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摘要】學寫漢字一直以來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通過運用文字學知識,分析漢字的初始字形所表達的含義,來達到認識漢字、記住漢字、學寫漢字,進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目的,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文字學知識進行課堂教學,一改從筆順筆畫入手學習偏旁部首的傳統教學,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增加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關鍵詞】對外漢語; 文字學; 說文解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赴泰旅游的中國游客與日俱增,泰國本土服務業對于漢語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漢語熱也在泰國不斷升溫。2006年3月泰國孔敬大學與西南大學合作開辦了孔敬地區第一家孔子學院,從中國來的大學對外漢語實習生也分布在泰國各地的中小學之中教授中文,我所任教的中學位于距孔敬市30公里的村鎮中學Bua Yai school。
泰國的村鎮中學與城市內學校不同,這里的學生基礎薄弱,英語口語較差,漢語教材陳舊,教學設施與教學條件也較為落后。每個學期這所學校都會聘請新的中文老師,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于教學的不連貫,導致了這所學校的學生對中文學習興趣不強。這里的學生普遍掌握了漢語拼音以及“你好”“謝謝”“再見”等常用漢語,但是在學寫漢字方面興趣不高,甚至出現了畏難心理,有些學生只愿意寫拼音而不愿意寫漢字。
就現在許多學校學寫漢字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是從字音、字形、筆畫、筆順、偏旁部首來進行教學。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往往一知半解,許多學生把學寫漢字當成是在畫畫,出現了寫下了漢字不記得念什么,認識拼音不會寫漢字的情況。中國的漢字與字母文字不同,在字形與字音方面聯系得不是特別緊密,同時漢字經過了許多次的演變。我們把隸書以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把經過隸變以后的文字稱為今文字,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還經過了楷變與簡化。這么多次的文字演變使得許多文字字形與造字之初的字形有了天壤之別,單單看現在的文字已經無法看出文字的字意與文化蘊含了。如果從文字學角度入手,通過分析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體構造,探求文字的本身含義,這就使得學生更加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與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認識漢字,記住漢字。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漢字的造字法又進行了分析總結,它們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象形就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龜)字像一只龜的側面形狀;“馬”(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艸)是兩束草,“門”(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這樣的上課類似于看圖猜字,極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指事,《說文解字》解釋為“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是用來表達抽象事物的一種造字方法,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一定的指示符號。比如“臀”字,就是在人的臀部做一個標記,“終”字是在線頭的兩端打上兩個大結,表示完結終止,“亦”字,在人的腋下打兩點,表示腋下。會意字是運用最多的一種文字,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
像休(休)字:一個人靠在樹下表示休息。至(至)字:一個箭頭射在地上表示到達。既(既)字:一個人吃過飯,臉朝向另一側想要離開,標記已經完成的動作。及(及)字:一只手抓住了一個人表示追得上,趕得上。這些字的今體字已經看不出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意味了,我們通過這樣的講解逐字分析恢復了漢字的原本內涵, 畫出圖像以后經過簡單的引導,學生立刻就會猜出這是什么字。通過對比今文字與甲骨文的變化從而記住漢字,通過這種圖畫與文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這不僅僅是學習漢字的過程,更是了解漢字發展演變和中華文化的過程。
