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大倫
編輯/樂然

今天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焦慮,一些壓力,一些負面情緒。解決之道在哪里?
讓我們把話題扯遠。我常常想起少年時的清晨,那個時候,感覺一切都是新鮮的。所以,在記憶里,每個清晨似乎都是陽光明媚的。在上學之后,我常常在清晨去校園里面的小樹林中,背誦學習資料。彼時,一切清澈如水。
后來,年齡大了,似乎清晨已經丟失了,我們的清晨往往在忙碌中開啟。我們忙著做飯吃飯,忙著趕去單位,忙著想一天里面將要到來的工作挑戰。我想,我們基本是以急躁焦慮的心態開啟一天的。
偶爾,我們有一個放空的清晨,我想,大多數人是在惡補睡眠中度過的。
后來我接觸到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故事,他講到在他兒童時期,父母曾經帶他去山里見一位僧人。當時日本滅佛,所以他們提著燈籠,偷偷來到僧人的住處。他父親問僧人,稻盛這個孩子將來如何,和尚打量了稻盛和夫,說這孩子以后不錯,日后記得每天清晨都要雙手合十,口中念“南無阿彌陀佛,感恩,感恩!”這樣,這孩子就會一生幸福的。
稻盛先生說,從此以后,他每天清晨,都會雙手合十,心中默念這句感恩的話,這個習慣,從未改變,一直到現在八十多歲。

這個故事令我心中有所觸動。每天清晨做同一件事情,堅持幾十年,我們這樣做過嗎?這樣做有必要嗎?仔細想想,有趣,有趣。
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現,人生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兩面觀,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一念之差,結果會完全不同。
比如,今天要下雨,樂觀的人會想——真開心,今天很清涼,不用日曬了;悲觀的人則會想——真倒霉,今天又是陰郁的天氣,到底什么時候天才能晴啊!
可是,如果是晴天,樂觀的人會想:太開心了,陽光好明媚啊!悲觀的人卻忘記了陰天時的想法,立刻會想:今天真倒霉,怎么這么曬啊!
其實,事物本身,并無好壞,好與壞,是我們從自己角度看上去才產生的。你看著好的,可能正是他人看著壞的。比如,滿街賣油炸臭豆腐的,我覺得厭惡之極,可是,臭豆腐本身令人厭惡嗎?它只是世界上的一種食物而已,有的人卻甘之如飴。
西施美嗎?她本身并無美丑,如果世界只有她一人生活的話。是我們覺得她美而已,可是水中的魚兒,卻覺得她是怪物,嚇得跑掉了。
唐代仕女的蛾眉,高聳的發型,現在看多么難看啊,可是當時,卻覺得美得不得了,不知道多少文人的奇文妙句,都是因此而出。
所以總結下來,一般的事情,究竟如何,似乎與我們心中的態度密切相關,而事物本身,就是放在那里的,“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可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卻會令我們改變很多的。
國外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支持。心理學家蘭格為一群75歲的老人設計了一周的實驗,去一個度假地休養。
他要求這些老人,不允許帶任何現代物件,穿著打扮與20年前一樣,在度假村里,電視里面播放的,都是20年前的新聞,他讓大家談論20年前的新聞,看的報紙也都是20年前的內容,以及談論的事情,都是20年前的,也就是大家55歲時候的事情。
大家可以猜測一下,一周過后,老人會有什么變化?
結果是讓人驚奇的:這些老人們,平均視力提高20%,身體出現了明顯改變,甚至智力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拍攝一周前后的照片,請陌生人判斷年齡,平均數值年輕了3歲。
可見,心念至關重要,這個心理學實驗,我建議各位給自己家里的老人試試。

另外一個心理學的研究也很有趣。研究者找了兩組清潔工,一組被告知:通過工作,他們每天得到鍛煉,燃燒了很多卡路里,心臟更健康;一組為控制組,沒有任何告知。然后,讓大家去做同樣的工作。
大家想知道幾周后,發生了什么嗎?
實驗結果同樣有趣:被告知工作就是鍛煉的一組,膽固醇含量比控制組更加降低,體重下降得更加明顯。
實驗的結論是:同樣的工作,看法不同,心念不同,身體狀態截然不同。
各位,我們都是上班一族,我們希望自己是哪一類人?
再給大家說一說心理學家懷斯曼(Richard Wiseman)的實驗。他將人分為兩組,一組認為自己很幸運,另一組認為自己很倒霉。同樣閱讀一份報紙,數出報紙里面有多少圖片。實際,在報紙第二版上就寫著:“別找了,報紙里有43張圖片。”
那么,結果如何呢?會有差異嗎?
實驗結果:認為自己幸運的人,平均只花了幾秒鐘完成任務;而認為自己不幸運的人,平均花了兩分鐘。同時,在報紙的中縫有個啟事,告訴大家“您獲得了25美元的獎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人,幾乎都發現了獎金,并去領取了,而認為自己總是倒霉的人,幾乎沒有觀察到這個啟事。
實驗結論:習慣性的心境會影響洞察力與效率,似乎,我們也因此可以理解,為何有人總是一個幸運接著一個幸運,有人倒霉接著倒霉。
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顯示,對每一件事的態度不同,會對事情的發展影響很大,甚至會影響這個事情本身后來的走向。
我們經常說“相由心生”這個詞。相由心生,并不僅僅指的是你的面容由你的心態決定的,“相”指的是你周邊所有的事物,相由心生的含義,應該是你周圍的世界如何,取決于你的內心。
對于那些天生樂觀的人,當然,我們要恭喜了。可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那么樂觀的,我們的心會隨著外物而轉,隨時悲喜。
那么,該怎么才能讓我們盡量用樂觀的心態看待事物呢?
或許,這就是修行存在的原因吧!
稻盛先生所做的,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法門,每天清晨,開啟樂觀的大門。
這也是很多修行者在做的,就是每天清晨,靜默一會兒,在靜默的時候,將自己導入這樣一個軌道:我愿意為眾生而做事,我愿意幫助眾生,我愿意發出我的美好愿望,我愿大家都變得美好;在大家美好的同時,我也越來越美好。由此,開啟美好的一天吧。
稻盛先生每天清晨的感恩,也是其中一個簡單的模式。感恩,意味著我對自己感到滿意,感謝上天讓我如此幸福,這是一種內心富足的狀態,同時,也會發愿把這種美好送給所有的人。以這種心態開啟每一天,我們相信,這樣的人,每天都會以微笑去迎接工作和生活。
每天堅持做一件事情,它會讓你的某種思維變成習慣,并會因此而保持下去。
很多修行的人,清晨都會保持這個習慣,在白天,你看不到他具體有什么特別,可是,他就是比較樂觀,別人看到他也比較容易開心,這種快樂感會在大家之間傳遞,開心的事情也會接踵而至。
但是,要記住:開心,或者幸福,本身也沒有什么,任何事物都不具備令你開心或者悲傷的特質,只是我們這么做,會開心而已。
我記得從我幾年前講課開始,我在每一次講課之前,都會安排出片刻時間誦《心經》兩遍,然后回向給眾生,愿眾生幸福,這個習慣堅持至今。這個習慣,令我盡心去講課,受益多多。
清晨片刻的靜默與祈愿,這是一個小的習慣,大約會占據我們幾分鐘的時間,可是,這幾分鐘,可能會對您的一天形成正向的影響。
或許,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神奇的秘法,所謂的秘法,可能都是一些美好的小習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