你是主人,后來不知不覺你變奴才了。本來你是手機的主人,手機是你所使用的一個工具,為了給你的生活提供便利,為了使你更幸福;結果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你變成了手機的奴隸,是手機對你呼之則來揮之即去,是它在操控你的生活,而你是在聽候它的差遣,你在為它服務。這個時候,主人和奴才的位置倒過來了,你變成了手機的工具,而手機成了支配你的主人。這就是手機或者說網絡對人的異化。
回到之前所說的,很多時候,你依賴的東西越多,你越不自由。莊子把自由叫“無所待”,無所待就是無所依賴。
說到互聯網帶來的高效率好不好?當然好。但效率高只有在“有用”的領域才好,對那些“無用”的東西,效率高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效率高意味“快”,很多東西快了,味道也就淡了,甚至就沒味道了。過去一封信等一個星期,讀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發酵的是深深的思想、深深的思念、深深的向往、深深的眷戀,這才能體現深情款款。現在什么都太快了,已經不稀奇了,人跟人之間的聯絡一個微信分秒即到,讓人不勝其煩,還哪來什么思念?過去我們等信,總覺得信怎么還沒到,眼看著郵遞員來了好幾次,怎么就是沒送到我的門口?然后,終于他敲你的門了,你會懷著喜悅一路小跑去迎接那封信。現在你還能找到幾樣事情、幾個人,會讓你心懷深深的喜悅一路小跑去迎接?不太有了。有些好東西就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火慢熬,慢工出細活,快不得!有些事情慢才像話,慢才有趣,慢才到位。有些書就要慢慢看,有些書就要一句話讀十遍。因為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獲。戀愛就要慢慢談,慢慢談才能相互了解。很多人把目標導向性當成特別強的優點,什么東西目標都特別明確,把人當成執行目標的工具。一個目標導向性很強的人或許很有用,但往往不大可愛。比如,真正的旅游就不應該太有計劃太有目標,好像一定要把所有的景點都跑一遍,拍個照,消個費,表示到此一游,才算心安理得。漫無目的才叫旅游,游游蕩蕩才有閑趣。工作可以有目標,生活就不必有太多目的,還是好好享受此時此刻吧,才不算虛度年華。
機器能不能取代人?就目標導向性而言,其實機器勝過所有人。剛才我說到的互聯網帶來的三大改變,加上效率高,人類哪一樣能夠勝過機器?全都超不過機器。所以我們還有什么東西能勝過機器?還有哪幾樣東西是我們特有而機器無法取代的?恐怕第一就是那種倏忽而來的詩意和靈感,是機器無法具有的。第二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和不可思議的德性。還有就是那種漫無目的、不可預測、隨遇而安的閑情。
既然生而為人,那就做一點人干的事,做一點機器干不了的事。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人不要做機器干的事,把機器能干的事交給機器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