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亮 編輯/青鳥

魏亮
上海市東方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外科學碩士。從事神經外科臨床一線工作十五載,在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血管內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腦血管病的微創診治。針對神經病學領域重大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臨床與基礎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診治的新方法和新技術。
專家門診:周四上午(本部),周四下午(南院)

隨著天氣變冷,動脈瘤性的顱內出血也出現高發趨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并非腫瘤,而是顱內血管壁的局部膨隆,如同自行車輪胎爆胎之前局部會鼓出來一樣,鼓出來這部分的血管壁就會很薄,容易破裂。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再次出血病死率依舊高達60%—80%,幸存者也多留有殘疾。
顱內動脈瘤,又稱顱內的不定時炸彈。之所以不定時是因為我們無法預判其破裂時間;稱之為炸彈是因為其破壞力強,輕者重度殘廢,重者危及生命。不同的患者,其動脈瘤形態也不一樣,常見的有囊狀和梭型。隨著年齡的增大,動脈瘤也會逐漸增大,當患者血壓不穩、情緒激動或大便干燥用力過度時會誘發動脈瘤破裂。顱內動脈瘤如未破裂,一般不會引起任何臨床癥狀,少數出現頭痛、眼瞼下垂等癥狀。由于癥狀不明顯,這就造成了很多患者是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后才到醫院就診。
目前,顱內動脈瘤準確的自然病史并未闡明,可能促進其形成和破裂的危險因素有很多。(1)年齡:大規模隨訪研究發現,年齡增長會增加未破裂動脈瘤的出血風險。(2)性別:經觀察發現,女性發生顱內動脈瘤的比例高于男性,一些研究也證實女性動脈瘤患者的破裂風險更高。(3)吸煙:許多病例對照研究已經證實吸煙是獨立危險因素,戒煙可以降低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4)酗酒:許多研究表明酗酒可以增加顱內動脈瘤破裂的風險。(5)高血壓:高血壓可能與動脈瘤的形成、破裂有關,故對高血壓患者應進行監測并控制血壓。(6)家族史:家族性動脈瘤有眾多的報道,遺傳因素也被認為是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

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血會浸潤在腦組織周圍的腔隙內,即臨床上所說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就是血灌注在腦子表面,導致患者常常會出現劇烈頭痛,患者形容這種疼痛像裂開或者爆炸一樣,頭痛可向頸肩腰背和下肢延伸,并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體溫可升高,脖子僵直,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輕者短暫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漸加深,有些患者甚至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
顱內動脈瘤確切治療前應對患者進行密切監測,并保持患者絕對臥床,進行鎮靜、鎮痛、止咳、通便等對癥處理,顱內動脈瘤的根本治療包括微創開顱夾閉治療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
開顱夾閉術是將頭皮、顱骨打開后,顯微鏡下找到動脈瘤所在位置,直視下將動脈瘤使用特殊的動脈瘤夾夾閉。因為是在直視下進行,所以夾閉較為確切。但是也有部分不規則的動脈瘤無法夾閉穩定,導致二次出血、復發,需要二期治療。同時,開顱夾閉術創傷較大,且存在損傷神經的可能性。
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是利用股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于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經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并將其充滿,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從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已發展了多項成熟的技術,如支架輔助動脈瘤栓塞術、球囊輔助動脈瘤栓塞術、密網支架植入術等。此項技術創傷較小,只在大腿根部有一個約2mm的傷口,且患者術后恢復快、無需剃發,被大多數患者所接受。
目前,我們還不能明確動脈瘤為什么會破裂或什么時候會破裂,但一般認為以下幾種情況可能會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一是高血壓、負重或大便干燥屏息排便時,腦內壓力升高,從而導致動脈瘤破裂出血。二是情緒激動時,大喜或大怒,都可能導致腦血壓升高,從而導致動脈瘤破裂。我們經常遇到患者動脈瘤破裂前與人爭吵,甚至有些患者是打麻將胡牌時。三是口服抗凝藥物,如華法林等。
所以,40歲以上的所有人均應定期進行顱內血管檢查,在這個炸彈爆炸之前將其盡早排除,降低血管爆裂幾率,減少顱內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