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
物價是一種很奇妙的現象。放眼世界,同一種東西,在A國可以很便宜,老百姓買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到了B國,卻變成奢侈品,只有富人才有實力享用。
這種事如果發生在古代很好理解,畢竟那時交通不發達,例如古代中國的絲綢被裝上駝隊,經過漫長艱險的絲綢之路輾轉到達歐洲,稀少的貨品必然遭到高價搶購。但今時今日,國際貿易如此發達,各國物價仍存在巨大差異,就不是僅用“物以稀為貴”能解釋的了。
物價的高低又直接決定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成本。比如C國的居民收入較高,當地物價畸高,居民生活壓力就大。D國雖然居民收入水平低,但該國物價低廉,居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當然,商品種類繁多,無法一一對比,我們今天只說些老百姓生活中最基本的一項——食品價格。
貧富懸殊的黑暗面
總有朋友下意識地認為,經濟越發達的地方,物價越高。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系。猜猜當今世界哪個國家的物價最高?答案不是瑞士、也不是英美,而是非洲西南部的一個國家,叫安哥拉。
安哥拉的首都羅安達已經連續數年蟬聯“世界最貴城市”稱號,據權威統計,在這里,一杯可口可樂約等于50元人民幣。當地二星級酒店(小旅館級別)的單人客房每晚價格約合人民幣2000元,在當地并不稀奇的蔬菜如圓白菜,折合人民幣195元一公斤,南瓜241元一公斤、青椒255元一公斤、雞蛋30元一個。小孩上學用的橡皮擦,在這里折合140元人民幣一個。2017年的一項統計顯示,如果一個人想在羅安達保持相對體面的生活,不算買房租房,每個月飲食開支也要達到2.2萬人民幣。
如此高昂的物價,是否因為這個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絕不是。安哥拉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鉆石礦藏,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工業,國家經濟較為落后。這就形成該國貧富差距極大,涉及到石油和礦藏的行業,無論老板、白領還是中層員工均收入頗豐,能夠支付高昂生活成本。而這兩個行業的底層員工則收入可憐,很多中國人在安哥拉首都做建筑工人,日薪算是底層員工中較高的,也只有300元人民幣一天,如果沒有單位食堂,是絕對無法維持日常生活的。首都之外的其他城市底層人士收入更低到每天不足15元人民幣。在首都羅安達,有3/4的人只能居住在非法定居點,日常食品只有玉米糊做的飯,吃不起蔬菜。另外1/4一的富裕階層,則對折合2000元人民幣一頓的豐盛晚餐習以為常。
巨大的貧富差距、高度的壟斷往往會造成物價的畸形,一些在別的國家被視為生活必需品的東西,在這里卻成為只有少數人能夠享用的奢侈品。
“身土不二”推高肉價
另外有一些國家,物價極高,尤其是食品價格貴得嚇人,卻并非因為貧富差距、壟斷因素,比如日韓這兩個國家。
韓國食品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中國人都喜歡吃韓式烤肉,經常在周末呼朋喚友,或帶著家人到韓式餐廳大快朵頤。其實在韓國本土,吃烤肉是非常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在韓國首都首爾的超市,一公斤上等牛肉的價格約等于700元人民幣,是我們國家的20倍,普通牛肉也約等于400元人民幣一公斤。不僅是牛羊肉,豬肉在這里的價格也非常驚人,每逢節日,韓國人走親訪友時,如果能送上一小箱五花肉,親友會像收到大禮一樣連連稱謝。
據統計,一個韓國普通家庭的月收入約合2萬元人民幣,因此在韓國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大家不要以為韓國人什么都吃不起,只能靠泡菜下飯,實際上,韓國的雞肉就相對便宜,老百姓可以隨時吃。當地賣的漢堡包快餐二三十元人民幣一份,比中國的要便宜,大城市里的自助販賣機里的咖啡約合人民幣1元一杯,我們對韓國人的飲食不能只停留在肉類上。
