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第紅
從屏東東港碼頭出發,船行半個小時,便可抵達臺灣的離島——小琉球。
快要在小琉球靠岸時,一塊兀立在海面上的礁巖引人注目。此乃花瓶巖,因狀似花瓶而得名,是小琉球的標志性景觀。由于地殼隆起,抬升了該地的珊瑚礁地形,使之突出在海面上。因為長期受到海水的侵蝕,花瓶巖瓶身部分變得苗條,而瓶頂卻保留原樣,于是形成了上粗下細的獨特造型。每天,花瓶巖看著漁船來來往往,并在心里默默地祝愿它們平安,因此,它被當地居民視為小島的守護神。
剛上岸,莊嚴雄偉的碧云寺映入眼簾。導游告訴我們,小琉球有“三多”——廟多、船多、小孩多。島上大大小小的廟宇星羅棋布,碧云寺是島上的信仰中心,供奉的卻不是媽祖,而是觀音菩薩。當地人大多以捕魚為生,風里來,浪里去,弄不好就有可能葬身魚腹。修建廟宇,大概寄托了他們祈求平安的心理。
順著環島公路,我們首先來到望海亭。碧海無涯,波翻浪涌,海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在靠岸的石縫邊,小海龜探頭探腦,憨態可掬。不遠處的海面上,密布著一格一格的網箱,據說養殖了石斑、黑鯛、海鱺等魚種。當地居民以海為田,開展網箱養殖,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接著,我們來到了山豬溝。沿著步道,在珊瑚礁地形內穿梭,可以說進入了小琉球的地質教室。珊瑚礁觸目可見,有的壁立千尺,有的下陷成洞。小琉球是臺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島。別以為珊瑚礁上寸草不生,這里植被茂盛,林木葳蕤,拎樹藤、長葉腎蕨爬滿山壁,榕樹粗壯的氣生根盤踞在珊瑚礁上,行走其間,宛如漫步在原始叢林中。山豬倒是沒有見到,不過當地流傳著山豬的傳說:一只山豬在此地潛修數百年,修煉成精,可以隨意變為人形。一天,它在海邊遇到正在沐浴的仙女,起心動念,想要與她成親。它趁仙女不注意,偷偷地將她的衣裳藏了起來。仙女沐浴完畢,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這時,她看到海邊有一個肥頭肥腦的男青年。這個男青年就是山豬變成的。仙女害羞地問男青年有沒有看到她的衣裳。男青年說是他拿走了她的衣裳,只要她肯與他成親,衣裳會立刻奉還。仙女佯裝答應,男青年心花怒放。仙女取回衣裳后,立即飄然而去,留下男青年在那里目瞪口呆。男青年變回山豬,終日號啕,憂郁成疾,為情而死。這真是一只癡情的山豬!
最后,勇敢的我還闖進了烏鬼洞。洞口狹窄,得匍匐進入。洞內陰暗,但我并不覺得害怕。心中無鬼的人,自然不應怕鬼。里面石桌石碗一應俱全,仿佛洞內還有人生活。據說明朝時,鄭成功收復臺灣,將荷蘭人趕走,但仍有少數黑奴藏身洞穴。后來,英軍乘坐小艇在小琉球登岸。黑奴待他們走開后,不僅搶光了艇上的物品,還毀壞了小艇。英軍大怒,展開報復,將黑奴燒死在洞內。烏鬼洞由此得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居民將漁船改裝成吃水很深的“潛艇”。船底裝上透明的玻璃,“潛艇”于是變成了觀光船。在離開小琉球之前,我們體驗了一回“潛艇”,期待與海魚來一次“親密接觸”。觀光船開動了,海底五顏六色的珊瑚呈現在我們眼前。“看,來了!”有人興奮地喊道。成群結隊的熱帶魚,在船的兩側游動,似乎觸手可及。我們在觀魚,魚也在看我們。魚群尾隨我們乘坐的觀光船,仿佛舍不得我們離去。
舍不得我們離去的,還有環島公路兩旁的鳳凰木。它們踮起腳尖,望著我們漸漸遠去的背影。鳳凰木被稱為世界上色彩最鮮艷的花樹,每到花季,它們就開出最絢麗的花朵,把公路渲染成花的海洋。我懷疑,鳳凰木是美人的化身。在小琉球的東北角,有一個有名的景點——美人洞。傳說,一對父女出海捕魚,途中遇到臺風,漂流到小琉球,靠采山石榴為生。因為女孩長得很美,她所居住的洞穴便稱為美人洞。每到畢業季,鳳凰木下便擠滿了當地的中學生。他們在那里拍畢業照,讓最美花樹成為他們美麗青春的見證,臉上綻開的笑靨同鳳凰花一樣鮮艷。因為小琉球島上無大學,他們中學畢業后就要遠走高飛了。
鳳凰木看遍了那里的海鳥,也聽倦了那里的濤聲,又何曾不想遠行呢?在海風中,它們羽狀的葉子翩翩欲飛。我在想,如果它們要去旅行的話,目的地是哪里呢?它們的首站,一定是祖國大陸。倘若它們飛了起來,必定拽著腳下的小琉球一起飛。好比我們每次旅行都隨身攜帶旅行袋,小琉球就是它們大大的行囊。