《說文解字》以小篆為主,收錄正篆9353字,重文1163字。這些文字“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說文》共有540個部首,這些部首按大類又可以分為六大類,分別是人體類、動物類、植物類、自然界類、器用類、數目類。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在講授文字的時候也講授這個字的偏旁筆畫,從而觸類旁通。看到肉月旁要聯想到與身體有關的字,如肝、腎、肺、胖。古人用貝殼作為錢幣,看到讠旁要想到與說話有關,如說、讀、語。看到疒要想到與疾病有關,如疾、痛、癌等。看到三點水,就會想到與水和河流有關,如江、河、湖、海等。記住了部首,便可以觸類旁通,看到這類部首就會想到這一系列的字,避免了張冠李戴。學者崔永華認為,在對外漢字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漢字本身可分析性,加強對比分析,提高學習者的識記和讀寫速度。
使用古文字知識來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還可以從古文字中窺探中國古代文化制度,眾(眾)字是三個人在太陽下勞作,這也印證了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的存在。民(民)字是用一根針刺瞎眼睛,可見這個字最早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民的含義,古代本族人被稱為人,外族人和俘虜被稱為民,為了使得俘虜不逃跑,便刺瞎俘虜的眼睛,這是十分殘忍的。棄(棄)字是兩只手托著放嬰兒的籃子,把嬰兒扔出去,這是中國古代祭祀的一種形式。“子墨子曰:……昔者越之東有輆沐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列子湯問》)我國古代有些地方殺首子后還要食之,這無疑是獻新祭后的圣餐的性質,其目的應是祈福、宜弟。還有一些關于古代刑法的字。如刖:刖刑是砍掉人的雙腳;剮:剮刑是將人分成幾塊。通過這些字的學習,我們看到了上古時代刑法的嚴酷。有學者指出,殷商時代從牛、從豕的字很多,反映了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特點,例如“特”指公牛,“豚”指小豬,從“婚”“娶”等字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婚俗,昏(婚)取(娶)反映了古代的搶親制度。通過古文字學知識學習字形,我們不僅僅可以認識漢字,理解漢字本身意味,更能通過漢字的字形,來窺探上古社會,了解上古社會的風俗傳統,最終達到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
我們進行口語交流時,往往會用到數量詞,學生們很難理解數量詞,在英語中的數量詞只有a和an,沒有辦法用英語去解釋得通。學生們不理解為什么要用一支粉筆、一間屋子、一壺酒,為什么不能用一支屋子、一間粉筆。似乎中國人從小就這么說,習以為常但是沒有究其本源。我們從古文字學中便可以找到答案。小篆的“支”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東西,凡事可以用一只手拿起來的東西我們就用支來表示,比如一支粉筆,屋子不可以用手拿起來所以不可以用支,“間”的字形是一個半包圍的結構,這個結構像是一個封閉的空間,里面有一個肉月像是一個人,有人在的一個空間里我們就可以用數量詞間來形容。“壺”,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器皿的形狀,像我們現在的帶蓋子的水杯,水杯自然是裝液體的,液體才可以用壺這個數量詞。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很多人小時候會背的第一首唐詩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里的“床”,真的是睡的床嗎?在屋子里,哪里來的月光呢?運用文字學知識就可以解答學生的這個疑惑,這里的“床”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床,從字形中看,床是像茶幾一樣的東西,唐代人民都是席地而臥,睡的地方叫榻。這里的床是用來拐手的。這個小桌子放在院子里才能看到皎潔的月光。李白是喜愛喝酒的,這一夜李白可能是在院子里喝酒,微醺過后看到眼前月光,他不知道這是地下的霜還是天上的月光。這個“床”字我們要按現在的床的意思來理解那肯定是行不通的,不理解這個“床”字,其后的詩句便也沒法說通。“舉頭望明月”,從字形上我們可以看出,“舉”是四只手在往上拋一個什么東西。古時候我們修路,用一個石滾四面綁上繩子,四個人一起用力把石頭拋向空中,這個“舉”是抬頭望的意思,這點也印證了李白不是屋子里看到的月光。“望”,也十分象形,一個人抬頭睜著大眼睛在看月亮。最后一句“思”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這個字顯然不是一個人用心在田的意思,還原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囟字下面是心,這個字的意思是用心在思考。可見,李白思鄉的情緒是從思想上心靈上發出的。
知其然可能只是短暫的記憶,而知其所以然學生一生都忘不了,漢字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我們不能只注重于漢字外形、筆順筆畫書寫漢字而要透過漢字字形看到漢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容,通過結合文字學知識進行教學,再輔之以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漢字興趣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開展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石鳳麗.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中漢字教學設計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6.
[2]魏薇.淺談文字學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2(4).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