造成韓國肉類價格過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方保護和風俗傳統。韓國國土面積小,本土養殖的黃牛產量很低,卻嚴格限制美洲、澳洲的牛肉進口,因為美澳兩地低廉的牛肉價格會直接沖垮韓國本土養殖業,韓國政府對此不惜加以重稅。
即便加以重稅,在超市里,進口牛肉也只有本土黃牛肉價格的一半,約合200元人民幣一公斤。可老百姓卻很少買,這主要是由于韓國人有一種非常強韌的觀念,叫做“身土不二”,意思是“我生長在這里,就只吃這里產出的東西”。
這種觀念在韓國極為強勢,以至于人們寧可不吃牛肉,也不買進口牛肉。逢年過節,人們也以饋贈本土黃牛肉為榮。
當然,近些年韓國在這方面也有所松動,比如一些小型的自助餐、燒烤店也開始提供進口牛肉,有些去韓國旅游的中國人回來“辟謠”,說在韓國吃牛肉根本不像媒體說的那么離譜,他們親身體驗,兩個人只花約200元人民幣就在韓國燒烤店吃到飽。其實他們吃到的是進口牛肉,而且還有可能是通過走私過來的無稅進口牛肉,當然就便宜了,這些店主要顧客是外國人,韓國當地人還是很少光顧的。
高品質自然高價格
韓國的水果也價格不菲,像橘子、蘋果都是按個兒賣。其原因和牛肉類似,都是因為地方保護和風俗傳統。但比起來,韓國的水果沒有日本賣的貴。
日本普通職員的平均年收入折合人民幣約為23萬元左右,中年職員的年收入可以達到30多萬元人民幣。日本的蔬菜價格略高于中國,例如在超市里,一把菠菜12元人民幣,三根黃瓜24元,但日本的超市經常打折,尤其是在下班前甚至打對折,精明的主婦買菜并不需太高消費。
肉類的價格高于國內,但質量非常好,例如產于北海道的、用于涮鍋的牛后腿肉第五級(高等級),500克的價格約為160元人民幣,超市幾乎天天都有半價促銷,80元即可入手。據日本留學生講,這種牛肉的口感遠超國內那些35元一斤的肥牛肉片。
海鮮也是同樣道理,日本的海鮮很貴,多數品種都是國內的兩倍甚至幾倍以上,他們的海鮮絕大多數都是遠洋捕撈的,而國內多數海鮮都是養殖的,兩者沒有可比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排名中,日本人的飯量是最小的,平均每頓飯只吃119克(中國在世界排名第十七,每頓飯230多克,是日本人的二倍)。精致、清淡的飲食,讓日本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民族、胖子最少的民族。同時,也讓他們的高物價無形中打了個對折。
客觀講,日本的水果確實貴得離譜。日本水果分為兩種,一種是放在精品店里賣,一個香瓜賣五六百元人民幣,一串葡萄八九百人民幣很正常。這種水果主要用來送禮。另一種是在普通超市里賣,價格能便宜近一半,但也貴得驚人。比如一個西瓜,在中國菜市場可能只要幾元錢,在日本,折合300-500元人民幣一個。蘋果、梨、桃子這些水果,基本要10多元人民幣一個,沒錯,日本的水果都是論個兒賣。
日本的水果昂貴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傳統觀念里,水果本身就是貴的東西。在20世紀50年代末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之前,日本的水果產出很少,日本人也沒有吃水果的習慣,至多是在喜慶的日子才吃。如今雖然經濟發展,產量豐富,但日本人的觀念里,仍將水果視作一種甜點,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1年的估算,日本人均水果攝取量一年為50.9公斤,與意大利的149.0公斤、法國的116.1公斤相比,日本還不到歐洲國家的一半。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水果的科技含量高,種植上也精工細作。日本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發和普及。在日本狹小的國土上,擁有600多個農業試用場,不斷改良水果,確保研究出來的新水果更甜更靚。比如日本的一種較貴的蘋果,不但全程溫室栽培,蘋果摘下來后,為保持新鮮度,每個蘋果都要用蜂蜜清洗,然后手工包裝,這樣的蘋果,你說該多少錢一個?
