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互聯網已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文博單位與互聯網的融合也在不斷深入。但是,安徽省文物資源的利用情況仍不容樂觀,存在著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在新時代,如何盤活現有安徽文物資源,將文博單位的主要業務工作與現今的先進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文物資源;科學研究;展覽;文創產品;社會教育
安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2018年年初,國務院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正式牽手,從而促使詩和遠方走在了一起,不僅為文化旅游產業優化發展提供了機構保障,也為安徽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各個行業都在接力而行,進行產業升級和服務水平提升。2016年年底,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五部門啟動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使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但我省一些縣級博物館甚至市級博物館,在對互聯網應用方面的嘗試幾乎為零,有的還未建立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展示的利用也尚屬空白,這種明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方式值得我們三思。
在文化和旅游部剛剛掛牌成立的當下,在互聯網日益滲入現代生活各個方面的新時代,如何更好地盤活安徽文物資源,將江淮大地上豐富多彩的文物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可供大眾共享的文化成果,是新時期文博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本文擬從科學研究、展覽、文創產品、社會教育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
1 加強研究是基礎
隨著文博單位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日益凸顯,文物的科學研究已不僅僅是文博從業人員的職責和權利。擴大文物資源社會開放度,讓廣大公眾積極參與到文物的科學研究中來,是最大限度盤活文物資源的必然要求。
1.1 加強研究人員隊伍建設,鼓勵科研創新
做好文物的研究工作,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沒有捷徑,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需要百折不撓的工匠精神。因此,文博機構應鼓勵員工從事研究工作,并實施相應的激勵措施。安徽博物院自2012年開設院級課題以來,廣大員工積極參與。截至2017年,共有39項課題結項,在提高廣大職工的學術研究能力、培養青年學術骨干、推進業務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2 提高服務意識和開放意識,吸引乃至主動鼓勵公眾加入到研究隊伍中
互聯網時代的跨界融合,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開放包容。讓公眾參與到文物的研究中,不僅能夠壯大科研隊伍,也是擴大文博單位影響力、提高文物利用率、盤活文物資源的重要途徑。文物更多信息的共享,內涵的深度解讀,尚需文博機構和社會上有志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
2 舉辦展覽是最有效的方式
結合我省文博單位的實際情況,目前尚普遍存在展覽內容形式刻板單調、吸引力不足、文物展出率偏低、館際之間交流渠道不暢等問題。打造有吸引力的展覽,還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2.1 定期更換展品,提升展覽檔次
自2015年8月起,安徽博物院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安徽文明史陳列”的展覽提升項目,增加展出文物248件(套),重點加強對文物的解讀,增加展覽的信息量,調整區域約20處,互動設備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展覽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安徽文房四寶”“潘玉良美術作品展”等專題陳列,根據文物展出時長、觀眾意見反饋等,也更換部分展品、增減展板、改建場景等。
2.2 利用新技術新媒體,豐富展覽的表現形式,滿足觀眾多樣化的需求
安徽省內的安徽博物院、滁州博物館、蚌埠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都開通了網上360虛擬展廳,讓觀眾足不出戶即可感受到博物館各類展品的神奇魅力,為研究和欣賞展覽的觀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3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策展,探索博物館與社會互動新模式
向社會公開征集展覽是推動博物館資源開放共享,提升博物館策展水平的新的有效舉措。廣東省博物館自2018年1月推出“微展覽”系列行動計劃,全面向社會招募策展人,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
3 文創產品開發是新引擎
安徽省文博單位文創產品開發經營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創意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簡單的復仿制品仍為主流;營銷渠道單一,滯后于時代發展;專業人才匱乏,缺少既懂產品設計又熟知市場營銷、品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等。提升文創產品的開發水平,借助社會力量跨界融合,迫在眉睫。
第一,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共同促進文創產品的開發。與規范、專業的優質企業合作,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產品策劃、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將是未來文博機構文創產業的發展之路。
第二,借助新媒體推廣文創產品、傳播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走在了發展前列。網上店鋪、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形式,聚攏了大量故宮文化的“粉絲”,為故宮淘寶及故宮文化產品研發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4 社會教育是盤活文物資源的落腳點
安徽省文博機構社會教育活動對網絡技術的應用遠遠不足,尚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創新文博機構的社會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涵,滿足人民群眾對文物資源再闡釋、再認識的需要迫在眉睫。
首先,拓展社會教育活動范圍,深化館校合作。安徽博物院2017年持續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機關、進企業的“五進”活動,開展宣講活動10余場,受益公眾1220余人。此外,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搭建社教活動傳播和互動平臺,宣傳博物館文化。2017年5月18日,首次以直播形式與公眾互動,并與成都、寧波、鄭州等地多家博物館聯動直播。
其次,加強與有實力的技術服務提供商合作,通過廣播電視、在線課堂、視頻課程、紀錄短片,以及學校與博物館網站系統等遠程教育方式,融合新技術、新媒體手段,提高文博機構教育項目的輻射力,讓廣大人民群眾超越時空限制,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優秀文物資源的魅力和深厚內涵,共享公共文化成果。
5 結語
盤活文物資源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上幾個方面,藏品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文物的科技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等也是文物資源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讓文物蘊含的價值融入人們生活,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等新技術,通過與旅游產業的結合,煥發新的活力,使其成為人們休閑娛樂、陶冶情操、汲取知識的重要內容,最后再反哺整個文物保護工作,形成良性互動循環,文物資源保護利用之路才會越走越寬,才能更好地促進我省文化乃至旅游業的繁榮興盛。■
參考文獻
[1]故宮博物院官網.http://www.dpm.org.cn/classify_detail/180051.html?hl=%E6%96%87%E5%88%9B%E4%BA%A7%E5%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