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玲醫師 張曉云副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病理科) 編輯/長歌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親朋好友說“胃痛”“胃脹”“胃不適”,去醫院看門診,有些情況下,醫生就會建議做個胃鏡檢查。
胃鏡的普及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肉眼難見的世界,通過內鏡下摘取的“粟粒”大小的胃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可以及時掌握胃的點滴動態。但許多患者或家屬拿到胃鏡后出具的胃鏡活檢病理報告單后卻一臉茫然,因為看不明白,常常會請醫生給予詳細解釋。
現在,我們就教大家簡要讀懂胃鏡活檢病理報告。
一張胃鏡活檢病理報告單,通常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它是這張報告的“身份證明”,說明是誰的標本?從哪兒來?又取自什么部位?這可來不得半點含糊,如果張冠李戴,將會釀成大錯。所以,拿到報告后,請首先確認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病理醫生對通過肉眼與顯微鏡放大后觀察到的現象的客觀描述。肉眼可以看到標本的顏色、數量、大小等,例如“胃竇:灰白色組織2粒,直徑0.2cm大小”。

顯微鏡下需要觀察的內容比較多,首先是對炎癥程度的評估。通常我們會根據炎癥細胞的多少分成三個級別,分別用“+”“++”“+++”表示輕、中及重度。
在這些炎癥細胞里,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是用來評價慢性炎癥的;另一種特別的細胞,我們叫它“中性粒細胞”,它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報告中“活動性”的程度。這個細胞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提示一種特殊感染的存在,那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幽門螺旋桿菌,英文縮寫為“HP”。幽門螺旋桿菌長2.5 — 4.0μm、多鞭毛、末端鈍圓,呈螺旋型彎曲。研究表明HP的感染是胃癌和胃淋巴瘤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報告里還有萎縮和腸化。什么是萎縮呢?我們將胃里的腺體比成排排放的凳子,抽掉幾個后,凳子少了,這種腺體數量上的減少是一種萎縮。胃的腺體可以分泌胃液,發揮消化和促進吸收的功能,腺體數量少了,胃的功能自然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把部分凳子換成了別處的椅子后,原來的凳子還是少了,那是另外一種萎縮,例如我們接下來要說的“腸化”,就屬于化生性萎縮。


“腸化”顧名思義和“腸”有關,說的好好的“胃”怎么會和“腸”有關呢?其實我們身體的細胞是非常“狡猾”的,生長的環境變了,它們也會變,明明在“胃”里的腺體卻長得和“腸”里的一樣,變了樣的細胞是發揮不了原來的功能的。
最后,“異型增生”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它是一種癌前病變,同樣也有“輕”“中”“重”之分,輕、中度異型增生需要定期復查,而高度異型增生則需要盡早手術治療。在此階段,如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清除早期病變,避免一場可能的“災難”發生,這也是胃鏡活檢最有價值的地方。
病理醫生的客觀描述中,除了這5項內容需要詳細區分程度,還有一些在鏡下觀察到的現象需要描述出來,與報告中的“其他組織學變化”對應,例如糜爛、脂質島、淋巴濾泡等。淋巴濾泡的出現是由于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所致,正常胃黏膜中不存在,如果在中老年患者中出現也應該引起注意。
最后一部分是病理醫生通過全面觀察后做出的最終判斷,也是對第二部分客觀記錄的總結,例如慢性萎縮或非萎縮性胃炎。當異型增生程度超出前面所說的重度時就是“癌”了,這時我們一般會在診斷部分直接報出明確診斷。
總而言之,拿到一張胃鏡活檢病理報告單,首先核對信息,確定是自己的報告,接下來重點看有無“活動”“HP”和“異型增生”,發現問題,及早就醫,防患于未然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