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云 徐萍 徐曉春 張君
微信健康教育[1]是指應用手機微信編輯文字、發語音、發圖片、播放視頻等方式向特定人群發送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用藥和糾正不良行為,促進患者健康的教育方法。大量文獻[2-3]報道,與傳統健康教育方法比較,微信健康教育具有更便捷、高效等特點。鑒于冠心病支架植入術患者需長期抗凝治療、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和不良生活習慣矯正,手術后需大量健康教育信息干預。作者應用微信平臺對120例冠心病支架植入術患者進行微信健康教育干預,并跟蹤收集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和依從行為的變化資料,分析微信健康教育的優勢和存在問題,為進一步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據?,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心血管病科住院并首次接受支架植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符合心臟病協會和WHO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4],經心血管病科主治級別以上的醫生診斷為冠心病,入院后植入支架;(2)術后病情穩定,無并發癥發生;(3)有智能手機會使用微信;(4)對本項目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全身性疾?。ㄈ鐞盒阅[瘤、腦卒中、重要臟器衰竭等);(2)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3)視聽障礙患者;(4)孕期、哺乳期或其他弱勢人群。剔除標準:(1)觀察期間罹患其他重大疾??;(2)資料失真、不全、或失訪。本項目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設計:采用縱向研究設計,對120例患者行微信健康教育干預2年,并跟蹤觀察其自我管理效能和行為依從性的變化。其中自我管理效能[5]:指個體對成功實施特定自我管理行為能力的信心。行為依從性[6]:指患者在治療和預防疾病方面,其行為與醫囑的符合程度。(2)工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德國Ralf Schwarzer 教授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7],該量表共10 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總分為 10~40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效能水平就越高。該量表總體Cronbach'sα系數為0.854,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均>0.6,具有較好的信度。行為依從性評價表:采用 Morisky治療依從性行為問卷[8](MAQ)進行評價: MAQ包括7個維度,共20個項目,即遵醫用藥、合理休息、按時復查、合理飲食、戒煙戒酒、合理鍛煉、預防感染。采用2級評分,否為0分,是為1分,總分20分,分值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該量表總體 Cronbach's α系數為0.836,各維度 Cronbach's α系數在0.705~0.871。(3)樣本量計算:按本項目工具條目數較多的“行為依從性評價表”計算樣本量,本項目至少納入樣本量為:20×5+(100×20%)=120例。(4)微信健康教育實施:①成立管理小組:由高年資主治醫師2人,護士長2名及主管護師5名組成。主要負責微信平臺維護和患者管理。小組成員均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善于溝通與表達,具有協調和處理各種問題和困難的能力,且熟練使用微信。②健康教育形式:微信群教學活動:將健康教育內容以文字、圖片、音視頻或自己制作的PPT、Word文檔形式,每周二、四、六晚上18:00向微信群內發送一條與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自我管理相關的信息鏈接。一對一交流隨訪:5名主管護師每人固定負責24例患者,與自己所負責的患者交為好友,個性化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使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③監督和管理:對120例患者建立健康教育個人檔案,記錄每次聊天的主題和患者的信息反饋。每晚19:00-20:00進行上線主動溝通。若患者有需求和意愿可隨時聊天或留言,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案和針對性指導。當患者參與不積極時及時發信息督促其參與。邀請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在微信群上與病友交流成功經驗。每周推送專家坐診信息,提醒患者回院隨訪。
1.3 觀察指標 于患者入組時、入組后每6個月由專人測量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和行為依從性變化,每年取平均數納入統計,連續2年。并對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微信教育和對微信教育的滿意度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61.65~±11.11)歲?!莞咧形幕?、企業職工、城市居民占大多數。
2.2 患者自我效能與行為依從性 患者入組時兩項主要指標的基線測量均處低水平,干預2年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達中等水平,而行為依從已達到較高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與行為依從性情況[分,(x±s)]
2.2 患者對微信健康教育的態度和意愿 患者入組時對微信健康教育的意愿和滿意情況并不樂觀,而干預1年后意愿率和滿意率均明顯提高,干預2年后仍有上升趨勢,但上升的幅度低于第1年。見表2。

表2 患者對微信健康教育的態度和意愿情況[n(%)]
因微信操作簡便、輻射面廣、傳播速度快,被應用于患者健康教育之中,大量隨機對照研究[9-10]顯示,采用微信實施健康教育明顯優于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通過為期2年的干預,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和依從行為均得到提升,但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自我管理效能僅處于中等水平。同時發現,患者對應用微信健康教育的意愿和滿意度逐年升高,但第2年的上升幅度不如第1年。
患者自我管理,是指通過患者的行為保持和增進自身健康、監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癥狀和征兆,減少疾病對自身社會功能、情感和人際關系的影響,該模式起源于心理行為的治療,由于應用效果良好而被廣泛應用于慢性病的治療和患者行為干預,早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應用較多,近年來在我國也得到推廣,如在糖尿病、癌癥、高血壓等疾病的健康管理中。
本資料顯示,微信教育對患者自我管理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微信健康教育[11]作為一種受眾廣泛的信息展示載體,患者通過“活的宣傳彩頁”,就可實現知識的獲取以及和醫護人員的“面對面交流”。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彌補傳統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微信平臺可使患者足不出戶而及時獲取相關信息為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方便。本組患者均為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定期藥物血濃度檢測、不良反應評價、生活行為矯正的特殊群體,在長期微信健康教育應用中,患者持續不斷接受責任護士或醫師的關注,雖然患者已出院,但護理干預并未中斷。從而有效地提升自我管理效能。
健康教育僅對患者進行教育,灌輸健康知識是不夠的,只有通過教育和知識傳播,讓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堅定信念,改變不良行為,才能正真實現健康教育的目的。本資料顯示,在長達2年觀察期間,患者的依從行為一直處于上升趨勢。這與盛晗等[12]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其研究中,患者在住院期間依從性較好,而出院返家后患者的依從性就會下降。究其原因,可能與患者一直在醫師和護士的監管和鼓勵下有關。當患者依從行為下降時,護士即會干預,甚至在患者未按時參與微信互動時護士會主動呼叫,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微信健康教育干預中附設了一項督促門診隨訪的服務,為患者提供預約專家門診服務,增進其參與微信健康教育的依從性和興趣。
微信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盡管對年輕人有絕對的普及優勢,但對于老年人尤其是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并無應用優勢。長期以來老年人對新知識的獲取基本習慣于電視、電臺和報紙。因此,對老年患者實施微信教育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通過改變某種舊的習慣,形成一種新的習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本資料顯示,在微信干預的2年中,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和行為依從的水平不僅呈直線提升,且第2年的提升幅度大于第一年,表明一旦患者獲取健康知識,建立健康行為,其在生活中逐步改進并形成慣性。但患者對微信健康教育的意愿和滿意度雖然也出現了逐年的上升趨勢,但第2年的上升幅度低于第1年。究其原因,與老年患者對應用微信的不適應有關。因此進一步研究需要重點改進微信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提供更便捷、更能體現服務價值的微信健康教育體系,使患者不但在微信健康教育中獲得知識,且能在微信健康教育中獲得尊嚴及個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