農牧工業化的福利
把目光移到西半球,和東半球日韓等發達國家恰好相反,西半球越發達的國家物價越便宜。首先是美國,很多中國人在美國的超市看到牛奶的價格都很吃驚,一加侖牛奶只賣2美元,折合下來,一升牛奶的價格只有3.6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只相當于國內的1/4還不到。
美國的豬肉價格約合7元多人民幣一斤,由于豬肉不同部位差異較大,一般而言,14元一斤是中間價。美國人更多吃牛肉,當地普通部位牛肉價格折合人民幣約10元一斤,是我國牛肉價格的1/3左右,也就是說,在美國牛肉比豬肉還要便宜。因此,美國人喝牛奶像喝水一樣,吃起牛排來也從不含糊。美國的雞肉、雞蛋價格也低于國內,蔬菜水果方面,美國的香蕉約合人民幣4.5元一斤,菠菜、甘藍、土豆、西紅柿等基礎蔬菜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和中國菜市場差異不大。對于人均月收入4000-5000美元的當地人而言,其生活成本可謂極低。
美國的肉類蔬菜之所以價格低,和農牧業的高度工業化密不可分,在人口只相當于我國零頭的情況下,美國養牛業幾乎高出我國養牛業一倍有余。另外,美國養殖業是大農場的生產模式,批量化、規模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和飼養成本,提高了產量。
到了英國,牛肉就比較貴了,英國本土超市中的牛肉每公斤5-8英鎊,按最好的來算,約70元人民幣一公斤,和中國市場上的差不多。豬肉和牛肉的價格基本相等,也就是說豬肉價格比國內貴很多。牛奶約合6元人民幣一升,比美國貴但仍比中國便宜。蔬菜水果方面,蘋果約合2元人民幣1個,土豆約合2元人民幣一斤。綜合來看,英國的食品價格比中國略貴一些,有留學生算過一筆賬,在英國一個人單月花在吃上的費用約1200元人民幣,英國人的平均年收入約為25萬人民幣。因此,如果單從生活的最基本項“吃”來看,英國的生活成本并不算很高。
總體看,發達國家的基本生活用品價格并沒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幅攀升,其主要依靠的是農牧業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但這同時也帶來一些副作用,例如美國養殖業中,給牛吃的是牛骨飼料,也允許使用瘦肉精,很多蔬菜糧食都帶有轉基因成分,這和我國就存在較大差異了。
讓14億人敞開吃的辦法
多數東南亞國家經濟都不算發達,再加上地處熱帶、農業基礎扎實等原因,這些國家食品物價普遍較低,最低的當屬緬甸。在當地,花2元人民幣就能買3斤木瓜外加2斤橘子。在當地街邊,3元人民幣就能買一份蛋炒飯,牛羊肉烤串約合人民幣三四毛錢一串,這里的物價約等于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泰國的食品價格高于緬甸,低于中國。
每個國家的物價都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本國的工業水平、農業水平、進出口貿易政策、對飲食質量的要求高低,甚至這個國度里老百姓飲食習慣、飯量大小都會對這個國家的物價產生影響。
可能有人在對比一圈之后,覺得我國的食品物價對比居民收入偏高,其實這事不能做簡單比較。首先從人口上講,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歐洲、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沒有中國多,想給14億人口提供充足的肉蛋菜和水果,并把物價穩定在一個可控水平,不讓任何一種食品因供應短缺而價格暴漲,這是一個超級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在這一點上,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推行的“菜籃子工程”居功至偉,通過大力度建設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以及城鄉供應體系,才在人口不斷增長的背景下穩定住物價。
也有人質疑我國的食品質量欠佳,例如水產品主要依靠養殖,和國外主要依靠捕撈相比差了好幾個檔次。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我國不發展水產品養殖業,全靠遠洋捕撈,在龐大需求量推動下,恐怕幾年內就能將海里的一半生物吃光。因此客觀地講,我國能夠將物價控制在目前水平,已經非常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