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孟曦(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市靜安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 編輯/丙丁
人體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系統,他自身具有強大的免疫功能,對于好些初發癥狀,在沒有查清楚原因之前,亂用藥物有百害而無一利,應當盡量避免。
通常,人們憑借以往積累的知識,或者聽信別人的提醒,會自作主張對付身體發燒。殊不知,人體本身十分復雜,同樣的癥狀,不一定預示罹患了同一種疾病;而罹患同一種疾病時,每個人表現出來的身體癥狀,也迥然不同,一旦覺察自己體溫升高,就慌不擇路地自行購買退燒藥服用,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

人體溫度升高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絕不能一概而論。人的正常體溫,受到性別、年齡、工作環境以及不同的生理階段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比如,女性體溫普遍高于男性0.3℃左右;處在高溫環境中的體力勞動者,體溫會偏高一些;兒童體溫一般會高于成年人。另外,不同民族受到遺傳的影響,其基礎代謝率(人體在清醒而極端安靜情況下,不受精神緊張、肌肉活動、食物和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也有一定的區別,有人體溫可能長期保持在36℃略高一點,而另外的人,有可能體溫經常處于37℃還多一些,這都不能說是已經發燒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人體遭受外部高溫的侵擾,而使得體溫調節機制紊亂(如日射病、中暑等),這種外源性發燒倘若不及時救治,也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但是,這并非人體本身出現了疾病,而是一種特殊的生理調節反應。
現有資料告訴我們,正常人口腔(舌下)溫度為36.2℃—37.3℃;腋下溫度為36℃—37.0℃;直腸內溫度(肛溫)為36.5℃—37.5℃。在一晝夜中,人的體溫在凌晨睡眠狀態中最低,早上7-9點時急驟上升,到下午17—19點時達到最高值,繼而下降,至夜晚23—24點時體溫達到低穩定值。一個人的最高與最低體溫之差,通常保持在1℃之間。
人的體溫偏高,可能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如某些慢性病(肺結核病、腎盂腎炎、風濕性關節炎等)、急性感染引發的疾病(革蘭氏菌感染、某些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被瘧原蟲感染而罹患瘧疾、傳染病(如白喉、腮腺炎、傷寒、霍亂、破傷風等)等。
感覺發燒了,不必驚慌失措。首先要查明引起發燒的原因,假如只是偶感風寒而發燒了,可以多飲水,注意休息,讓風寒發散出來,癥狀就減輕乃至消失了。目前,很多研究告訴我們,人體發燒不一定就是壞事,很多時候,它僅僅是一種身體自動抵御疾病侵犯的過程。
人體內的白細胞,是人體抵御外部病菌、病毒感染的主力軍,白細胞被調動起來之后,人體自動清理外來病菌或病毒侵犯的過程就開始了,當一批白細胞跟病菌或者病毒較量的時候,死亡、破碎了的白細胞或者被消滅了的病毒之類中的蛋白質會進入血液,同時引起人體強烈反應,使得身體溫度升高。

人體發燒時,交感神經比平時興奮度更高,溫度較高的血液通過竇房結,致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白細胞被快速送達病變部位,更有利于人體通過自身機能消除病變部位的病菌。
但是,當人體發燒時,體液蒸發量加大,如果出汗過多,會導致水和電解質發生紊亂;假如體溫升得過高,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較大影響,讓患者出現頭暈、頭痛、驚厥,甚至譫妄、昏迷等;在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后,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當體溫升高時,要仔細觀察癥狀、分析病情,不能簡單地采取服用退燒藥退燒的方法,而要綜合考量,選擇適合的方式,保護身體健康。
人體發燒僅僅是一種癥狀,而不是單獨的疾病。如果使用退燒藥的目的只是為了降低體溫,那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正如前述,引起發燒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去除原發疾病,只是暫時地降低體溫,又有多大意義呢。由于使用退燒藥會掩蓋病情,延誤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那豈不是耽擱了對疾病采取積極治療的寶貴時間嗎?
西醫使用的退燒藥,基本原理是通過對人體機能的調節,讓體表血管擴張,借助于出汗帶走身體的熱量,同時,抑制寒戰反應和減少患者自身發熱。這類藥物的確起到了比較迅速的退燒效果,但是它不能祛除引起身體發熱的原發疾病,在藥效過去之后,身體依然會發熱。所以,醫生給患者使用退燒藥,僅僅是權宜之計,有臨床經驗的醫生,對發燒患者一般都需要通過化驗、攝片、生化實驗等一系列的診斷手段,及時弄清楚病因,然后對癥治療原發疾病。
中醫治療發燒病例,往往采取綜合調理、平衡陰陽的思路,熱則寒之,寒則溫之,以此緩解患者疾苦,或者讓患者服用試探性的探路方,再根據病情的演變,調整用藥,逐漸對癥消除病患。但是,服用中藥的過程,有時耗費時間較長,這對高熱患者迅速降低體溫是不利的。
所以,很多醫院對高燒患者,采取了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正確使用退燒藥,要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應該在醫生的幫助下,弄清病因。比如,是細菌或者病毒感染,還是哪里有炎癥,抑或罹患某種慢性病,甚至得了腫瘤等。然后根據需要,糾正發燒癥狀,如果在病因模糊不清的情況下自行盲目使用退燒藥,有可能掩蓋發燒的真正原因。
其次,對低燒患者,不宜使用退燒藥治療。因為退燒藥不可能祛除原發疾病,對身體康復沒有直接作用。況且38.5℃以下的發熱,對調動人體免疫系統工作、產生對某些疾病的抗體具有一定的好處。通常,兒童對發熱癥狀耐受性優于成年人,他們在體溫達到38.5℃時,還會照樣嬉戲玩耍,跟常人無異;成年人體溫高于38℃,就會感覺十分難受,這時,最好請醫生開具比較平和的藥物進行調理,這樣可以避免那些強力退燒藥對身體帶來的不良反應。
再次,患者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可以使用退燒藥減輕癥狀,但是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發熱患兒、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果使用過于強烈的退燒藥物,會在短時間里使得患者大量出汗,導致血液循環情況驟然改變,甚至引起患者虛脫、休克。兒童對體溫升高不敏感,所以,監護人要提早做好應對體溫驟升的準備,在沒有弄清病情的前提下,利用物理手段降低體溫,或者結合使用如針刺、刮痧、推拿、捏脊等方法,為患者降低體溫,也是可供選擇的方案之一。
最后,退燒藥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不是十分需要,就不要使用,更不能經常使用;能口服的藥品,就不要注射;能注射的藥品,就不要通過靜脈滴注的方法給藥。使用退燒藥的同時,必須大量補充身體水分,以避免虛脫。另外,必須強調,除非明確發燒的原因是病菌感染,一定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以免帶來更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